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五绝句。岭上云 文
夜宴惜别 文
青石-激忠烈也 文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 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 坟土未干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 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如石屹不转, 死节如石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诃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 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绝句二首 文翻注译赏
秋兴八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参考资料: 1、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40-25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3-326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参考资料: 1、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40-25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3-326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参考资料: 1、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40-25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3-326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
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
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
“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
“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
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
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
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
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
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
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
砧即捣衣之石。
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
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梦李白二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天末怀李白 文翻注译赏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
令我惦念不已。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
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天末:天的尽头。
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
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喻指书信。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
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魑(chī)魅(mèi)喜人过。
命:命运,时运。
文章:这里泛指文学。
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过:过错,过失。
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mì)罗。
冤魂:指屈原。
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
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
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
令我惦念不已。
天末:天的尽头。
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
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
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鸿雁:喻指书信。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
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魑(chī)魅(mèi)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命:命运,时运。
文章:这里泛指文学。
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过:过错,过失。
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mì)罗。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冤魂:指屈原。
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
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
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
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
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
”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
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
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
代人着想,“怀”之深也。
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
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
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
”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
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
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
“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
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
”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
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
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
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
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
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1-502
新婚别 文翻注译赏
梅雨 文翻注译赏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
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
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盘涡:急水旋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
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
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盘涡:急水旋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
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子来舟中作 文翻注译赏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街泥筑巢了。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1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55-856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湖南:洞庭湖之南,这里即指潭州。
动经春:动不动便又经历了一个春天。
动,不知不觉。
两度新:杜甫从大历四年(769)春来到潭州。
到现在已是第二个存天,已是第二次见到燕子衔泥了。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故园:指诗人在洛阳、长安的旧居。
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人们祭神祈求丰收的日子。
远看人:指仍然认识自己,远远地望着自已。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巢居室:指燕子处处在人家屋室的梁上作窝。
托此身:指诗人自己的到处漂泊求地安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樯:船桅。
沾巾:指诗人见燕子如此多情而动心落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1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55-856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街泥筑巢了。
湖南:洞庭湖之南,这里即指潭州。
动经春:动不动便又经历了一个春天。
动,不知不觉。
两度新:杜甫从大历四年(769)春来到潭州。
到现在已是第二个存天,已是第二次见到燕子衔泥了。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
故园:指诗人在洛阳、长安的旧居。
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人们祭神祈求丰收的日子。
远看人:指仍然认识自己,远远地望着自已。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巢居室:指燕子处处在人家屋室的梁上作窝。
托此身:指诗人自己的到处漂泊求地安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樯:船桅。
沾巾:指诗人见燕子如此多情而动心落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1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55-856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诗的前四句总写客舟逢燕。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诗人流落湖南不觉得已迎来第二个春天。
“新”对“泥”而言。
燕子于春季常衔水边湿泥,筑其新巢。
“两度新”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已两见燕子衔泥筑巢了。
古人与动植物的直接接触远比现代人密切,对动植物的观察也很仔细。
他们习惯于根据各种生物的特性,赋于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
燕子逐春而生,巢梁而居,所以常常被看作春天的象征,它的鸣叫与飞舞又使人联想到闲适安居的欢乐。
杜甫很喜欢燕子,他虽然“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已有十年,但是他始终辛苦经营,像筑巢的燕子一样,为给自己创造安稳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地努力。
在这些日子里,体态轻盈的燕子曾伴诗人度过了不少良辰美景,在诗人的佳篇秀句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
”(《绝句》)“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堂成》)“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绝句漫兴》)这一切都生动地留在诗人的记忆中。
如今诗人在漂泊无定的时刻又看见了燕子,当然会产生他乡逢故旧的感觉。
“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这两句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
“旧人故园”,突出诗人对燕子一往深情。
“尝识主”,是诗人对燕子的推测。
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燕子被看作是往年在故乡同室而居的燕子,它还记着自己的主人,远道来舟中相会,不觉为之一喜。
“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
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
然而,燕纵识主,一叶扁舟,终不似昔日故园的有屋可巢,故尔,燕子既欲亲近,又怀疑豫,只是远远看看。
这里的“识”与“看”都写的是燕子的动作、情态,也都涉及诗人。
其实这只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是诗人眼中看到的燕子的动态,是燕子的人格化,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后四句,对燕自伤。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
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
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先是举家徙秦州(今甘肃天水)东柯谷,投奔一个叫佐的侄子。
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严武,卜居浣花溪畔。
大历元年(766)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帮助下定居西阁。
十年间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
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
“暂语船播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那被诗人寄于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领会了诗人的意思,“暂语船墙”,向诗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发现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应该选择垒巢的“居室”,它忽然又变得漠然无情,随即起而飞去。
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识的主人,贴水低飞,绕船盘桓,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翻然穿花而逝,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燕子来舟中作》是杜集中最后一首七律,可以看作诗人临终的哀鸣。
在这首诗里,深沉真挚的人性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表达出来,朴实、亲切而感人至深。
这“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形象,经宋代晏殊的点化,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历代唐诗和杜诗的选本都很少选这首诗。
其实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并不低于为人们所称道的《秋兴》、《咏怀古迹》诸篇。
传统的欣赏标准是无一字无来处,是一饭之间未尝忘君。
而这首诗动人的地方正在于它无一字有来处,在于把深情厚意寄托在一只微小的燕子身上。
它完全不同于那些从概念出发的、以物喻理的咏物诗。
也不同于那些摹拟象貌、堆砌典故的咏物诗,诗人在这首诗里完全摆脱了机械的比附,不刻意于追求外形的相似,而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通过内在联系,把人的感情赋于物,使物我达到契合无间的境界,这就是深沉的寄托—杜诗沉郁风格的另一特点。
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隐藏着燕子的多情,燕子的眼中又隐藏着诗人的不幸,燕子与诗人的差别仿佛在诗中消失了,从整个画面中只能发现那倾诉不尽的辛酸、诗人颇倾的形容,以及一颗苦难的心的低语。
杜甫之所以为大诗人,正在于他对人生的悲欢离合、甘苦哀乐感受得深刻而真切,善于敏锐地捕捉那些最感人的形象,并细致人微地再现它们。
而善于描绘自然万物的诗人,同时也就是技艺高超的自画像大师,他一草一木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参考资料: 1、 杨军.存真斋古诗文鉴赏: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34-137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6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