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 文
秋晚江上遣怀 文
卜居招书侣 文
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 文
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
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
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弭。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
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
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
刳隍by万寻......更多
山行 文翻注译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
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人 文赏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今日分手,这一生又有何处不会再相逢呢?
宇宙虽然广阔,人来人去,多的是再相逢的时候,大可不必为一时的分别而太难过。
“此生何处不相逢”,可看作分手时候的潇洒;
也可用作警告不怀好意的人,彼此总有再碰头的时候,凡事不要太过火。
末句后来成为名句“人生何处不相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浦途中 文翻注译赏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23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84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萧萧:形容雨声。
穷秋:深秋。
淅淅:形容风声。
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为问:请问,试问。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23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84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萧萧:形容雨声。
穷秋:深秋。
淅淅:形容风声。
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为问:请问,试问。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23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84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
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
“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
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
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当然,诗人笔下的风景从来都不是纯粹自然的描写,自然的风景其实是心灵风景的折射。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不是当行的家数。
这里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穷极变化。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
为了下一步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
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
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
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
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来时还下杜陵无?
”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樊南别有清秋思,不为斜阳不为蝉。
”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
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唐音癸签》卷八引)持较此诗,可谓刌度皆合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7-1088 2、 徐昌才.梦回唐诗千百度:新华出版社,2012:101-102
齐安郡后池绝句 文翻注译赏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
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
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
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
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
啭(zhuàn):指鸟婉转地鸣叫。
蔷薇:植物名。
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尽日:犹终日,整天。
《淮南子·泛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
”鸳鸯:鸟名。
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
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传:“鸳鸯,匹鸟也。
”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
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
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
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
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
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
啭(zhuàn):指鸟婉转地鸣叫。
蔷薇:植物名。
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尽日:犹终日,整天。
《淮南子·泛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
”鸳鸯:鸟名。
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
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传:“鸳鸯,匹鸟也。
”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
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
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
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
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
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
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
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
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具有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摛表五色,贵在时见”,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
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
“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
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
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
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
不过,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
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
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
这是因为,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
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
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
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
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
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
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
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暮看鸳鸯宿。
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
”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见。
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更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78-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