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烛叹(一作闺怨)

作者: 徐彦伯 朝代: 唐代

切切夜闺冷,微微孤烛然。

玉盘红泪滴,金烬彩光圆。

暖手缝轻素,嚬蛾续断弦。

相思咽不语,回向锦屏眠。

闺怨诗

作者: 何逊 朝代: 南北朝

竹叶响南窗。

月光照东壁。

谁知夜独觉。

枕前双泪滴。

秋闺怨

作者: 曹勋 朝代: 宋代

忧勤番作妒,险詖自为才。

赵瑟弦初绝,秦筝曲更哀。

蛛纲罗妆鉴,庭芜暗玉阶。

听鸡虽自误,辞辇却成非。

犹谢昭阳月,时来照寝衣。

闺怨诗

作者: 何逊 朝代: 南北朝

闺阁行人断。

房栊月影斜。

谁能北窗下。

独对后园花。

闺怨

作者: 董以宁 朝代: 清代

流苏空系合欢床,夫婿长征妾断肠。

留得当时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

闺怨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凝妆:盛妆。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mì)封侯。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凝妆:盛妆。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mì)封侯。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

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

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

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

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仙吕】翠裙腰_闺怨晓来雨

作者: 关汉卿 朝代: 元代
闺怨晓来雨过山横秀,野水涨汀洲。阑干倚遍空回首。下危楼,一天风物暮伤秋。【六幺遍】乍凉时候,西风透。碧梧脱叶,余暑才收。香生凤口,帘垂玉钩,小院深闲清昼。清幽,听声声蝉噪柳梢头。【寄生草】为甚忧,为甚愁?为萧郎一去经今久。玉台宝鉴生尘垢,绿窗冷落闲针锈。岂知人玉腕钏儿松,岂知人两叶眉儿皱!【上京马】他何处,共谁人携手,小阁银瓶殢歌酒。早忘了咒,不记得,低低耨。【后庭花煞】掩袖暗含羞,开樽越酿愁。闷......更多

阳春曲·闺怨

作者: 徐再思 朝代: 元代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

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

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我真后悔嫁给商人为妻,偏又命运不好,逢上了负心的郎,临走时,说是到东吴去。

三年过后,却从广州寄来了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

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这首小令从唐女子刘采春《啰唝曲》“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的绝句脱化,也穿插了《啰唝曲》“莫作商人妇”及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境。

但较原诗来看,“闺怨”的含意更为显豁。

“悔作”、“当逢”,口吻如生,表现出散曲小令开门见山的直露本色。

“闺怨”的前提多为夫君别离远出,唐诗往往将这种前提加以隐掩或推衍。

除上举的《啰唝曲》外,如张潮《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其妙味如前人所评:“意其远行,却在近处。

总以行踪无定。

”看来恰恰同《啰唝曲》的“意其近行,却在远处”反了个向。

不过要让读者一览即领悟却不容易,可见唐诗是过于偏重含蓄了。

  徐再思改诗为曲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化含蓄为显露,当然也有别的因素。

唐韩偓《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不怎么知名;

而李清照化用其意作成的《点绛唇》秋千词,“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云云,却为人传诵。

可见夺胎前人成作,也不失为出新的一途。

  原诗的薄情夫君“只道往桐庐”。

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唐方干《思江南》:“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看来唐代桐庐为一交通中心。

曲中改成了“别时只说到东吴”。

东吴的指谓说法不一,据周祁《名义考》,元明时习以苏州为东吴、湖州为中吴、润州为西吴,苏州在元代确实是繁荣的商业城市。

这也说明曲作者不是简单地模仿照搬,而是根据元代的实际情形更改了“闺怨”的细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月照梨花(闺怨)

作者: 黄升 朝代: 宋代

昼景。

方永。

重帘花影。

好梦犹酣,莺声唤醒。

门外风絮交飞。

送春归。

修蛾画了无人问。

几多别恨。

泪洗残妆粉。

不知郎马何处嘶。

烟草萋迷。

鹧鸪啼。

秋闺怨诗

作者: 阴铿 朝代: 南北朝

独眠虽已惯。

秋来只自愁。

火笼恒暖脚。

行障镇床头。

眉含黛俱敛。

啼将粉共流。

谁能无别恨。

唯守一空楼。

12345 共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