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文翻注译赏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梦境里黯然销魂无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能寄出。
无可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38-539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04 .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chóu)怅(chàng)消魂误。
消魂:魂魄消灭。
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
江淹《别赋》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
消魂:一作“佳期”。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zhēng)柱。
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素:白绢。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又《汉书·苏武传》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因合称书信为鱼雁,亦有以鳞代鱼,以鸿作雁者。
另亦指传书信者。
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
破:唐宋大曲术语。
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38-539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04 .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chóu)怅(chàng)消魂误。
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梦境里黯然销魂无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消魂:魂魄消灭。
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
江淹《别赋》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
消魂:一作“佳期”。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zhēng)柱。
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能寄出。
无可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素:白绢。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又《汉书·苏武传》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因合称书信为鱼雁,亦有以鳞代鱼,以鸿作雁者。
另亦指传书信者。
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
破:唐宋大曲术语。
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38-539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04 .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此词上片写梦里相思。
下片写醒后遣怀。
全词语言清畅,而抒情有递进、有顿挫,故沉挚有力。
起首三句:“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
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烟水路”三字写出江南景物特征,使梦境显得优美。
上下句“江南”叠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着两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
醒来寻思,加备“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
但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词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备增绵邈。
这种以反跌为递进的句法,词中不多见。
词之上片,写梦中无法寻觅到离人。
下片转写寄信事。
起三句:“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说的是写了信要寄无从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
相思之情,真到了无可弥补、无可表达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乐来排遣。
结尾两句:“欲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用的乐器是秦筝。
古筝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撑,“柱”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弦急则高,弦缓则低。
她借低音缓弦抒发伤别的情怀,移遍筝柱不免是“断肠”之声。
以“缓弦”、“移柱”来表达其“幽怀难写”,可见以行动写心理,自有其妙处。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小晏亦是“古之伤心人”,所以写出来的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这首词就有这种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38-539
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文翻注译
小令尊前见玉箫。
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
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小令尊前见玉箫。
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在酒席筵边,唱的是小令,我见到了玉箫。
银灯把她映照,只一曲轻歌,便显出妩媚娇娆。
在歌声中醉倒,谁能认为遗憾产生悔恨懊恼,歌声停歇了,带着余音归来,酒意还不见微消。
春悄悄,夜迢迢。
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春天如此静悄,春夜如此漫长,迟迟不见破晓。
仰望碧空的游云,难道它跟楚国宫殿一样地天远路遥。
做个梦吧,只有梦境才能打破束缚人的框框条条,这是梦,还是真,反正我踏着满地杨花走过了谢家的小桥。
参考资料: 1、 张海鸥 .唐诗宋词经典导读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 :215-216 . 2、 陶尔夫 .宋词今译 :语文出版社 ,1995 :91 .
小令尊前见玉箫。
银灯一曲太妖娆(ráo)。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小令:短小的歌曲;
玉箫:此代指一位歌女。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载:唐韦皋少游江夏,馆于姜氏。
姜令小青衣玉箫伏侍,因渐有情。
韦归省时,约五至七年娶玉箫。
后衍期不至,玉箫遂绝食死。
后转世,仍为韦侍妾。
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银灯:表明灯火辉煌。
春悄悄,夜迢(tiáo)迢。
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夜迢迢:形容夜漫长。
碧云天:天上神仙所居之处。
楚宫:楚王之宫殿,此暗用楚王与巫山神女的典故。
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惯得:纵容,随意,拘检:检束,拘束。
谢桥:唐宰相李德裕的侍妾谢秋娘是当时著名的歌妓,李曾作《谢秋娘》悼念她。
后世因以“谢娘”泛指歌妓,以“谢家”泛指歌儿舞女的居处,“谢桥”代指通往烟花巷陌的路。
张泌《寄人》诗:“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 参考资料: 1、 张海鸥 .唐诗宋词经典导读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 :215-216 . 2、 陶尔夫 .宋词今译 :语文出版社 ,1995 :91 .
小令尊前见玉箫。
银灯一曲太妖娆(ráo)。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在酒席筵边,唱的是小令,我见到了玉箫。
银灯把她映照,只一曲轻歌,便显出妩媚娇娆。
在歌声中醉倒,谁能认为遗憾产生悔恨懊恼,歌声停歇了,带着余音归来,酒意还不见微消。
小令:短小的歌曲;
玉箫:此代指一位歌女。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载:唐韦皋少游江夏,馆于姜氏。
姜令小青衣玉箫伏侍,因渐有情。
韦归省时,约五至七年娶玉箫。
后衍期不至,玉箫遂绝食死。
后转世,仍为韦侍妾。
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银灯:表明灯火辉煌。
春悄悄,夜迢(tiáo)迢。
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春天如此静悄,春夜如此漫长,迟迟不见破晓。
仰望碧空的游云,难道它跟楚国宫殿一样地天远路遥。
做个梦吧,只有梦境才能打破束缚人的框框条条,这是梦,还是真,反正我踏着满地杨花走过了谢家的小桥。
夜迢迢:形容夜漫长。
碧云天:天上神仙所居之处。
楚宫:楚王之宫殿,此暗用楚王与巫山神女的典故。
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惯得:纵容,随意,拘检:检束,拘束。
谢桥:唐宰相李德裕的侍妾谢秋娘是当时著名的歌妓,李曾作《谢秋娘》悼念她。
后世因以“谢娘”泛指歌妓,以“谢家”泛指歌儿舞女的居处,“谢桥”代指通往烟花巷陌的路。
张泌《寄人》诗:“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 参考资料: 1、 张海鸥 .唐诗宋词经典导读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 :215-216 . 2、 陶尔夫 .宋词今译 :语文出版社 ,1995 :91 .
点绛唇·花信来时 文翻注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应花期而来的风哟,你虽来了,但人已离散去,全不像那花儿依旧。
人到春来瘦,等候着心上人,倚门盼归,折断了门前杨柳。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上天赋予了人多情的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
自你我分别后,伴随我的,只是相思的泪、浇愁的酒,沾湿了我的双罗袖。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编选,晏殊 晏几道集,凤凰出版社,2013.03,第245页 2、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315页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花信:花开的风信、消息。
古人将春天分为二十四番花信,即二十四番花信风,各种名花按花信顺序开放。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xiù)。
“天与”二句:谓上天赋予了多情之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
分飞:离别。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编选,晏殊 晏几道集,凤凰出版社,2013.03,第245页 2、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315页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文翻注译赏
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春天,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
那声声杜鹃鸣就像和行道中人说话似的,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
这“行人”岂是不想回家啊,只是回家的日子还不能期望定下啊。
参考资料: 1、 常振国.分调绝妙好词 鹧鸪天:东方出版社,2001:13 2、 袁建林.杜鹃啼归:杜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56-57
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翠微:青翠的山气,此指青翠掩映的山间幽深处。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像“不如归去”;
啼:叫。
行人:离别在外的游子。
流莺:指黄莺。
取次:随意、任意。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惊梦觉:从睡梦中惊醒;
弄晴时:弄指卖弄,杜鹃在晴明的春日卖弄自己的叫声。
不如归:杜鹃的叫声像“不如归去”。
争奈:怎奈。
惊梦”两句:在晴朗温和的春日,杜鹃似乎在卖弄叫声,将客人砂梦中惊醒。
未可期:未可肯定的意思。
“期“,必韵意思。
参考资料: 1、 常振国.分调绝妙好词 鹧鸪天:东方出版社,2001:13 2、 袁建林.杜鹃啼归:杜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56-57
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春天,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
那声声杜鹃鸣就像和行道中人说话似的,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
翠微:青翠的山气,此指青翠掩映的山间幽深处。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像“不如归去”;
啼:叫。
行人:离别在外的游子。
流莺:指黄莺。
取次:随意、任意。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
这“行人”岂是不想回家啊,只是回家的日子还不能期望定下啊。
惊梦觉:从睡梦中惊醒;
弄晴时:弄指卖弄,杜鹃在晴明的春日卖弄自己的叫声。
不如归:杜鹃的叫声像“不如归去”。
争奈:怎奈。
惊梦”两句:在晴朗温和的春日,杜鹃似乎在卖弄叫声,将客人砂梦中惊醒。
未可期:未可肯定的意思。
“期“,必韵意思。
参考资料: 1、 常振国.分调绝妙好词 鹧鸪天:东方出版社,2001:13 2、 袁建林.杜鹃啼归:杜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56-57
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通过咏杜鹃而思归怀人,构思巧妙。
上片写羁旅行人梦中得到杜鹃“殷勤”劝慰:山色青翠、春深花繁之时,流莺漫不经心地随意飞鸣,唯有杜鹃善解人意,于百花深处向行人殷勤劝慰。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青翠的山色,如何逊“《仰赠从兄兴宁真南》:“高山郁翠微”;
也用以指代青山,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客携壶上翠微”。
此处指青山,说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
“殷勤白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像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起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
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也是用这个词来写鸟。
“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家之念,作客之愁。
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
下片写杜鹃对行人梦醒之后的声声规劝:羁旅之人一梦惊醒,已是阳光明媚,杜鹃仍在喋喋不休,“声声只道不如归”,本是好心规劝,谁知却帮了倒忙,反而使得羁旅之人益发孤寂、更多春愁,惹得他久久蓄积在心的思归怀人之情倾泻而出,再也控制不住,因而斥责杜鹃,“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在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
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
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没有什么办法。
结句以反诘句收束全词,突出行客思归怀人之深切,点明本词题旨,同时又回答了杜鹃“不如归去”的声声规劝,句法巧妙,抒情委婉沉郁。
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
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
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
同样听到一种鹃声,不同的诗人、词家,可以从各自的处境、各样的角度写出不同的感受。
杜荀鹤的“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是愤慨文章无用之言;
韦应物的“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为何情”,是同情丈夫死在外地的寡妇之言;
朱敦儒的“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今春还听杜鹃啼”,是痛心国土沦陷,南北亲人不能团聚之言;
范仲淹的“春光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是豁达之言;
杨万里的“自出锦江归未得,至今犹劝别人归”,是诙谐之言。
晏几道这首词,则是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之言,写得真切,有一定的感染力;
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尤深。
参考资料: 1、 袁建林.杜鹃啼归:杜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56-57 2、 苏骅.月虽故乡明:乡情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132-133
生查子·金鞭美少年 文翻
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
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
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
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
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
威武俊美的年轻人跨上金鞍,扬鞭跃马轻驰而去,从此牵走了她的心神。
闺楼之上,年轻的妻子时时挂念他,只觉得绣被不暖,春夜更寒。
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
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天天等他的消息,可是,寒食节过了,梨花又谢了,依旧不见丈夫的身影。
相思之苦向谁诉说?
秋千架下她默默伫立,背过脸儿暗自叹息。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宋词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第72页,2008.7,第72页:第72页 2、 江龙主编;
廖亚,李苗苗,王坤娜等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词典 学生彩图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第120页,2012.01,第120页:第120页 3、 禾火,王彦丽.宋词三百首: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7,第54页
清平乐 文
阮郎归 文
更漏子·柳丝长 文翻注译赏
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
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
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
寻思残梦时。
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
流莺三两声。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
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寻觅着栖巢,望着画屏上对对金鹧鸪令人格外伤感。
雪香浓,檀晕少。
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
寻思残梦时。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
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花间派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8 2、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2 3、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47 4、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8 5、 赵仁珪.《唐五代词三百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49 6、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
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tán)晕(yùn)少。
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
寻思残梦时。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花间派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8 2、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2 3、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47 4、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8 5、 赵仁珪.《唐五代词三百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49 6、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
流莺三两声。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
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寻觅着栖巢,望着画屏上对对金鹧鸪令人格外伤感。
雪香浓,檀(tán)晕(yùn)少。
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
寻思残梦时。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
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花间派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8 2、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2 3、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47 4、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8 5、 赵仁珪.《唐五代词三百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49 6、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
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
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
寻思残梦时。
全词以闲雅的笔调和深婉的情致,抒写了春日闺思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纯美的词境。
上片以轻倩妍秀的笔触,描写室外美好的春景。
起首三句描绘柳丝长长、桃叶细嫩、深院空寂的景色,烘托春日寂静的气氛。
“无人到”上加一“断”字,便有怨意,为结处写情作了铺垫。
歇拍三句写院中的景物:淡淡的红日照进院子里,浓绿的树丛笼罩着漠漠轻烟,传来了流莺三两声鸣啭。
一“淡”字,写出春天初阳的特色。
空中水气弥漫,故太阳淡而无光。
绿烟,指草木间的烟霭。
末句以莺声反衬深院的寂静。
过片三句,转写室内的情景:闺中人雪白的肌肤透出了浓香,脸上浅红色的娇晕也消褪了,那绣枕头上、低压着枝梢的花儿十分美好。
雪,喻女子莹白的肌肤;
檀晕,浅红色的妆晕。
上两句暗示闺人一夜独眠,辗转不寐,故妆残晕少。
“枕上”句,隐喻闺人之美,故见枕上花枝而益增枨触。
三句语浅情深,含蓄蕴藉,深婉曲折,颇为耐人寻味。
结拍三句,春思,犹言春情、春愁,指闺人春日的情思。
“晓妆”句,意与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相近,而情韵似更胜,真能写得出“寻思”的神理。
春日里,闺中人闲愁深重,起床后也迟迟不愿去梳妆独自寻思清晓的残梦。
这三句含而不露,无限幽怨尽不言之中。
词中人梦境的内容,作者没有道破,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间和无穷的回味。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 .晏几道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7-01-01 .
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文翻注译赏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湖塘中长满了浮萍,姑娘们相约来到湖中,一起拨开浮萍采莲。
来时,旭日初升,浦口水面上如烟的水汽,在长桨四周缭绕。
采莲后回到岸上,月光已照满了高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好花无语,流水无情,年年都为花落春去而伤愁。
明天万一西风骤然强劲,无奈莲花抵抗不住秋寒,很快就会凋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结伴:这里指相约、邀约。
约:拦阻。
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花愁:花落春去而伤愁朱颜:红颜,明指莲花,暗指采莲女自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湖塘中长满了浮萍,姑娘们相约来到湖中,一起拨开浮萍采莲。
来时,旭日初升,浦口水面上如烟的水汽,在长桨四周缭绕。
采莲后回到岸上,月光已照满了高楼。
结伴:这里指相约、邀约。
约:拦阻。
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好花无语,流水无情,年年都为花落春去而伤愁。
明天万一西风骤然强劲,无奈莲花抵抗不住秋寒,很快就会凋落。
花愁:花落春去而伤愁朱颜:红颜,明指莲花,暗指采莲女自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此为采莲词。
全词不着重写莲花或采莲女子的外表美,而着重写采莲的环境美和采莲女的心灵美。
整首词兼具民歌的清新明净和文人词的隽雅含蓄,别具情韵而又楚楚动人。
上片起首两句写一群女子为了采莲,长时期地等候莲花盛开,莲花开了,她们便结伴去采;
湖塘里长满浮萍,她们要上船,得先轻轻地把它拨开。
这两句写出了姑娘们莲开前的耐心等待、采莲前的细致动作。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河楼”,则写她们的采莲过程、采莲环境。
夏天白昼云雾少,句中的“云”,当指晓云。
这两句写的是采莲人到了浦口,晓日初升,尚未消散的云气笼罩她们船棹周围;
她们采莲休工回到江边,夜月已上,人家的楼台上已照满月光。
作者把这从早到晚地采莲劳动写得很优美。
过片以后展示采莲女子心灵的美好。
她们爱惜莲花,为莲花的遭遇担忧。
或许她们采莲中,也从莲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花不语,水空流”,好花无语,流水无情,深情无法倾诉,好景不断流逝,人无可奈何,花也无可奈何,那就只有“年年拚得为花愁”了。
而最急迫的愁是“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
”怕万一西风聚然吹来,艳丽的莲花抵挡不住,马上就陷于飘零、憔悴。
“朱颜”指花,用比拟写法进一步人花合一了。
此片细腻地写出采莲人多情易感的内心世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文翻注译赏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庭院下的柳树还有人弹奏歌曲,花丛间也有姐妹在嬉戏。
还记得当年在青楼时的那些事,在月光下红窗前写封书信,谁又能替我寄给小莲呢?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烛陪人落泪,春蚕吐丝,诉说着无尽的凄楚缠绵。
乌黑的头发又能经得起多少次生离死别,未必能像断弦一样无情。
今年依旧比去年还要衰老。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主编,晏几道 韦应物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34页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小莲:人名。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绛(jiàng)蜡:红蜡烛。
等闲:无端。
吴蚕:吴地的蚕,江苏一带盛产蚕丝,故称“吴蚕”。
到了:到底。
绿鬓(bìn):指乌黑的头发。
无情无断弦:像断弦一样无情。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主编,晏几道 韦应物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34页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庭院下的柳树还有人弹奏歌曲,花丛间也有姐妹在嬉戏。
还记得当年在青楼时的那些事,在月光下红窗前写封书信,谁又能替我寄给小莲呢?
小莲:人名。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烛陪人落泪,春蚕吐丝,诉说着无尽的凄楚缠绵。
乌黑的头发又能经得起多少次生离死别,未必能像断弦一样无情。
今年依旧比去年还要衰老。
绛(jiàng)蜡:红蜡烛。
等闲:无端。
吴蚕:吴地的蚕,江苏一带盛产蚕丝,故称“吴蚕”。
到了:到底。
绿鬓(bìn):指乌黑的头发。
无情无断弦:像断弦一样无情。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主编,晏几道 韦应物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34页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开头两句,描述昔日相聚的欢乐,有人物,有活动,有环境,写得充实而概括,表现了当时富贵之家的那种歌舞升平、安乐豪华的生活景象。
在这个生活圈子的姊妹行中,便有令人思念的小莲。
接下来,作者把前两句的描写归结为“春楼当日事”,并把这些回忆写成书信,想要寄给小莲。
至此,笔锋陡转,“凭谁寄小莲”,因为不知小莲身在何处,这美好的回忆已无法与她共享了,由此不免引发感伤。
下片开头,虽是化用李商隐的名句,但与原作并不全同,“等闲”、“到了”两个词语起了不小作用,使句意增加了一层无可奈何的感叹,既是“推陈”,更见“出新”,小晏这种艺术手段,尤其值得赞赏。
最后三句,感叹人们都一年一年地逐渐老去,今天虽然仍是“绿鬓”,但毕竞承受不住愁恨的煎熬,然而又是仍在苦苦支撑,还不至于立刻就到“断绞”的地步。
三句之间,环环相扣,委婉曲折,终于诉尽了九转回肠。
全词描写词人对小莲的思念:大概是和小莲隔别很久了,消息不能通,思之歪切,不觉形于笔墨,缠绵往复,仿佛有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螨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思。
对一个歌妓能够这样真挚,可见词人对女性绝无轻薄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第238页 2、 陈寂撰,二晏词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06月第1版,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