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时传祥含冤去世

时传祥,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的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

1915年,时传祥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农家庭。

因家中无法维持生活,1929年逃荒到北京,当了掏粪工人。

在旧社会,他给粪霸掏了20多年的大粪。

1952年,时传祥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当掏粪工人。

1954年,被选为先进生产者。

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

同年6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群英会”。

......更多

中共中央华中局组成

1941年5月20日,为了加强对新四军与华中地区的领导,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中央中原局改称华中局,负责领导中共苏中、盐阜、淮海等9个区委。

华中局书记由刘少奇担任,副书记由饶漱石担任,曾山任组织部长。

“五·二○”血案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不屈不挠地同反动政府进行斗争。

1947年,青年学生又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给国民党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

5月4日,上海学生纪念“五·四”运动 28周年,上街进行反对内战的宣传,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

各校学生立即罢课抗议,并且到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前,举行抗议示威,揭开了又一次全国学生运动高潮的序幕。

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更多

中国音乐家马思聪在美国病逝

1987年5月20日,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因患心脏病在费城逝世,终年75岁。

马思聪先生患心脏病多年。

10多天前检查心脏时,发现左心室已全坏,右心房也不好。

医生认为,马思聪随时有致命的危险,并建议动手术,但不幸手术无效,与世长辞。

1988年5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徐迟撰写的文章《马思聪》。

文章写到:马思聪先生曾经不是用音符,而是用文字,写下了一首《童年追想曲》。

他写他母亲。

记得他3岁在外祖母......更多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诞辰

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小官吏家庭。

幼年喜爱文学、戏剧、绘画。

1831年在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并学习作曲理论。

1833年起,先后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歌剧院任指挥和音乐指导。

丰富的演出实践对其歌剧创作和歌剧改革思想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1842年,德累斯顿歌剧院上演其歌剧《黎恩齐》获成功,被任命为该院指挥。

后受巴枯宁影响,参加资产阶级革命。

事败后流亡瑞士,转向妥协,信奉叔本华、尼采的悲观哲学。

......更多

美国影星约翰·韦恩出生

约翰·韦恩JOHNWAYNE1907年5月26日出生于美国。

他是以演西部片著称的好莱坞明星。

1939年以一部《关山飞渡》蜚声世界影坛。

他一生共拍片250部,影响甚巨。

他在《沉静的人》中扮演一位退休的拳击冠军,与另一名拳击手的一场激烈搏斗,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逼真的拳击场面。

韦恩于1979年6月11日去世之后,备享哀荣。

美国上至总统下至影迷都对他推崇备至,国会还授予他自由勋章。

为了表示对他的哀悼,洛杉......更多

私立复旦公学成立

1905年3月7日,上海震旦公学140余名学生全体退学,反对法人干预教育,“废英文,重法文,教育各权皆掌之西教习”。

震旦公学校董、近代教育家马相伯支持学生的正义行为,宣布出资创办复旦公学,“复旦”两字由学校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

1905年5月27日,私立复旦公学成立。

复旦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

全校拥有人文学院、新闻学院、法学院、......更多

新的上海大学正式成立

经国家教委批准,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新的上学大学,1994年5月27日正式成立。

江泽民主席为上海大学题写了校名;

国务院总理李鹏为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杨尚昆、费孝通、安子介、汪道涵等写了贺词;

国家教委发来了贺电。

新组建的上海大学是一所理、工、管、文、美、法、商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钱伟长教授出......更多

宋庆龄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因病于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6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宋庆龄,广东省文昌县人。

1915年和孙中山结婚。

中国国民克第2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她坚决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人紧密合作,对国民党右派进行了斗争。

上海“四·一二”和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她与毛泽东等22人,以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发表宣言揭露蒋介石、......更多

巴枯宁诞辰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著名代表。

1814年5月30日,出生在俄国特维尔省的一个官僚贵族家庭。

巴枯宁在青年时期,和当时俄国的其他一些贵族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一样,以研究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哲学为时髦,攻读黑格尔著作。

1840年,他到欧洲,在柏林大学读书。

从1842—1848年,巴枯宁辗转于德、法、瑞士、比利时等地。

1847年,巴枯宁在巴黎举行的纪念波兰人民1830年反沙皇政府起义17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说......更多

3637383940 共54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