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犯·小石梅花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

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

冰盘同宴喜。

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

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

冰盘同宴喜。

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铅华:搽脸的粉。

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不御。

”李善注:“铅华,粉也。

”这三句是说梅花上面留有露水痕迹,像是洗尽脂粉,显得丽质天生。

冰盘:果盘。

燕:通“宴”。

这句用韩愈“冰盘夏荐碧实脆。

”诗意,指喜得梅子以进酒。

篝:熏笼。

这句比喻梅花如篝雪如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悴:忧也。

这两句是指梅花似亦知恨而含愁。

旋看飞坠:屡屡看梅花飘飞坠在青苔上面。

相将:行将。

翠丸:梅子。

潇洒:凄清之意。

黄昏斜照水,用林浦“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人从生处乐,谁向死前休。

兰陵王·柳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98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suí)堤(dī)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薄雾。

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姿色。

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

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情状。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

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应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

柔条:柳枝。

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yú)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gāo)波暖,回头迢(tiáo)递(dì)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旧踪迹:指过去登堤饯别的地方。

又:又逢。

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

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离席:饯别的宴会。

“梨花”句: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

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

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迢递:遥远。

驿:驿站。

“望人”句:因被送者离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

望人:送行人。

凄恻(cè),恨堆积!

渐别浦(pǔ)萦(yíng)回,津堠(hòu)岑(cén)寂,斜阳冉(rǎn)冉春无极。

念月榭(xiè)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凄恻:悲伤。

渐:正当。

别浦:送行的水边。

萦回:水波回旋。

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

津堠: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

津:渡口。

堠:哨所。

岑寂:冷清寂寞。

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春无极:春色一望无边。

念:想到。

月榭:月光下的亭榭。

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98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suí)堤(dī)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薄雾。

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姿色。

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

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情状。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

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应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

柔条:柳枝。

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yú)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gāo)波暖,回头迢(tiáo)递(dì)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旧踪迹:指过去登堤饯别的地方。

又:又逢。

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

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离席:饯别的宴会。

“梨花”句: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

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

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迢递:遥远。

驿:驿站。

“望人”句:因被送者离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

望人:送行人。

凄恻(cè),恨堆积!

渐别浦(pǔ)萦(yíng)回,津堠(hòu)岑(cén)寂,斜阳冉(rǎn)冉春无极。

念月榭(xiè)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凄恻:悲伤。

渐:正当。

别浦:送行的水边。

萦回:水波回旋。

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

津堠: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

津:渡口。

堠:哨所。

岑寂:冷清寂寞。

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春无极:春色一望无边。

念:想到。

月榭:月光下的亭榭。

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98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

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

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

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

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

“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

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

“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

“踪迹”指往事而言。

“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

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

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

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

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

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

这就是“闲寻旧踪迹”。

此时周邦彦想起了:“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

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就接不上。

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

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

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

此情此景难以忘怀。

这里的“又”字说明,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

“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

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

”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

其实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

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

“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

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

“凄恻,恨堆积!

”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

“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

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

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

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

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

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

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

“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

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34-1036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98

解语花·上元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

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

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

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

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

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

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

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 第127-128页 .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9.7 :第132-133页 .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

绛蜡:红烛。

浥:沾湿。

红莲:指荷花灯。

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

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嫦娥。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飞盖:飞车。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 第127-128页 .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9.7 :第132-133页 .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

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

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

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

绛蜡:红烛。

浥:沾湿。

红莲:指荷花灯。

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

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嫦娥。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

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

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

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

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飞盖:飞车。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 第127-128页 .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9.7 :第132-133页 .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眉共春山争秀。

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

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眉共春山争秀。

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

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清·刘熙载《艺概》指斥周邦彦词“周旨荡”,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纸杂志亦不乏贬斥之词。

其实,《清真集》编入“春景”类,描写闺情之作的词,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委婉含蓄、别开生面,这首小令就是其中一首。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首先描写女子的外貌。

以“春山”喻眉毛,以个别代整体,写人之美,五代冯延巳即有“低语前吹频转面,双眉钦恨春山远”。

美成用“争秀”二字,有意同“春山”比秀,比“春山”更秀。

“争”字意味深长,以动写静,更见生动。

因为词人善于点化,化腐旧为新鲜,远比“淡淡春山”、“淡扫蛾眉”、“春山八字”、“眉蹙春山”具有新意。

  “可怜长皱”充满词人的主观情感。

“春山”喻眉颇具清俊之气。

上句写外貌,下句表现内心愁怨。

只描摹秀眉之美,让人想象其容貌之俊。

层层翻出新意。

  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承上,以花喻人的容貌,写哀怨情况。

“清泪滴花枝”形容女子因伤心而落泪,呈现出一个美的画面,虽非首创,确也奇异。

唐·白乐天《长恨歌》用“玉容寂莫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杨妃伤心掉泪;

冯延巳《归自谣》用“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亦系客观描写,而周词运用翻进一层的手法。

用花瘦比人瘦,古人诗词也用过,宋·黄庭坚《蓦山溪》‘‘春风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写伎女陈湘,也是客观描写,没有写出诗人内心之感受。

而周词活用前人词句,不重复前人意思,另辟新境:似乎少女娇嫩的脸上,连几滴眼泪都禁受不得,会“滴破胭脂脸”。

着眼于花,花人合一,用笔深婉。

同宋-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流露出词人无限的怜惜之情,渗透着词人无尽的关切之感。

推陈出新,别出心裁,曲折顿挫,摇曳生姿。

将那委婉的情致、深厚的意韵,有层次地有深意地不断传出,故有“词家神品”(王又华《古今词论》)之赞誉。

  上片主要写外貌,下片着力写内心。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清润”句承上,从侧面烘托女子的低沉情绪、满腹愁思。

写其愁恨,先写“玉箫”,是象征,作陪衬。

人物的风姿、孤寂从“知音稀有”中显露无遗。

“知音稀有”是全词之主旨,也是愁恨的原因。

既说明其才艺出众,又点出其歌伎身份。

昭君出塞,尚有琵琶以寄幽怨,词中女子连托玉箫以寄相思的心情都没有了,深化了“知音稀有”的程度。

  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欲知”、“但问”与上片“可怜”、“莫将”前后照应,连属成句,巧设问答,运用相同的笔法,既像是女子自我内心的剖白,“顾影自怜”,又像是词人对女子的深切怜悯与体贴人微。

“日日倚栏”、“亭前柳”,会使人不禁想起唐·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见柳就会引发离愁,触动闺情。

词中女子日日倚栏凝望,离愁别恨,日积月累,积久弥多,足见闺怨之深。

杨柳是愁怨的见证,“愁”而但问“亭前柳”。

最后轻点一笔,一切都得到解释,全词也一气贯通了。

据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上(天籁轩刊本)云:“周美成精于音律,每制新调,教坊竞相传唱,游汴尝主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李尝欲委身而未能也。

”“欲知……但”,虚词的使用,显示出一种跌宕生姿的态势,回荡着愁恨的旋律。

点出“日日愁”,同上片“可怜长皱”上下呼应,又“问取亭前柳”同“莫将清泪滴花枝”前后照应,进一步渲染。

向亭前柳“问取”,暗示因离别而伤感而愁怨,含蕴深沉。

  一曲小令,化用前人诸多诗词名句,自成佳制,别创新意。

诚如《乐府指迷》所云:“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

”沈义父所说值得仔细体味。

宋·张耒《秋蕊香》‘‘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依旧”,可以作为这首词的注脚。

  “闺情”这个题目,是宋词中常见的。

但周邦彦词写得新颖别致,不同凡响。

闺情词自必以描写闺中女子为主,此篇不同凡响,就在于在同类题材中,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无称艳的辞藻,无刻意的雕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含蓄委婉的笔致、清淡雅致的风格,给人以轻松率意之感。

  这首词以“知音稀有”为主题。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知音之叹是传统的题材。

从上古“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到中古“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唐·杜甫《哭李常侍峄》),“知音谙吕”,“知音识曲”。

自先秦、汉魏,乃至唐宋,“知音”一词时见出现。

就是周邦彦《清真集》中,也时有知音之叹,如《意难忘》‘‘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

至于(玉楼春》所谓“玉琴虚下伤心泪,只有文君知曲意”,乃是词人感伤官场难逢知己而向青楼混迹之悲;

《风流子·新绿小池塘》、《少年游·并刀如水》中的女子,以及这首词中的女子,都是写歌伎知音之叹,同时也寄寓了词人个人的知音之感。

参考资料: 1、 (宋)周邦彦著;

孙安邦,孙蓓解评.周邦彦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94-96

瑞龙吟·大石春景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繁华的长街上,还能见到将谢的梅花挂在枝头,含苞欲放的桃花已长满一树。

街巷里青楼寂无人声,只有那忙着修巢的燕子,又重新回到去年的旧处。

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我沮丧地凝神伫立,寻思那位玲珑娇小的旧情人。

那日清晨初见时,她恰好倚门观望。

她前额头上抹着淡淡的宫黄,扬起彩袖来遮挡晨风,嘴里发出银铃般的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如今我故地重游,访问她原来的邻里和同时歌舞的姐妹,只有从前的秋娘,她的声价依然如故。

我如今再吟词作赋,还清楚地记得她对我的爱慕。

可惜伊人不见,还有谁伴我在花园纵情畅饮,到城东漫步?

欢情旧事都已随着天边飞逝的孤雁远去。

满怀兴致回来有意探春,却尽是离情别绪、感人伤怀。

官道旁的柳树低垂着金黄色的枝条,仿佛在为我叹惜。

我骑马归来时天色已晚,秋雨绵绵,纤纤雨丝打湿了衣襟,落满了池塘。

那令人伤怀断肠的院落啊,风吹柳絮,满院狼藉,那门帘上也落满了随风飘飞的柳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章台路:章台,台名。

秦昭王曾于咸阳造章台,台前有街,故称章台街或章台路,其地繁华,妓馆林立,后人因以章台代指妓女聚居之地。

试花:形容刚开花。

愔愔:幽静的样子。

坊陌:一作坊曲,意与章台路相近。

定巢燕子:语出杜甫《堂成》诗:“暂子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又寇准《点绛唇》词云:“定巢新燕,湿雨穿花转。

” 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乍窥门户:宋人称妓院为门户人家,此有倚门卖笑之意。

浅约宫黄:又称约黄,古代妇女涂黄色脂粉于额上作妆饰,故称额黄。

宫中所用者为最上,故称宫黄。

梁简文帝《美女篇》:“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庾信《舞媚娘》:“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约,指涂抹时约束使之像月之意。

故浅约宫黄即轻涂宫黄,细细按抹之意。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前度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又有《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曰:“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惟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诗云:“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处词人以刘郎自比。

旧家秋娘:这里泛指歌伎舞女。

元稹、白居易、杜牧诗中屡有言及谢秋娘和杜秋娘者,盖谢、杜云云别其姓氏,秋娘则衍为歌妓的代称。

《燕台》句:指唐李商隐《燕台四首》。

李曾作《燕台》诗四首,分题春夏秋冬,为洛阳歌妓柳枝所叹赏,手断衣带,托人致意,约李商隐偕归,后因事未果。

不久,柳枝为东诸侯娶去。

李商隐又有《柳枝五首》(并序)以纪其事。

又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诗云:“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

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

”此处用典,暗示昔日情人已归他人。

露饮:梁简文帝《六根忏文》:“风禅露饮”,此借用字面,指露天而饮,极言其欢纵。

东城闲步:用杜牧与旧爱张好好事。

杜牧《张好好诗》序云:“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

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沉着作述师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事与孤鸿去: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官柳低金缕:柳丝低拂之意。

官柳,指官府在官道上所植杨柳。

金缕,喻指柳条。

杜甫《郪城西原送李判官》诗:“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

”牛峤《杨柳枝》词:“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繁华的长街上,还能见到将谢的梅花挂在枝头,含苞欲放的桃花已长满一树。

街巷里青楼寂无人声,只有那忙着修巢的燕子,又重新回到去年的旧处。

章台路:章台,台名。

秦昭王曾于咸阳造章台,台前有街,故称章台街或章台路,其地繁华,妓馆林立,后人因以章台代指妓女聚居之地。

试花:形容刚开花。

愔愔:幽静的样子。

坊陌:一作坊曲,意与章台路相近。

定巢燕子:语出杜甫《堂成》诗:“暂子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又寇准《点绛唇》词云:“定巢新燕,湿雨穿花转。

” 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我沮丧地凝神伫立,寻思那位玲珑娇小的旧情人。

那日清晨初见时,她恰好倚门观望。

她前额头上抹着淡淡的宫黄,扬起彩袖来遮挡晨风,嘴里发出银铃般的笑语。

乍窥门户:宋人称妓院为门户人家,此有倚门卖笑之意。

浅约宫黄:又称约黄,古代妇女涂黄色脂粉于额上作妆饰,故称额黄。

宫中所用者为最上,故称宫黄。

梁简文帝《美女篇》:“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庾信《舞媚娘》:“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约,指涂抹时约束使之像月之意。

故浅约宫黄即轻涂宫黄,细细按抹之意。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如今我故地重游,访问她原来的邻里和同时歌舞的姐妹,只有从前的秋娘,她的声价依然如故。

我如今再吟词作赋,还清楚地记得她对我的爱慕。

可惜伊人不见,还有谁伴我在花园纵情畅饮,到城东漫步?

欢情旧事都已随着天边飞逝的孤雁远去。

满怀兴致回来有意探春,却尽是离情别绪、感人伤怀。

官道旁的柳树低垂着金黄色的枝条,仿佛在为我叹惜。

我骑马归来时天色已晚,秋雨绵绵,纤纤雨丝打湿了衣襟,落满了池塘。

那令人伤怀断肠的院落啊,风吹柳絮,满院狼藉,那门帘上也落满了随风飘飞的柳絮。

前度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又有《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曰:“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惟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诗云:“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处词人以刘郎自比。

旧家秋娘:这里泛指歌伎舞女。

元稹、白居易、杜牧诗中屡有言及谢秋娘和杜秋娘者,盖谢、杜云云别其姓氏,秋娘则衍为歌妓的代称。

《燕台》句:指唐李商隐《燕台四首》。

李曾作《燕台》诗四首,分题春夏秋冬,为洛阳歌妓柳枝所叹赏,手断衣带,托人致意,约李商隐偕归,后因事未果。

不久,柳枝为东诸侯娶去。

李商隐又有《柳枝五首》(并序)以纪其事。

又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诗云:“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

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

”此处用典,暗示昔日情人已归他人。

露饮:梁简文帝《六根忏文》:“风禅露饮”,此借用字面,指露天而饮,极言其欢纵。

东城闲步:用杜牧与旧爱张好好事。

杜牧《张好好诗》序云:“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

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沉着作述师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事与孤鸿去: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官柳低金缕:柳丝低拂之意。

官柳,指官府在官道上所植杨柳。

金缕,喻指柳条。

杜甫《郪城西原送李判官》诗:“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

”牛峤《杨柳枝》词:“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水涨鱼天拍柳桥。

云鸠拖雨过江皋。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三部乐·商调梅雪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浮玉飞琼,向邃馆静轩,倍增清绝。

夜窗垂练,何用交光明月。

近闻道、官阁多梅,趁暗香未远,冻蕊初发。

倩谁摘取,寄赠情人桃叶。

回文近传锦字,道为君瘦损,是人都说。

祅知染红著手,胶梳黏发。

转思量、镇长堕睫。

都只为、情深意切。

欲报消息,无一句、堪愈愁结。

浮玉飞琼,向邃馆静轩,倍增清绝。

夜窗垂练,何用交光明月。

近闻道、官阁多梅,趁暗香未远,冻蕊初发。

倩谁摘取,寄赠情人桃叶。

浮玉:传说仙人居住的地方。

邃(suì)馆:犹邃宇。

官阁:供人游憩的楼阁。

回文近传锦字,道为君瘦损,是人都说。

祅知染红著手,胶梳黏发。

转思量、镇长堕睫。

都只为、情深意切。

欲报消息,无一句、堪愈愁结堕睫:落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楼上晴天碧四垂。

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楼上晴天碧四垂。

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

晴空万里,我登上杨柳掩映的高楼,眺望一片芳草绿到天边。

劝你不要登上高楼的顶点,因为此时登高怀远,最是伤怀。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堂下的新笋已长成竹子,落花已碾成尘土作了燕子筑巢的新泥。

此时再怎忍心听那林梢上传来杜鹃的的啼叫呢?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周邦彦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不详:第42页 2、 石延博.宋词: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12:第104-105页

楼上晴天碧四垂。

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

碧(bì)四垂:四面青天与远处绿野相接,自高而下,同一碧色。

芳草:意为芳草掩映的归途。

高梯:高楼。

暗指登高易动乡情。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燕巢(cháo)泥:落花化为泥土,被燕子衔去筑巢。

林表:林外。

杜鹃(juān):鸟名,其声衷苦,似“不如归去”,勾人乡思。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周邦彦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不详:第42页 2、 石延博.宋词: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12:第104-105页

楼上晴天碧四垂。

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

晴空万里,我登上杨柳掩映的高楼,眺望一片芳草绿到天边。

劝你不要登上高楼的顶点,因为此时登高怀远,最是伤怀。

碧(bì)四垂:四面青天与远处绿野相接,自高而下,同一碧色。

芳草:意为芳草掩映的归途。

高梯:高楼。

暗指登高易动乡情。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堂下的新笋已长成竹子,落花已碾成尘土作了燕子筑巢的新泥。

此时再怎忍心听那林梢上传来杜鹃的的啼叫呢?

燕巢(cháo)泥:落花化为泥土,被燕子衔去筑巢。

林表:林外。

杜鹃(juān):鸟名,其声衷苦,似“不如归去”,勾人乡思。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周邦彦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不详:第42页 2、 石延博.宋词: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12:第104-105页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争挽桐花两鬓垂。

小妆弄影照清池。

出帘踏袜趁蜂儿。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

夜寒谁肯剪春衣。

12345 共2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