韩起祥(1915-1989)
韩起祥(1915-1989)的同义词反义词
hán qǐ xiáng (1915-1989)陕北说书演员。陕西横山人。盲人。十三岁学艺,1940年到延安,参加陕甘宁边区说书组,自编自演歌颂新人新事的曲目五百多个,大多生活气息浓郁,唱腔质朴流畅。曾任中国曲艺研究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刘巧团圆》、《翻身记》等。
黔剧
黔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qián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贵阳、遵义、安顺等地。1953年由曲艺贵州扬琴(也叫“文琴”)发展而成。曾名“文琴戏”,1960年改今称。唱腔有清板、二板、三板、扬调等。剧目有《秦娘美》、《奢香夫人》等。
丁是娥(1923-1988)
丁是娥(1923-1988)的同义词反义词
dīng/zhēng shì é (1923-1988)沪剧演员。原名潘咏华,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女。九岁学艺,演花旦、正旦。1949年后致力于沪剧改革,主演《罗汉钱》、《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等剧。唱腔绮丽多彩,善于抒发感情。曾任上海沪剧院院长。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běi jīng qǔ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北京。20世纪50年代初,以单弦的曲牌为主,吸收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唱腔,从小戏形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常用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湖广调〕等。剧目有《妇女代表张桂蓉》、《杨乃武与小白菜》等。
唱功
唱功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àng gōng1. 戏曲中演唱唱腔的技艺。
娃娃生
娃娃生的同义词反义词
wá wá shēng1.戏曲中生角的一类,专演幼童角色,一般由幼年演员或女演员扮演,唱腔以娃娃调为主。
尖儿
尖儿的同义词反义词
jiān ér/er1.指物体细小锐利的前端。 2.指特出的人或物。 3.戏曲中指忽然高亢的唱腔。
彩调剧
彩调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cǎi diào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有“彩调”、“彩灯”、“耍牡丹”、“采茶戏”、“嗬海戏”等名称。1955年定今称。起源于民间采茶歌,清道光年间已有以三小戏形式演出。唱腔属曲牌体,分腔、板、调三大类。剧目有《刘三姐》、《三朵小红花》等。
戏歌
戏歌的同义词反义词
xì gē把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有板有眼
有板有眼的同义词反义词
yǒu bǎn yǒu yǎn板: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用来打拍子的乐器;眼:戏曲中的拍子。指唱腔合乎节拍。亦指言语行事有节奏、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