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知玄上人遇暴经因有赠 文
梦江南·千万恨 文翻注译赏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恨意千万如丝如缕,飘散到了遥远的天边。
山间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
绿水清风中,鲜花独自摇落。
花儿零落中,不知不觉的明月早已经斜入碧云外。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著,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90页 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
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09,第25页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yè)碧云斜。
恨:离恨。
天涯: 天边。
指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
摇曳:犹言摇荡、动荡。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著,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90页 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
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09,第25页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yè)碧云斜。
恨意千万如丝如缕,飘散到了遥远的天边。
山间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
绿水清风中,鲜花独自摇落。
花儿零落中,不知不觉的明月早已经斜入碧云外。
恨:离恨。
天涯: 天边。
指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
摇曳:犹言摇荡、动荡。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著,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90页 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
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09,第25页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
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
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
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三、四两句,初读起来很是平淡,仔细玩味却觉得是妙手天成。
这两句是从侧面阐述其“恨”之深。
女主人既有千万恨,其“心里”有“事”是理所当然的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知”。
“恨”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情绪,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词人却善于借景将它烘托出来:像风掠过水面时荡起的阵阵涟漪,像花儿随风落去时的缤纷缭乱,像悠悠白云在天空摇曳时的飘忽迷离,这样一来,抽象的“恨”就变得形象、可感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体验到它的纷乱、动荡的状态,也增强了词的审美价值。
“摇曳碧云斜。
”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
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评注,婉约词,中华书局,2011.03,第11页 2、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图文本 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1,第26页
更漏子·玉炉香 文翻注译赏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
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
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bìn)云残,夜长衾(qīn)枕寒。
画堂:华丽的内室。
鬓云:鬓发如云。
衾:被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bìn)云残,夜长衾(qīn)枕寒。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
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画堂:华丽的内室。
鬓云:鬓发如云。
衾:被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
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
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
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
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
“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
“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
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
“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
“偏照”者,非照不可也。
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
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
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
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
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
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
”(《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
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
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
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
“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
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
“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
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
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
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
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
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
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
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
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
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
但这里并非如此。
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
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
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
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
《更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
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
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
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
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
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人东游 文翻注译赏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心怀壮志你告别了古塞险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飒飒秋风将送你到汉阳渡口,初升的太阳会迎你在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5
荒戍(shù)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荒戍:荒废的边塞营垒。
浩然: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指远游之志甚坚。
《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yǐng)门山。
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
郢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zhào)还。
江:指长江。
几人:犹言谁人。
孤棹:孤舟。
棹:原指划船的一种工具,后引申为船。
何当重相见,樽(zūn)酒慰离颜。
何当:何时。
樽酒:犹杯酒。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离颜:离别的愁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5
荒戍(shù)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心怀壮志你告别了古塞险关。
荒戍:荒废的边塞营垒。
浩然: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指远游之志甚坚。
《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yǐng)门山。
飒飒秋风将送你到汉阳渡口,初升的太阳会迎你在郢门山。
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
郢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zhào)还。
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
江:指长江。
几人:犹言谁人。
孤棹:孤舟。
棹:原指划船的一种工具,后引申为船。
何当重相见,樽(zūn)酒慰离颜。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何当:何时。
樽酒:犹杯酒。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离颜:离别的愁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5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这首《送人东游》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一。
下面是古典诗词鉴赏家赵庆培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诗人在秋风中送别友人,倍感凄凉,对友人流露出关切,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这首诗意境悲凉雄壮,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关于此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
”(《唐诗别裁》)按首句,地点既傍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的确令人难以忍受。
然而次句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怀浩气而有远志。
气象格调,自是不凡。
颔联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
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
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
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
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
几人,犹言谁人。
“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
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
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
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
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
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
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22-1123
早秋山居 文翻译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
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叶子也干枯了,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
堂:茅草盖的堂屋。
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
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
树凋:树叶凋落。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叶子也干枯了,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
叶干:叶子干枯。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机虑:犹思虑。
静:一作“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池塘七夕 文
宿松门寺 文
织锦词 文
丁东细漏侵琼瑟,影转高梧月初出。
簇簌金梭万缕红, 鸳鸯艳锦初成匹。
锦中百结皆同心,蕊乱云盘相间深。
此意欲传传不得,玫瑰作柱朱弦琴。
为君裁破合欢被, 星斗迢迢共千里。
象尺熏炉未觉秋,碧池已有新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