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梅龙图公仪谢鹇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有诗鹤勿喜,无诗鹇勿悲。

人禽固异性,所趣各有宜。

朝戏青竹林,暮栖高树枝。

咿呦山鹿鸣,格磔野鸟啼。

声音不相通,各以类自随。

使鹤居笼中,垂头以听诗。

鶢鸥享锺鼓,鱼鸟见西施。

鹇鹤不宜争,所争良可知。

蚍蜉与蚁子,为物固已微。

当彼两交◇,勇如闻鼓鼙。

有心皆好胜,未免争是非。

於我一何薄,於彼一何私。

栏槛啄花卉,叫号惊睡儿。

跳踉两脚长,落泊双翅垂。

何足充翫好,於何定妍媸。

鹇口不能言,夜梦以告之。

主人起谢鹇,从我......更多

渔家傲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一派潺湲流碧涨。

新亭四面山相向。

翠竹岭头明月上。

迷俯仰。

月轮正在泉中漾。

更待高秋天气爽。

菊花香里开新酿。

酒美宾嘉真胜赏。

红粉唱。

山深分外歌声响。

渔家傲·三月芳菲看欲暮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三月芳菲看欲暮。

胭脂泪洒梨花雨。

宝马绣轩南陌路。

笙歌举。

踏青斗草人无数。

强欲留春春不住。

东皇肯信韶容故。

安得此身如柳絮。

随风去。

穿帘透幕寻朱户。

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阴因而有感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

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

壮心无复身从老,世事都销酒半酣。

後日更来知有几,攀条莫惜驻征骖。

还述怀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岁律忽其周,阴风惨辽敻。

孤怀念时节,朽质惊衰病。

忆始来京师,街槐绿方映。

清霜一以零,众木少坚劲。

物理固如此,人生宁久盛。

当时不树立,後世犹讥评。

顾我实孤生,饥寒谈孔孟。

壮年犹勇为,刺口论时政。

中间蒙选擢,官实居谏诤。

岂知身愈危,惟恐职不称。

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

再生君父恩,知报犬马性。

归来见亲识,握手相吊庆。

丹心皎虽存,白发生已迸。

◇无羽毛彩,来与鸾凰◇。

铩翮追群翔,孤唳惊众听。

严严玉堂署,清禁......更多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

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

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41-42页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31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87-188页 4、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08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xù)濛(méng)濛。

垂柳阑(lán)干尽日风。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shēng)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41-42页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31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87-188页 4、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08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xù)濛(méng)濛。

垂柳阑(lán)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

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

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shēng)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41-42页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31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87-188页 4、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08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

这就是所谓的移情。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

“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

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全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

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458-459页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31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87-188页 4、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08

长相思·花似伊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看着花儿像你一样,柳枝像你一样;

花儿柳枝已青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低下头不禁流下两行清泪。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长江的东边,还有那长江的西边,两岸的鸳鸯在东西两处飞舞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24

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花柳:花和柳。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奠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展随春风,村村白花柳。

唐,聂夷中《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yuān)鸯(yāng)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鸳鸯: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

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唐,温庭筠《南歌子》:“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几时:什么时候。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宋·苏轼《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24

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看着花儿像你一样,柳枝像你一样;

花儿柳枝已青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低下头不禁流下两行清泪。

花柳:花和柳。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奠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展随春风,村村白花柳。

唐,聂夷中《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yuān)鸯(yāng)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长江的东边,还有那长江的西边,两岸的鸳鸯在东西两处飞舞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鸳鸯: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

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唐,温庭筠《南歌子》:“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几时:什么时候。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宋·苏轼《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24

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词的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正是花繁柳茂的时节,花如人,柳如人,正在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了。

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

伊人面若桃花眉似柳,正楚楚可怜地低头泣下,原来是因心上人即将离别而黯然神伤。

  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恋人被大江分隔,一个住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仿佛是两岸的鸳鸯两处飞,相逢机会知道等到什么时候?

这位“花柳青春”的妻子就只好“低头双泪垂”了。

绵绵相思之情,尽在结句的设问之中。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

描写一对青春别离的夫妇,别后妻子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亟盼早日与丈夫相逢团聚。

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

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参考资料: 1、 (宋) 欧阳修.《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35-237 2、 费振刚,陶尔夫,杨庆辰.《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6 3、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601

诉衷情·眉意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

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

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5-27 2、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2-83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2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9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轻霜:薄霜,表明时节已是初秋。

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

梅妆,“梅花妆”的省称。

梅花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

《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阳寿公主一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头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皇后留之,看得几日,三日后洗落。

宫女奇异竟仿,今日梅妆是也。

”缘:因为。

离恨:因别离而产生的愁苦。

南朝梁吴均《陌上桑》诗:“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

”远山:指远山眉。

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

比喻离恨的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liǎn),欲笑还颦(pín),最断人肠。

流芳:流逝的年华。

敛:收敛表情。

颦:皱眉,忧愁的样子。

断人肠:悲痛之极,谓之断肠。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5-27 2、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2-83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2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9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

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轻霜:薄霜,表明时节已是初秋。

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

梅妆,“梅花妆”的省称。

梅花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

《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阳寿公主一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头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皇后留之,看得几日,三日后洗落。

宫女奇异竟仿,今日梅妆是也。

”缘:因为。

离恨:因别离而产生的愁苦。

南朝梁吴均《陌上桑》诗:“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

”远山:指远山眉。

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

比喻离恨的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liǎn),欲笑还颦(pín),最断人肠。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

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流芳:流逝的年华。

敛:收敛表情。

颦:皱眉,忧愁的样子。

断人肠:悲痛之极,谓之断肠。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5-27 2、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2-83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2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9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这首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用字并不多,几个场景切换却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词以形传神,词人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描写,继而是女子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了女子内心的苦闷,对于逝水流年的追忆以及痛苦的生活经历。

  欧阳修的词,和他的诗文风格是很不一样的,说不上放荡,但至少是放得开。

所以他的词中说男女之情,或写儿女之态的不少,而且写得很好,说明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古板的人。

题目叫“眉意”,就是以眉为题。

古代女子化妆,画眉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画的花样也多,所以古人甚至以“蛾眉”为美丽女子的代称。

《诗经·卫风·硕人》中就以“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写美人。

屈原的《离骚》中,也已经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诗句。

后人诗文中就举不胜举了。

  上片叙事,写画眉。

“清晨帘幕卷轻霜”是环境描写,冬日的早晨,寒气袭人。

“呵手试梅妆”,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女主人公于冬日清晨临镜梳妆,呵气温暖着纤细的双手,精心地在额上勾勒着梅花妆。

“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虽然时间尚早,却要起床梳妆,表现出日常生活的艰辛。

“轻霜”,暗示气候只微寒。

因微寒而呵手,可见女主人公的娇怯,也体现出她迫于生计才如此辛苦。

“试梅妆”,则突出她的秀慧俏丽。

  后二句写她内心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儿“故画作远山长”。

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习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

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

托名汉伶玄《飞燕外传》就有“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之句。

此二句极有情致。

女子画了一个长眉,这是很正常的。

唐明皇《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云:“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可见长眉是美的标志。

眉毛画作“远山长”,也是平常的事。

唐代张泌《妆楼记》说唐明皇避“安史之乱”逃到成都后,让画工作《十眉图》,也就是十种眉毛的画法。

明代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中重新总结了这些眉式的图谱,计有鸳鸯眉、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横云眉、倒晕眉共十种。

“远山眉”就是其中一种。

托名刘歆《西京杂记》卷二说“(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晏几道《生查子·远山眉黛长》说李师师“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

可见“远山眉”是很好看的,据说是一种淡淡的细长眉妆。

这里,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

词人高明的地方,是融情入景。

把眉画作“远山”,不是因为它好看,而是“都缘自有离恨”,把画眉与思人联系得十分巧妙。

  下片抒情,写蹙眉。

上片说到思人,下片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思往事,惜流芳,自成伤”了。

从举止、容色中,词人窥测女子有感伤的情绪,大概她正在思量着难追的往事,惋惜着易逝的芳年,内心伤感不已。

此三句,极其成功地对女主人公进行了心理刻画,仅用寥寥数语便便充分表现了她内心的痛楚和感伤。

  结尾三句,以“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道出了她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凄苦和悲凉,把一个心有千千结而又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女子写活了。

由于她有感伤,触处皆愁,所以欲歌之际,却先敛容不欢;

将笑之时,也还带恨含颦。

她诚于中而形于外,人则见其外而知其中,故此情此态,最得知心者怜爱而为之魂销,因魂销乃至肠断。

末句“最断人肠”隐含着作者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通览全词,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用简单的语言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专制,充分体现了词人的悲悯之心。

欧阳修善于发现,用心去感受贫苦人民的生活方式,用诗词反映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这正是此词令读者动情之处。

  这首词由于既有环境的渲染,又有情感的转折,所以不仅情感真挚,而且耐人寻味。

在词中,作者笔下出现一位娇柔羞涩的少女,她工愁善感,敏慧多情,这些,都没有作正面交待,却从侧面点拨,使读者从她的梳妆、歌唇、颦笑中想象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5-27 2、 黄清士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66-467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

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妖艳:红艳似火。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

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浴兰:见浴兰汤。

惊破:打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

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妖艳:红艳似火。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

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浴兰:见浴兰汤。

惊破:打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

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

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欧阳修《渔家傲》写的闺中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享用粽子后,未出阁的姑娘,在家休息,梦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

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暖日迟迟花袅袅。

人将红粉争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壶倒。

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来扰扰。

行人莫羡长安道。

丹禁漏声衢鼓报。

催昏晓。

长安城里人先老。

暖日迟迟花袅袅。

人将红粉争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壶倒。

花开未老人年少。

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花儿绽放了。

踏青的青年带着姑娘春游赏花,而姑娘的美丽堪与花争艳。

其实花儿美,人儿也美,只是“花不能言”。

金壶斟酒,畅饮开怀,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车马九门来扰扰。

行人莫羡长安道。

丹禁漏声衢鼓报。

催昏晓。

长安城里人先老。

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但行人不要羡慕京城此般繁华热闹。

禁城传来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这“催”着日出日落,但京城的人们会先衰老的。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05-106页

暖日迟迟花袅袅。

人将红粉争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壶倒。

花开未老人年少。

迟迟:舒缓的样子。

暖日迟迟:指春天天气渐暖,白天渐长。

袅袅(niǎo):纤长柔弱。

将:带领。

红粉:女性化妆用的脂粉,此代指美女。

争:争胜。

车马九门来扰扰。

行人莫羡长安道。

丹禁漏声衢鼓报。

催昏晓。

长安城里人先老。

九门:指都城的城门,古制,天子所居之所有九门。

此处用九门代指京城。

扰扰:纷乱的样子。

长安道:此处代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街道。

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用红色涂墙,故称丹禁。

衢(qú)鼓:即街上的更鼓,唐宋时悬于街头,每天有人按时击鼓报时,以戒出入,防盗贼。

“长安”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05-106页

暖日迟迟花袅袅。

人将红粉争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壶倒。

花开未老人年少。

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花儿绽放了。

踏青的青年带着姑娘春游赏花,而姑娘的美丽堪与花争艳。

其实花儿美,人儿也美,只是“花不能言”。

金壶斟酒,畅饮开怀,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迟迟:舒缓的样子。

暖日迟迟:指春天天气渐暖,白天渐长。

袅袅(niǎo):纤长柔弱。

将:带领。

红粉:女性化妆用的脂粉,此代指美女。

争:争胜。

车马九门来扰扰。

行人莫羡长安道。

丹禁漏声衢鼓报。

催昏晓。

长安城里人先老。

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但行人不要羡慕京城此般繁华热闹。

禁城传来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这“催”着日出日落,但京城的人们会先衰老的。

九门:指都城的城门,古制,天子所居之所有九门。

此处用九门代指京城。

扰扰:纷乱的样子。

长安道:此处代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街道。

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用红色涂墙,故称丹禁。

衢(qú)鼓:即街上的更鼓,唐宋时悬于街头,每天有人按时击鼓报时,以戒出入,防盗贼。

“长安”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05-106页

12345 共11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