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文翻注译赏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
在戏马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
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
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
古台: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
在戏马台西。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
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
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
古台: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
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
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
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
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
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
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面着笔。
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
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
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
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昭君怨·送别 文翻注译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
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
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68-670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253 3、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64-65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
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
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
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68-670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253 3、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64-65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
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
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
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
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
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68-670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253 3、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64-65
和子由踏青 文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文翻注译赏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
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0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yíng)损柔肠,困酣(hān)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zhuì)。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落红:落花。
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春色:代指杨花。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0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yíng)损柔肠,困酣(hān)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zhuì)。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
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落红:落花。
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春色:代指杨花。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0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
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
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
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文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赠章默(并叙) 文
章默居士,字志明。
生公侯家,才性高爽,弃家求道,不蓄妻子,与世无累,而父母与兄之丧,贫不能举,以是眷眷世间,不能无求于人。
余深哀其志,既有以少助之,又取其言为诗以赠其行,庶几有哀之者。
章子亲未葬,余生抱羸疾。
朝吟噎邻里,夜泪腐茵席。
前年黑花生,今岁白发出。
身随日月逝,恨与天地毕。
愿求不毛田,亲筑长夜室。
难従王孙裸,未忍夏后{即土}。
五陵多豪士,百万付一掷。
心知义财难,甘就贫友乞。
不辞毛发施,行自丘......更多
琴诗 文翻注译赏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如果。
何:为何。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若:如果。
何:为何。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
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文翻注译赏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似”句:纪昀评:“深警。
”有三层意思,一层指前一年之事,前一年之人;
二层指这一年之人,前一年之事;
三层说人生当重人不重事,事情经过以后就不须提,而人有情有信,且常变常新,所以要重人。
江城白酒三杯酽(yàn),野老苍颜一笑温。
“江城”句:酽,原指味浓,这里指酒的味道醇厚。
这一句俱见人情,亦是“道人不惜阶前水”之意,平淡有味。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故人:意谓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内调。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人似”句:纪昀评:“深警。
”有三层意思,一层指前一年之事,前一年之人;
二层指这一年之人,前一年之事;
三层说人生当重人不重事,事情经过以后就不须提,而人有情有信,且常变常新,所以要重人。
江城白酒三杯酽(yàn),野老苍颜一笑温。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江城”句:酽,原指味浓,这里指酒的味道醇厚。
这一句俱见人情,亦是“道人不惜阶前水”之意,平淡有味。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故人:意谓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内调。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作者写这首诗时,来到黄州已两年了,乌台诗案的骇浪已成往事,诗人“本州安置”的困境却无法摆脱。
《初到黄州》就自找乐趣:“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后又自寻精神寄托,手抄《金刚经》,又筑南堂,开垦东坡;
得郡守徐猷庇护,访游近地,与渔樵相处。
至黄州后续有新交,诗酒唱和。
诗题中的“潘、郭二生”,即在黄州朝夕相处的潘丙、郭遘。
前一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去岐亭访陈慥,潘丙、郭遘和另一位新交的朋友古道耕相送至女王城,作过一首七律。
一年过去了,又是正月二十日。
想起一年前的这一天,潘、古、郭三人伴送出城所感到的春意,诗人心境荡漾。
起句是据前一年所感的设想。
“东风”为春之信使,如城里有了春意,“东风”这位信使就先自东门而入;
此时,苏轼却一点感觉也没有,他想,恐怕是“东风未肯入东门”吧。
至于为什么“未肯入东门”,妙在不言之中。
但“忽记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门”,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摇村”。
就在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时节,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了。
他是旧地寻春,又是“走马”而去,所以次句说“走马还寻去岁村”。
接下去不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忽出警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纪昀评价说:“三、四(句)深警。
”人如侯鸟,有感于外界信息而动。
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此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人之如候鸟,正在于此,只不过人间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复杂得多;
但同样,人因有感而动,其中一切经历、一切思绪,也只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
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了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
纪昀评所谓“深警”,说的就是此意。
这是就三、四两句本身来说。
若就它在全诗中的关合来说,则妙在虚实离即之闻。
“人似秋鸿”,实接首联;
“事如春梦”,反照下文。
把人生进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是才有下边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
它看似游离,实为全诗的关键所在。
“江城”指位于长江北岸的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可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
总之,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
前一年访故友陈慥,有三位新交的朋友相送,春意涌上心头;
这一年出郊寻春,又有潘丙、郭遘为伴,酒醺颜面。
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完全可以驱除那些烦恼的往事,也完全可以冲淡甚至忘却他当时的困厄。
所以,诗的最后说:“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赋《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这一说法出自王逸《楚辞章句》,但经后人辨析,其说有误);
苏轼在这里借指老朋友们为他的复出奔走。
最后两句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
苏轼“奋厉有当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但在神宗、哲宗两朝党争中几经起落,而其“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唯已之是信”(马永卿《元城语录》),又从不“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宣诏赴阙表》),遂使他一生陷于无边的灾难之中。
苏轼对待历时三十年的灾难,总的态度是“随缘自适”,但各个时期又有不同。
刚开始的时候,他赴密州途中说过“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沁园春》词)的话,那时还有还朝的愿望。
乌台诗案中他自料必死无疑,谁知未死。
而贬去黄州,恍如隔世;
经过这一次打击,“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
”(《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他在黄州“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觉“不可胜悔”,“今虽改之,后必复作”,不如“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黄州安国寺记》)再从他在黄州的诗词文赋和种种活动看,他对起复还朝已失去信心。
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是牢骚,不是反语,是一种真情实感。
苏轼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尤其是切望惠及百姓,迥异于失意文士的消极避世。
他的画像自题诗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也不应看作牢骚反话。
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时,总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这是他度过一切灾难的精神力量。
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
”人们敬仰他、纪念他,一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肠,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9-411页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文翻译
携手江村。
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携手江村。
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
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
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
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
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
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
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20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2-204
携手江村。
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
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
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
何限:犹“无限”。
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
故人:指陈述古。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
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
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
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
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
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
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寻常行处:平时常去处。
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
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
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上说,魏野曾和寇准同游寺庙,各有题诗。
数年后两人又去故地重游,只见寇准的题诗被人用碧纱笼护,而魏野的题诗没有,诗上落满了灰尘。
有个同行的官妓很聪明,上前用衣袖拂去尘土。
魏野说:“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
”此处以狂放的处士魏野自比,以陈襄比寇准,表示尊崇。
湖:指杭州西湖。
陇:小山丘,田埂。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20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2-204
西江月·重九 文翻注译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
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
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
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黄花:菊花。
红粉:歌女或侍女。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
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
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
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黄花:菊花。
红粉:歌女或侍女。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