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同义词反义词
néng/nài dòng de gé/jí mìng de fǎn yìng lùn/lún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在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可认识性的基础上,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直观的、消极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能动的飞跃。

负面

负面的同义词反义词
fù miàn坏的、消极的一面;反面:~效果ㄧ~影响。

郑廷玉

郑廷玉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èng tíng yù元代杂剧作家。彰德(今河南安阳)人。生平事迹不详。剧作今知有二十三种。现存《楚昭王》、《看钱奴》、《后庭花》等六种。剧作对元代社会的黑暗腐败现象有所批判,但也流露宿命论的消极思想。

重本抑末

重本抑末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òng běn yì mò1.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时李悝﹑商鞅和韩非等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对巩固封建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日益增加。南宋以后,反对抑商的人也渐多。到了近代,反对抑商又包含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内容。

长衡会战

长衡会战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áng héng huì zhàn1944年5月,日军集中兵力三十六万余人,向长沙、衡阳地区发动进攻,中国军队集中兵力四十万人进行抗击。5月26日起,日军分三路围攻长沙。守军因内部派系矛盾,消极避战,节节败退。6月22日起日军两次猛攻衡阳,遭守军第十军英勇抵抗。8月6日日军第三次进攻衡阳,双方展开激烈巷战,伤亡惨重。8日第十军军长突然下令投降,衡阳陷落。日军控制了粤汉、湘桂铁路。
678 共7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