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吕】一枝花 春思 文
嫩寒生花底风,清影弄帘间月,乱红扑窗外雨,香絮滚树头雪,影物奇绝,谁不道富贵千金夜,我翻做凄凉三月节。
怀故人万里离别,负东君一番艳冶。
【梁州】相思鬼皮肤里打劫,睡魔神眼睫上盘踅。
可正是多情自作风流孽。
锦鸳翎活扯,丹凤颈生扌绝;
并头花揉碎,合欢树攀折。
升仙桥闪却车︷,武陵溪下桩撅。
声沉佩玉玎,尘满钗金蹀躞,香残褥锦重叠。
想者,觑者。
冷清清空落下读书舍,越间阔,越情热。
你便是一寸肝肠一寸铁,也害......更多
秋夕 文翻注译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好似雨声闯入耳中,皎洁的月光似清霜铺满大地。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正当夜深人静要独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谁愿来为我拭去床上的灰尘。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叶声:树叶掉落的声音。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方:正在,正当。
拂:拭,掸去。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好似雨声闯入耳中,皎洁的月光似清霜铺满大地。
叶声:树叶掉落的声音。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正当夜深人静要独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谁愿来为我拭去床上的灰尘。
方:正在,正当。
拂:拭,掸去。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宿府 文翻注译赏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
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府:幕府。
古代将军的府署。
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
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梧:一作“桐”。
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
永夜:整夜。
自语:自言自语。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
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关塞:边关;
边塞。
萧条:寂寞冷落;
凋零。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伶俜(pīng):流离失所。
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强移:勉强移就。
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府:幕府。
古代将军的府署。
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
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梧:一作“桐”。
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
永夜:整夜。
自语:自言自语。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
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
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关塞:边关;
边塞。
萧条:寂寞冷落;
凋零。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伶俜(pīng):流离失所。
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强移:勉强移就。
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此诗首联倒装。
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
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
“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
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
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
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
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风尘”句紧承“永夜”句。
“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
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
“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
“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
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
“关塞”句紧承“中天”句。
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
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
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联照应首联。
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
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
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
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
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
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
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
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7-558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文翻注译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
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
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整体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庭中夜色)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月下抒情)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行香子·述怀 文翻注译赏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zhēn)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xì)中驹(jū),石中火,梦中身。
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
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
”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zhēn)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xì)中驹(jū),石中火,梦中身。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
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
”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
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
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
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
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
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
《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
《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
《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
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
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
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
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
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
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
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
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
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
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
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
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
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
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
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
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
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
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
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
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
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
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
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
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
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南宋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
可见它在宋代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07-708 .
观灯乐行 文翻注译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 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身处闲暇却无缘目睹中兴之年元宵盛况, 只得带着羞惭随着老乡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紫姑:传说中女神的名字。
我国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区,民间传说其为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
一说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一说被害于厕,于正月十五那天显灵。
人们为记念她,形成了正月十五迎接她的习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 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身处闲暇却无缘目睹中兴之年元宵盛况, 只得带着羞惭随着老乡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
紫姑:传说中女神的名字。
我国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区,民间传说其为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
一说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一说被害于厕,于正月十五那天显灵。
人们为记念她,形成了正月十五迎接她的习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宿东林寺题愿公院 文
减字木兰花(寄车秀卿) 文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文翻注译赏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
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
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
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 2、 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 3、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 4、 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 5、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 6、 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é 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
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 2、 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 3、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 4、 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 5、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 6、 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
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
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é 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
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
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 2、 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 3、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 4、 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 5、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 6、 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
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
欢声笑语,隐约可闻。
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
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
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
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
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
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
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
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
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
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
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
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
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历代诗歌选读·下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52 2、 林力.《宋词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