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

作者: 齐己 朝代: 唐代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

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凤归云(林钟商)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尝轻负,寸心双眼。

况佳人、尽天外行云,掌上飞燕。

向玳筵、一一皆妙选。

长是因酒沈迷,被花萦绊。

更可惜、淑景亭台,暑天枕簟。

霜月夜凉,雪霰朝飞,一岁风光,尽堪随分,俊游清宴。

算浮生事,瞬息光阴,锱铢名宦。

正欢笑,试恁暂时分散。

却是恨雨愁云,地遥天远。

送李侍御贬郴州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洞庭波渺渺,君去吊灵均。

几路三湘水,全家万里人。

听猿明月夜,看柳故年春。

忆想汀洲畔,伤心向白蘋.

送关小师还金陵

作者: 皎然 朝代: 唐代

如何有归思,爱别欲忘难。

白鹭沙洲晚,青龙水寺寒。

蕉花铺净地,桂子落空坛。

持此心为境,应堪月夜看。

村笛

作者: 韦庄 朝代: 唐代

箫韶九奏韵凄锵,曲度虽高调不伤。

却见孤村明月夜,一声牛笛断人肠。

留题江秀才旧居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结舍近沧洲,江山不外求。

我来明月夜,更得主人留。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作者: 王勃 朝代: 唐代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sài)北云。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横:横亘。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jīn)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泣:哭泣。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笼碧砌(qì),飞月向南端。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乱烟:凌乱的烟雾。笼:笼罩。碧砌:青石台阶。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掩:掩盖,掩映。江山:江水和高山。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23-24页 .

踏莎行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

春光一去如流电。

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弱袂萦春,修蛾写怨。

秦筝宝柱频移雁。

尊中绿醑意中人,花朝月夜长相见。

送朝邑张明府(此公善琴)

作者: 卢纶 朝代: 唐代

千室暮山西,浮云与树齐。

剖辞云落纸,拥吏雪成泥。

野火芦千顷,河田水万畦。

不知琴月夜,谁得听乌啼。

经青山吊李翰林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3637383940 共4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