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舟中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街泥筑巢了。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1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55-856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湖南:洞庭湖之南,这里即指潭州。

动经春:动不动便又经历了一个春天。

动,不知不觉。

两度新:杜甫从大历四年(769)春来到潭州。

到现在已是第二个存天,已是第二次见到燕子衔泥了。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故园:指诗人在洛阳、长安的旧居。

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人们祭神祈求丰收的日子。

远看人:指仍然认识自己,远远地望着自已。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巢居室:指燕子处处在人家屋室的梁上作窝。

托此身:指诗人自己的到处漂泊求地安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樯:船桅。

沾巾:指诗人见燕子如此多情而动心落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1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55-856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街泥筑巢了。

湖南:洞庭湖之南,这里即指潭州。

动经春:动不动便又经历了一个春天。

动,不知不觉。

两度新:杜甫从大历四年(769)春来到潭州。

到现在已是第二个存天,已是第二次见到燕子衔泥了。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

故园:指诗人在洛阳、长安的旧居。

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人们祭神祈求丰收的日子。

远看人:指仍然认识自己,远远地望着自已。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巢居室:指燕子处处在人家屋室的梁上作窝。

托此身:指诗人自己的到处漂泊求地安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樯:船桅。

沾巾:指诗人见燕子如此多情而动心落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1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55-856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诗的前四句总写客舟逢燕。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诗人流落湖南不觉得已迎来第二个春天。

“新”对“泥”而言。

燕子于春季常衔水边湿泥,筑其新巢。

“两度新”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已两见燕子衔泥筑巢了。

古人与动植物的直接接触远比现代人密切,对动植物的观察也很仔细。

他们习惯于根据各种生物的特性,赋于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

燕子逐春而生,巢梁而居,所以常常被看作春天的象征,它的鸣叫与飞舞又使人联想到闲适安居的欢乐。

杜甫很喜欢燕子,他虽然“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已有十年,但是他始终辛苦经营,像筑巢的燕子一样,为给自己创造安稳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地努力。

在这些日子里,体态轻盈的燕子曾伴诗人度过了不少良辰美景,在诗人的佳篇秀句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

”(《绝句》)“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堂成》)“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绝句漫兴》)这一切都生动地留在诗人的记忆中。

如今诗人在漂泊无定的时刻又看见了燕子,当然会产生他乡逢故旧的感觉。

  “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这两句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

“旧人故园”,突出诗人对燕子一往深情。

“尝识主”,是诗人对燕子的推测。

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燕子被看作是往年在故乡同室而居的燕子,它还记着自己的主人,远道来舟中相会,不觉为之一喜。

“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

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

然而,燕纵识主,一叶扁舟,终不似昔日故园的有屋可巢,故尔,燕子既欲亲近,又怀疑豫,只是远远看看。

这里的“识”与“看”都写的是燕子的动作、情态,也都涉及诗人。

其实这只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是诗人眼中看到的燕子的动态,是燕子的人格化,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后四句,对燕自伤。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

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

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先是举家徙秦州(今甘肃天水)东柯谷,投奔一个叫佐的侄子。

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严武,卜居浣花溪畔。

大历元年(766)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帮助下定居西阁。

十年间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

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

  “暂语船播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那被诗人寄于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领会了诗人的意思,“暂语船墙”,向诗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发现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应该选择垒巢的“居室”,它忽然又变得漠然无情,随即起而飞去。

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识的主人,贴水低飞,绕船盘桓,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翻然穿花而逝,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燕子来舟中作》是杜集中最后一首七律,可以看作诗人临终的哀鸣。

在这首诗里,深沉真挚的人性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表达出来,朴实、亲切而感人至深。

这“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形象,经宋代晏殊的点化,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历代唐诗和杜诗的选本都很少选这首诗。

其实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并不低于为人们所称道的《秋兴》、《咏怀古迹》诸篇。

传统的欣赏标准是无一字无来处,是一饭之间未尝忘君。

而这首诗动人的地方正在于它无一字有来处,在于把深情厚意寄托在一只微小的燕子身上。

它完全不同于那些从概念出发的、以物喻理的咏物诗。

也不同于那些摹拟象貌、堆砌典故的咏物诗,诗人在这首诗里完全摆脱了机械的比附,不刻意于追求外形的相似,而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通过内在联系,把人的感情赋于物,使物我达到契合无间的境界,这就是深沉的寄托—杜诗沉郁风格的另一特点。

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隐藏着燕子的多情,燕子的眼中又隐藏着诗人的不幸,燕子与诗人的差别仿佛在诗中消失了,从整个画面中只能发现那倾诉不尽的辛酸、诗人颇倾的形容,以及一颗苦难的心的低语。

杜甫之所以为大诗人,正在于他对人生的悲欢离合、甘苦哀乐感受得深刻而真切,善于敏锐地捕捉那些最感人的形象,并细致人微地再现它们。

而善于描绘自然万物的诗人,同时也就是技艺高超的自画像大师,他一草一木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参考资料: 1、 杨军.存真斋古诗文鉴赏: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34-137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601-602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孔巢父摇头不住长安,将去东海随烟雾飘流。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将诗卷永远留人世间,放竿垂钓采珊瑚求生。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隐居深山般遁世高蹈,时值春寒冷峭景凋零。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仙女们驾着云车而来,指点虚无的归隐之处。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自以为他有仙风道骨,谁知离长安归隐之因?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爱惜巢父想苦苦相留,应知富贵像草尖露水!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蔡侯是淡薄名利的人,趁凉夜庭中摆酒饯行。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失意停琴见孤月残席,何年从仙界寄我书信?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向南找禹穴若见李白,代我问候他现在怎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这句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

掉头,犹摇头。

“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

朋友们要他待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归路:犹归宿。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知其故:指弃宫访道之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侯:是尊称,杜甫尝称李白为“李侯”。

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

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馀”。

除,台阶。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罢琴:弹完了琴。

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

下面三句都是临别时的嘱咐。

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

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

“几岁”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说不知你何岁何年才成得个神仙。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这两句是要巢父见到李白时代为问好。

“问讯”一词,汉代已有,唐代诗文中尤多。

如韦应物诗“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杜诗如“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并含问好意。

禹穴有二,这里是指浙江绍兴县的禹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孔巢父摇头不住长安,将去东海随烟雾飘流。

这句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

掉头,犹摇头。

“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

朋友们要他待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将诗卷永远留人世间,放竿垂钓采珊瑚求生。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隐居深山般遁世高蹈,时值春寒冷峭景凋零。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仙女们驾着云车而来,指点虚无的归隐之处。

归路:犹归宿。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自以为他有仙风道骨,谁知离长安归隐之因?

知其故:指弃宫访道之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爱惜巢父想苦苦相留,应知富贵像草尖露水!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蔡侯是淡薄名利的人,趁凉夜庭中摆酒饯行。

侯:是尊称,杜甫尝称李白为“李侯”。

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

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馀”。

除,台阶。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失意停琴见孤月残席,何年从仙界寄我书信?

罢琴:弹完了琴。

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

下面三句都是临别时的嘱咐。

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

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

“几岁”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说不知你何岁何年才成得个神仙。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向南找禹穴若见李白,代我问候他现在怎样!

这两句是要巢父见到李白时代为问好。

“问讯”一词,汉代已有,唐代诗文中尤多。

如韦应物诗“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杜诗如“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并含问好意。

禹穴有二,这里是指浙江绍兴县的禹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此诗写孔巢父执意离开长安,蔡侯为之设宴饯行,杜甫在宴上赋此诗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并在诗中赞扬了孔巢父的高风亮节。

  此诗前四句叙述孔巢父辞别长安去往江东。

五至八句写的是诗人对孔巢父此去途中的想象之情境。

九至十二句言孔巢父对人生有独特的见解,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且归隐之心已决。

十三至十六句写蔡侯置酒为孔巢父饯行的情景。

最后两句请孔巢父转达对李白的问候,点明题中的“兼呈李白”,从侧面点出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深厚情谊。

  孔巢父此去,意在求仙访道,故诗中多缥缈恍惚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也可以看出杜甫早期所受屈原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5-17页

野望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0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 3、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

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是写景。

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

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

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

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

“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

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

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 2、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杂歌谣辞。大麦行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人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 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

浮舟出郡郭,别酒寄江涛。

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

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

吾舅惜分手,使君寒赠袍。

沙头暮黄鹄,失侣自哀号。

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汝去迎妻子,高秋念却回。

即今萤已乱,好与雁同来。

东望西江水,南游北户开。

卜居期静处,会有故人杯。

楚塞难为路,蓝田莫滞留。

衣裳判白露,鞍马信清秋。

满峡重江水,开帆八月舟。

此时同一醉,应在仲宣楼。

李监宅二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

杂花分户映,娇燕入帘回。

一见能倾座,虚怀只爱才。

盐官虽绊骥,名是汉廷来。

去矣行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则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 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丹雀衔书来,暮栖何乡树。

骅骝事天子,辛苦在道路。

司直非冗官,荒山甚无趣。

借问泛舟人,胡为入云雾。

与子姻娅间,既亲亦有故。

万里长江边,邂逅一相遇。

长卿消渴再,公干沉绵屡。

清谈慰老夫,开卷得佳句。

时见文章士,欣然澹情素。

伏枕闻别离,畴能忍漂寓。

良会苦短促,溪行水奔注。

熊罴咆空林,游子慎驰骛。

西谒巴中侯,艰险如跬步。

主人不世才,先帝常特顾。

拔为天军佐,崇大王法度。

淮海生清风,......更多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鸬鹚堰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乍向红莲没,复出清蒲飏.独立何褵褷,衔鱼古查上。

2627282930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