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n①叹息;

叹气。

《孔雀东南飞》:“府吏再拜还,长~空房中。

”②感叹;

感慨。

《石钟山记》:“盖~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③赞叹。

《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以为妙绝。

chī①口吃。

《史记•张丞相传》:“(周)昌为人~,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②笑声。

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但闻室中~,皆婴宁笑声。

”③进食。

贾谊《新书•耳痹》:“越王之穷,至乎~山草。

”④感受;

蒙受。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半夜敲门不~惊。

”⑤表示被动。

《智取生辰纲》:“连累我们也~你说了几声。

”【吃官司】指被控告受处罚或关在监狱里。

【吃嘴】贪吃。

jūn①君王;

君主。

《赵威后问齐使》:“苟无民,何以有~?

”②君临;

统治。

《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国。

”③古代的一种封号。

如“信陵君”、“平原君”等。

④对对方尊称。

《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

”《鸿门宴》:“~安与项伯有故?

”⑤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孔雀东南飞》:“~既若见录。

”⑥用于姓氏后,构成对某人的尊称。

《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言泛讯之。

hán①衔在口里。

《孔雀东南飞》:“口如~朱丹。

”【又】衔在眼里。

《孔雀东南飞》:“阿女~泪答。

”②包含;

包容。

杜甫《绝句》:“窗~西岭千秋雪。

”《图画》:“而于面之中仍~有体之感觉者,为图画。

”【含贝】比喻牙齿洁白。

贝,白色的海贝。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齿如~。

”【含毫】以口润笔。

比喻构思为文或作画。

【含咀】品味,多指对书史学艺的欣赏体会。

《梁书•王筠传》:“昔年幼壮,颇爱斯文,~之......更多

hē①大声责备。

《史记•李将军列传》:“霸陵尉醉,~止广。

”《五人墓碑记》:“厉声以~。

”②哈气使暧。

苏轼《四时词》:“起来~手画双鸦。

”③笑声。

范成大《春日览镜有感》:“不满一笑~。

hū①吐气。

《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嘘毒疠。

”②呼叫;

呼喊。

《劝学》:“顺风而~,声非加疾也。

”【又】召唤;

呼唤。

《鸿门宴》:“欲~张良与俱去。

”《屈原列传》:“疾痛惨怛,未尝不~父母也。

”③称呼。

《大铁椎传》:“人以其雄健,~宋将军云。

”④用于感叹,经常“呜呼”连用。

《伶官传序》:“呜~!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⑤《口技》:“火爆声,~~风声,百千齐作。

āi①悲痛;

伤心。

《荆轲刺秦王》:“伏尸而哭,极~。

”《柳毅传》:“词毕,又~咤良久。

”《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而后人~之。

” 〖又〗以……为哀。

《殽之战》:“秦不~吾丧而伐吾同姓。

”②怜悯;

同情。

《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捕蛇者说》:“君将~而生之乎?

”③〈名〉丧事。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为发~,泣之而去。

”【哀感顽艳】形容文章凄恻动人,能使愚昧......更多

jiū①吟声。

班固《答宾戏》:“夫~发投曲,感耳之声。

”②吹奏。

李咸用《远公亭牡丹》:“平头奴子~银笙。

shàn①好;

善良。

《〈论语〉六则》:“择其~者而从之,其不~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愿无伐~,无施劳。

”《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听,大~;

不听,可使击之。

”【又】具有杰出的(惊人的)成就。

《墨池记》:“羲之之书晚乃~。

”【又】认为……好。

《史记•留侯世家》:“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之。

”②喜欢;

羡慕。

《归去来兮辞》:“~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陌上桑》:“罗敷~蚕桑,采......更多

jiē①嗟叹;

叹息。

《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悼,不能喻之于怀。

”②赞叹;

赞美。

《宋史•王质传》:“见其所为文,~赏之。

”③表示呼唤、呵斥、感叹、赞叹等。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来食。

’”《岳阳楼记》:“~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678910 共1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