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小酌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昨日雨遶檐,孤灯对搔首;

今夜月满庭,长歌倚衰柳。

世变浩无穷,成败翻覆手。

人生最乐事,卧听压新酒。

我归自梁益,零落怆亲友,纷纷堕鬼录,何人得长久?

後生多不识,讵肯顾衰朽?

一杯无与同,敲门唤邻叟。

伤仲永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更多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曲德来 .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王安石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84-286 3、 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32-35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lì)耕(gēng)。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tí)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yì)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伤:哀伤,叹息。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隶:属于。生:生长到。识:认识。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求:要。异:对······感到诧异。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给。.养:奉养,赡养。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一:全。指:指定。就:完成。文:文采。理:道理。邑人:同(乡)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奇怪)。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乞:求取。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日:每天。扳:通“攀”,牵,引。环:四处,到处。谒:拜访。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从:跟随。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复:又,再。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zú)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通达。悟:聪慧。受:接受。天:先天。贤:胜过,超过。于:比。材:同“才”,才能。卒:最终。于:被。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彼其:他。已:停止。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曲德来 .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王安石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84-286 3、 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32-35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lì)耕(gēng)。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tí)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yì)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伤:哀伤,叹息。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隶:属于。生:生长到。识:认识。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求:要。异:对······感到诧异。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给。.养:奉养,赡养。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一:全。指:指定。就:完成。文:文采。理:道理。邑人:同(乡)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奇怪)。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乞:求取。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日:每天。扳:通“攀”,牵,引。环:四处,到处。谒:拜访。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从:跟随。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复:又,再。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zú)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通达。悟:聪慧。受:接受。天:先天。贤:胜过,超过。于:比。材:同“才”,才能。卒:最终。于:被。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彼其:他。已:停止。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曲德来 .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王安石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84-286 3、 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32-35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荆公少年,往来外家甚数”《王荆公年谱考略》文中说“于舅家见之”,仲永当是实有其人。所记仲永五岁不识纸笔砚墨,忽啼求,其父借来给他,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此事传出后,一乡的秀才都来观看。从此,人们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挥笔而就,文采与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县里人听说,亦很惊奇,渐渐有人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钱帛请他作诗的。他父亲认为此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他到处拜见县里人,不让他学习。这里所记仲永的特异才能是传闻,与真实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张的笔墨,处处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异。其一,不仅生五年不识文具,给纸笔即可写诗,而且能以“养父母”团结同族为主旨,“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影响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请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诗的,真是誉满全乡。作者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知识才干“受之人”立论打下了基础。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原因,更暗示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不使学”是仲永由夭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第二段段,从作者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待了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开头的“余闻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显示上段所写的内容即据传闻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亲识其面的愿望。作者写了两次见闻: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暗示在这六七年中,仲永的诗毫无长进。如果说,五六岁儿童作的诗尽管稚拙,人们尚觉可观,那么六七年后写得反而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样好,人们便非但不以为奇,且因先时之闻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实了。第二次是仲永二十岁时。这次并未见面,只是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一句话就交待了这位从前的神童的结局。两次写法不同,但都极简练而有含蕴。“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一事所发的议论,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体现。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聪明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他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议论到了。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教育,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情况看,这层议论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总1313-1315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084-1086

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

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

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

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百亩”句:句出刘禹锡《再过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白道:洁白的小道。

唐人李商隐《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山桃”句:语本唐人雍陶《过旧宅看花》:“山桃野杏两三栽,树树繁花去复开。

”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

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为谁”句:句出唐人严恽《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

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百亩”句:句出刘禹锡《再过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白道:洁白的小道。

唐人李商隐《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

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

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山桃”句:语本唐人雍陶《过旧宅看花》:“山桃野杏两三栽,树树繁花去复开。

”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

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为谁”句:句出唐人严恽《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时期,内容大多为描绘江南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之作。

这类词为数不少,有《清平乐》 、 《浣溪沙》 、 《生查子》和《千秋岁引·秋景》等。

这类词多作于元丰年间,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示宝觉二首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火暖窗明粥一盂,晨兴相对寂无鱼。

超然圣寺山林外,别有禅天好净居。

观王氏雪图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崔嵬相映雪重重,茅屋柴门在山峰。

想有幽人遗世事,独临青峭倚长松。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

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样大小,细嫩的柳叶,像眉毛一般秀灵。

春日渐长,蝴蝶飞得多么轻盈。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花上露珠晶莹,春草茂密如烟,这户人家已放下窗帘。

她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1994:290 2、 李志敏.《宋词名家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9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2 4、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编委会.《唐宋八大家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98 5、 李功元.《中华诗词曲鉴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305 6、 王意如.《唐宋词名句品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88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风和:春风暖和。

马嘶:指游人车马的声音。

嘶,叫。

青梅如豆柳如眉:青梅结得像豆子那么大,柳叶长得像美人的眉毛。

后世多以此句描绘明媚的春日风景。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日长:过了春分的节令,白天渐渐长了。

这里还有整个白天的意思。

草烟:形容春草稠密。

帘幕:帘子和帷幕。

慵(yōng)困:困倦。

罗衣:香罗衫。

画堂:彩画装饰的堂屋。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1994:290 2、 李志敏.《宋词名家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9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2 4、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编委会.《唐宋八大家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98 5、 李功元.《中华诗词曲鉴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305 6、 王意如.《唐宋词名句品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88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sī)。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

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样大小,细嫩的柳叶,像眉毛一般秀灵。

春日渐长,蝴蝶飞得多么轻盈。

风和:春风暖和。

马嘶:指游人车马的声音。

嘶,叫。

青梅如豆柳如眉:青梅结得像豆子那么大,柳叶长得像美人的眉毛。

后世多以此句描绘明媚的春日风景。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yōng)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花上露珠晶莹,春草茂密如烟,这户人家已放下窗帘。

她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

日长:过了春分的节令,白天渐渐长了。

这里还有整个白天的意思。

草烟:形容春草稠密。

帘幕:帘子和帷幕。

慵困:困倦。

罗衣:香罗衫。

画堂:彩画装饰的堂屋。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1994:290 2、 李志敏.《宋词名家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9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2 4、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编委会.《唐宋八大家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98 5、 李功元.《中华诗词曲鉴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305 6、 王意如.《唐宋词名句品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88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

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

“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

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

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

“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

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

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

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

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

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

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

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

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

  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此词写仲春景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

而人物踏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更多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北方少数民族以鞍马为家,以打猎为生。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泉水甘甜,野草丰美没有固定的地点,鸟儿受惊,野兽互相追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是谁将汉人女子嫁给胡人,风沙是无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丽。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出门都很难看到中原人,只能在马背上暗自思念故乡。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在琵琶声中,胡人也会感到叹息。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如此美丽的女子流落异地,死在他乡,而琵琶曲却传到了汉宫里。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汉宫里争着弹昭君所弹的琵琶曲,心中的怨恨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细小的手生在闺房之中,只能学弹琵琶,不会走出闺房。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不知道沙漠中的云是这么飘出边塞的,哪里知道这琵琶声是多么的令人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汉宫里有一位美貌佳丽,最初天子并不认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突然间要随着汉使离去,嫁给匈奴国君,要去遥远的边地。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姣美的容颜天下无比,一旦失去,要再得到可不容易。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虽然天子发怒可以把画工杀死,对于事情又有什么补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眼前的美丑尚且不能分辨,怎么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汉代的“和亲”实在是笨拙之计,女子不要再用容貌炫耀自己。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明妃离去时伤心落泪,伤心的泪水哟,洒向花枝。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日暮黄昏狂风吹起,风起花落啊,飘向哪里?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漂亮的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运,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编著.桃李春风一杯酒 宋诗经典解读: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10:48 2、 陶文鹏主编.历史爱国诗歌选译: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02月:269-270
胡人以鞍(ān)马为家,射猎为俗。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鞍: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中国:指中原地区。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zī)嗟(jiē)。咨嗟:叹息。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新声谱:新曲谱,指昭君所弹的琵琶曲。 纤(xiān)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纤纤:细小貌。洞房:犹深闺。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黄云:沙漠上空的云,因黄沙弥漫,连云色也变黄了。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单于国:指匈奴。单于,匈奴的首领。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画工:传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同日弃市。见晋葛洪《西京杂记》。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yí)狄(dí)!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编著.桃李春风一杯酒 宋诗经典解读: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10:48 2、 陶文鹏主编.历史爱国诗歌选译: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02月:269-270
胡人以鞍(ān)马为家,射猎为俗。北方少数民族以鞍马为家,以打猎为生。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鞍: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泉水甘甜,野草丰美没有固定的地点,鸟儿受惊,野兽互相追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是谁将汉人女子嫁给胡人,风沙是无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丽。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出门都很难看到中原人,只能在马背上暗自思念故乡。中国:指中原地区。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zī)嗟(jiē)。在琵琶声中,胡人也会感到叹息。咨嗟:叹息。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如此美丽的女子流落异地,死在他乡,而琵琶曲却传到了汉宫里。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汉宫里争着弹昭君所弹的琵琶曲,心中的怨恨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新声谱:新曲谱,指昭君所弹的琵琶曲。 纤(xiān)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细小的手生在闺房之中,只能学弹琵琶,不会走出闺房。纤纤:细小貌。洞房:犹深闺。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不知道沙漠中的云是这么飘出边塞的,哪里知道这琵琶声是多么的令人断肠!黄云:沙漠上空的云,因黄沙弥漫,连云色也变黄了。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汉宫里有一位美貌佳丽,最初天子并不认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突然间要随着汉使离去,嫁给匈奴国君,要去遥远的边地。单于国:指匈奴。单于,匈奴的首领。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姣美的容颜天下无比,一旦失去,要再得到可不容易。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虽然天子发怒可以把画工杀死,对于事情又有什么补益?画工:传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同日弃市。见晋葛洪《西京杂记》。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yí)狄(dí)!眼前的美丑尚且不能分辨,怎么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夷狄!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汉代的“和亲”实在是笨拙之计,女子不要再用容貌炫耀自己。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明妃离去时伤心落泪,伤心的泪水哟,洒向花枝。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日暮黄昏狂风吹起,风起花落啊,飘向哪里?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漂亮的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运,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编著.桃李春风一杯酒 宋诗经典解读: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10:48 2、 陶文鹏主编.历史爱国诗歌选译: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02月:269-270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这组诗第一首头四句,破空而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写胡人游猎生活,晴示胡、汉之异。接着以“谁将汉女嫁胡儿”,接到明妃身上。写明妃以“汉女嫁胡儿”,以“如玉”之颜面,冒“无情”之“风沙”,而且“身行”之处,连“中国(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为琵却手琶”,紧承“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却手”,犹言一推一放。“琵琶”本是象声词,如同现代说的“噼啪”,以乐器之声为乐器之名。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画明妃满腔哀思,信手成曲。但琵琶哀音,却十分感人,连胡人听了“亦咨磋”不已。这种写法与王安石“沙上行人却回首”相同。以上三层,由胡、汉习俗之异,写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写到明妃思归作曲,谱入琵琶,层次井然,而重点在于这一琵琶“新声谱”。因为作者正是要就此抒发慨叹的。   “玉颜”句承上;“琵琶”句启下。脉络十分清晰,而笔势极为矫建。作者所要讲的就是琵琶“传入汉家”以后的反应。明妃的“思乡曲”,本应引起“汉家”的悲悯、同情与愤慨;然而“汉宫”中却将其视为“新声谱”来“争按”,以别人的苦楚,供自己享乐。“遗恨”、“苦声”并没有激起应有的反响。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汉宫中“纤纤女手”“学得琵琶不下堂”,正是因为统治者喜好这种“新声”的缘故;而喜好这种“新声”,正是因为他们“生于深宫之中”,根本不知道边塞之苦。这里讲的就不止“纤纤女手”了。自石晋割弃燕云十六州,北边广大地区在北宋一直没有恢复,有许许多多“流落死天涯”的百姓。仁宗时,辽国、西夏交替侵扰,而宋朝君臣却仍粉饰大平,宴安如故。“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这正是作者对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与谴责。以前写明妃的人,或写明妃个人遭遇,或借以抒发“士不遇”的感慨,欧阳修却从夷夏之辨讲起,从国家大事着眼,这是他高于前人之处。而且,议论国事,却只就琵琶“新声”而言,能从小中见大,因而较《和王介甫明妃曲》后篇的“在诗中发议论”,艺术性更强。   第二首诗中“汉宫”四句化用西汉李延年诗歌之意,略叙明妃事实,笔力简劲。“绝色”两句,紧承前四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的口吻说话;“虽能”两句转向责备汉元帝,就事论事,语挟风霜。但这只是为下边两句作铺垫。   “耳目”两句,为全篇警策,宋人说它“切中膏肓”(《诗林广记》引钱晋斋语),得以广泛传诵。诗人说,眼前的美丑尚不能辨,万里之外的“夷狄”情况何以判断?又何以能制定制服“夷狄”之策呢?这是极深刻的历史见解,而又以诗语出之,千古罕见。事实却不是“制夷狄”而是为“夷狄”所“制”。因而自然引出“汉计诚已拙”这一判语。   “汉计诚已拙”语简意深,是全诗主旨所在。汉代的“和亲”与宋代的“岁币”,同是乞求和平,为计之拙,正复相同。诗中表面上是说汉朝,实际上是说宋朝。妙在一经点出,便立即转入“女色难自夸”,以接回明妃身上,否则就成了《和亲论》而不是《明妃曲》。   “明妃去时泪”四句,用泪洒花枝,风起花落,渲染悲剧气氛,形象生动,但主要用以引起“红颜”两句。这两句要明妃“自嗟”“薄命”,怨而不怒。欧阳修对王安石诗中讲的“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自深”等语,也像王回等人一样,有所误解,故下此两句,以使之符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欧阳修、王安石的思想境界之差别,亦于此可见。但解释时也不能太坐实,像钱晋斋说是“末言非元帝之不知幸于明妃,乃明妃之命薄而不见幸于元帝”,则与篇首“天子初未识”,“耳目所及尚如此”相矛盾,有失于诗人“微而婉”之旨。   前一首写“汉宫”不知边塞苦,后一首写和亲政策之“计拙”,借汉言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转折跌宕,而自然流畅,形象鲜明,虽以文为诗而不失诗味。叶梦得说欧阳修“矫昆体,以气格为主”(《石林诗话》),这首诗正是以气格擅美的。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31-134 .

再和圣愈见答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两畿相望东与西,书来三日犹为稽。

短篇投子譬瓦砾,敢辱报之金褭蹄。

文章至宝被埋没,气象往往干云霓。

飞黄伯乐不世出,四顾骧首空长嘶。

嗟哉我岂敢知子,论赖子初指迷。

子言古淡有真味,大羹岂须调以齑。

怜我区区欲强学,破◇曾不离污泥。

问子初何得臻此,岂能直到无阶梯。

如其所得自勤苦,何惮入海求灵犀。

周旋二纪陪唱和,凡翼每◇鸾凰栖。

有时争胜不量力,何异弱鲁攻强齐。

念子京师苦憔悴,经年陋巷听朝鸡。

儿啼妻噤午未饭,得......更多

赴集禧宫祈雪追忆从先皇驾幸泫然有感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琳阙迢迢倚瑞烟,忆陪游豫入新年。

云深晓日开宫殿,水阔春风扬管弦。

千骑清尘回辇路,万家明月放灯天。

一朝人事凄凉改,惟有灵光独岿然。

鹤冲天·黄金榜上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在金字题名的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取得状元的机会。

即使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君王也会一时错失贤能之才,我今后该怎么办呢?

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

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

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

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

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

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17页 .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zì)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鹤冲天:词牌名。

柳永大作,调见柳永《乐章集》。

双调八十四字,仄韵格。

另有词牌《喜迁莺》、《风光好》的别名也叫鹤冲天,“黄金榜上”词注“正宫”。

黄金榜:指录取进士的金字题名榜。

龙头:旧时称状元为龙头。

明代:圣明的时代。

一作“千古”。

遗贤:抛弃了贤能之士,指自己为仕途所弃。

如何向:向何处。

风云:际会风云,指得到好的遭遇。

争不:怎不。

恣:放纵,随心所欲。

得丧:得失。

白衣卿相:指自己才华出众,虽不入仕途,也有卿相一般尊贵。

白衣:古代未仕之士著白衣。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kān)寻访。

且恁(nèn)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zhēn)低唱!

烟花:指妓女。

巷陌:指街巷。

丹青屏障:彩绘的屏风。

丹青:绘画的颜料,这里借指画。

堪:能,可以。

恁:如此。

偎红倚翠:指狎妓。

宋陶谷《清异录·释族》载,南唐后主李煜微行娼家,自题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

平生:一生。

饷:片刻,极言青年时期的短暂。

忍:忍心,狠心。

浮名:指功名。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17页 .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zì)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在金字题名的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取得状元的机会。

即使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君王也会一时错失贤能之才,我今后该怎么办呢?

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

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

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鹤冲天:词牌名。

柳永大作,调见柳永《乐章集》。

双调八十四字,仄韵格。

另有词牌《喜迁莺》、《风光好》的别名也叫鹤冲天,“黄金榜上”词注“正宫”。

黄金榜:指录取进士的金字题名榜。

龙头:旧时称状元为龙头。

明代:圣明的时代。

一作“千古”。

遗贤:抛弃了贤能之士,指自己为仕途所弃。

如何向:向何处。

风云:际会风云,指得到好的遭遇。

争不:怎不。

恣:放纵,随心所欲。

得丧:得失。

白衣卿相:指自己才华出众,虽不入仕途,也有卿相一般尊贵。

白衣:古代未仕之士著白衣。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kān)寻访。

且恁(nèn)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zhēn)低唱!

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

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

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

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烟花:指妓女。

巷陌:指街巷。

丹青屏障:彩绘的屏风。

丹青:绘画的颜料,这里借指画。

堪:能,可以。

恁:如此。

偎红倚翠:指狎妓。

宋陶谷《清异录·释族》载,南唐后主李煜微行娼家,自题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

平生:一生。

饷:片刻,极言青年时期的短暂。

忍:忍心,狠心。

浮名:指功名。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17页 .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

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

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

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他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把夺取殿试头名状元作为目标。

落榜只认为“偶然”,“见遗”只说是“暂”,由此可见柳永狂傲自负的性格。

他自称“明代遗贤”是讽刺仁宗朝号称清明盛世,却不能做到“野无遗贤”。

但既然已落第,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风云际会”,施展抱负是封建时代士子的奋斗目标,既然“未遂风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争不恣狂荡”,表示要无拘无束地过那种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齿的流连坊曲的狂荡生活。

“偎红倚翠”、“浅斟低唱”,是对“狂荡”的具体说明。

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表示抗争的一种方式。

科举落第,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只有以极端对极端才能求得平衡。

所以,他故意要造成惊世骇俗的效果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优势。

柳永的“狂荡”之中仍然有着严肃的一面,狂荡以傲世,严肃以自律,这才是“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的真面目。

柳永把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想法抒写出来,说明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多么深重的苦恼和多么烦杂的困扰,也说明他为了摆脱这种苦恼和困扰曾经进行了多么痛苦的挣扎。

写到最后,柳永得出结论:“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谓青春短暂,怎忍虚掷,为“浮名”而牺牲赏心乐事。

所以,只要快乐就行,“浮名”算不了什么。

  这首词是柳永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在宋元时代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反响。

它正面鼓吹文人士者与统治者分离,而与歌妓等下层人民接近,有一定的思想进步性。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374-375页 .

3132333435 共9498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