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文翻注译赏
洞房记得初相遇。
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洞房记得初相遇。
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记得初次相遇时的洞房情景,就只想应该永远在一起。
谁知道短短的幽会欢好,竟会变成分离前的最后情爱,又恰好是在阑珊的暮春。
对着满眼乱飘的柳絮,心里恐慌着这美好的春光将全部随他的离去而消释了。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一场情爱最终寂寞,又跟谁说呢?
想起以前的海誓山盟,被轻易辜负了。
早知道如此难受,后悔当初不把他留住。
奈何他除了长得风流端正,更还有让人朝思暮想的地方。
一天不想他就要皱千次眉了,更何况想他呢?
参考资料: 1、 姚学贤,龙建国.柳永词详注及集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02:14-15
洞房记得初相遇。
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况值阑(lán)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洞房:深邃的住室。
后多用以指妇女所居的闺阁。
只合:只应该。
小会:指两个人的秘密相会。
幽欢:幽会的欢乐。
离情别绪: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阑珊:将残、将尽之意。
春色暮:即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满目:充满视野。
伊:为第三人称代词,此词的“伊”亦指男性。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nèn)地难拚(pīn),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cuán)眉千度。
凭谁诉:向人诉说。
前言:以前说过的话。
轻负:轻易地辜负了昨日的誓言。
恁地难拼:这样地难过。
恁地:如此。
难拚:指难以和离愁相拼。
攒眉千度:皱眉一千遍,形容整天愁眉紧锁。
攒眉,愁眉紧锁。
参考资料: 1、 姚学贤,龙建国.柳永词详注及集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02:14-15
洞房记得初相遇。
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况值阑(lán)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记得初次相遇时的洞房情景,就只想应该永远在一起。
谁知道短短的幽会欢好,竟会变成分离前的最后情爱,又恰好是在阑珊的暮春。
对着满眼乱飘的柳絮,心里恐慌着这美好的春光将全部随他的离去而消释了。
洞房:深邃的住室。
后多用以指妇女所居的闺阁。
只合:只应该。
小会:指两个人的秘密相会。
幽欢:幽会的欢乐。
离情别绪: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阑珊:将残、将尽之意。
春色暮:即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满目:充满视野。
伊:为第三人称代词,此词的“伊”亦指男性。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nèn)地难拚(pīn),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cuán)眉千度。
一场情爱最终寂寞,又跟谁说呢?
想起以前的海誓山盟,被轻易辜负了。
早知道如此难受,后悔当初不把他留住。
奈何他除了长得风流端正,更还有让人朝思暮想的地方。
一天不想他就要皱千次眉了,更何况想他呢?
凭谁诉:向人诉说。
前言:以前说过的话。
轻负:轻易地辜负了昨日的誓言。
恁地难拼:这样地难过。
恁地:如此。
难拚:指难以和离愁相拼。
攒眉千度:皱眉一千遍,形容整天愁眉紧锁。
攒眉,愁眉紧锁。
参考资料: 1、 姚学贤,龙建国.柳永词详注及集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02:14-15
洞房记得初相遇。
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词以抒情女主人公的语气叙述其短暂而难忘的爱情故事。
她从头到尾,絮絮诉说其无尽的懊悔。
作者以追忆的方式从故事的开头说起,不过省略了许多枝节,直接写她与情人的初次相会。
这次欢会就是他们的初次相遇。
初遇即便“幽欢”,正表现了市民恋爱直捷而大胆的特点。
这样的初遇,自然给女性留下特别难忘的印象,她一心认定“便只合,长相聚”。
但事与愿违,初欢即又是永久的分离。
暮春时节所见到的是“乱花狂絮”,春事阑珊。
春归的景象已经令人感伤,而恰恰这时又触动了对往日幽欢幸福与离别痛苦的回忆,愈加令人感伤了。
“况值”两字用得极妙,一方面表示了由追忆回到现实的转换,另一方面又带出了见景伤情的原因。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之“伊”为第三人称代词,既可指男性,也可指女性。
柳永的俗词是供女艺人演唱的,故其中的“伊”一般都用以指男性,此词的“伊”亦指男性。
女主人公将春归与情人的离去联系起来,美好的春光她的感受中好象是随他而去了。
“直恐”两字使用得很恰当,事实上春归与人去是无内联系的,她所作的主观怀疑性的判断,将二者联系起来纯是情感的附着作用所致,说明思念之强烈。
“一场寂寞凭谁诉”,词情的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场寂寞”是春归人去后最易感到的,但寂寞和苦恼的真正原因是无法向任何人诉说的,也不宜向人诉说,只有深深地埋藏自己内心深处。
于是整个下片转入抒写自身懊悔的情绪。
作者“算前言,总轻负”,是由于她的言而无信,或是损伤了他的感情,这些都未明白交代,但显然责任是女方;
于是感到自责和内疚,轻易地辜负了他的情意。
再讲“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可以看出她当初未考虑到离别后情感上竟如此难于割舍。
他不仅举措风流可爱,而且还品貌端正,远非一般浮滑轻薄之徒可比,实是难得的人物。
而这个人“更别有、系人心处”,写说她才能体验到的好处,也是她“难拚”的最重要的原因。
结句“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妇女悔恨和思念的精神状态。
攒眉即愁眉紧锁,是“思量”时忧愁的表情。
意思是,每日都思量,而且总是忧思千次的,可想见其思念之深且切了。
这两句的表述方式很别致,正言反说,语转曲而情益深。
不思量已是攒眉千度了,则每日思量时又将如何,如此造语不但深刻,而且俏皮,十分传神。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7页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文翻赏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侭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
楚乡作客,登高望远,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
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
面对这傍晚景象,我悲伤怀抱,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侭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相思之人隔断在脉脉千里之外。
两处思念情怀,相隔千山万水。
雨停云散天空高远,望不尽远处十二座苍翠山峰。
无言相诉,谁会登高望远抒发心中的情意?
纵然写得千万种分离的痛苦情思,无奈谁能驾驭行云寄去我的相思情书?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42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
王晓波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宋四家词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4页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侭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上阕写景,奠定了凄清的基调,烘托出抑郁怀人的氛围。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篇头三句,乃登高所见。
“败红”就是“渐老”的“江枫”,“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而曰“满目”,则是举枫树、蕙草以概其余,点出当时已是深秋时节了,整个画面呈现红和绿两种时比色。
不是鲜红嫩绿,而是黯淡、憔悴的红和绿。
“败红”和“衰翠”是对应上文的“江枫”和“汀蕙”:请注意不是已老和全凋,而是“渐老”和“半凋”;
所以还残留一些凄凄惨惨的红和稀稀疏疏的绿,“渐”和“半”意味正老、正凋,还将不断地老下去、凋下去。
“楚客登临,正是幕秋天气。
”这是一幅大笔渲染、满画面的深秋枫黄图,秋色极浓。
在写足秋色之后,睹此浓浓秋色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了,并点明了“暮秋”季节。
“楚客”两句,引用宋玉《九辩》悲秋之意,柳永曾宦游于荆襄一带古代楚地,故这里自称为“楚客”;
“登临”补出了上文之秋景是他登高所目见,并暗示主题。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写所闻。
深秋万物衰败,已让人心生哀愁,何况在这“满目败红衰翠”之中,耳中又闻这断断续续、稀稀朗朗的磁杵之声,在残阳中回荡呢?
古代妇女,在秋天到来时,便以磋杵杵捣,制寒衣以送漂泊在外之人。
所以在异地漂泊的行人,听闻捣衣声便生旅愁,这里也是暗寓长期漂泊,“伤怀念远”。
“暮秋”是秋天将尽,“残阳”则是一日将尽,都是“晚景”。
对景难排,因此下文就直接道出“伤怀念远”的主旨。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浓重的秋声秋色深深地触动诗人的离情,接着“对晚景”三字,承上文的所见所闻,启下文的“伤怀念远”,是对主旨的补充,说明这种“伤”和“念”并非偶然触发,而是本来心头有“恨”,才见景生“愁”。
“旧恨”难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继”。
从写景过渡到抒情、“新愁旧恨相继”,此刻先后涌上心头,这愁恨又是多么的浓重。
下阕抒情,承接上阕直接写出愁恨的缘由。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脉脉”,化用《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其字当作“哌哌”,相视之貌。
(“脉”,繁体“作哌”,形近而误。
)相视,就是我与她互相对望,也就是她怀念我,我也怀念她,因此接着才会有二、三句。
“两处风情”,从“脉脉”来;
“万重烟水”,从“千里”来。
细针密线,丝丝人扣。
“念两处风情”紧扣“脉脉”,“万重烟水”与“千里”呼应,绘出词人与伊人远隔千里,山水重重,两相怀念的情状。
一个“念”字,令作者怀人之情顿生层澜。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雨歇”一句,不但写出登临时天气的实况,而且点出是风吹雨打才使红败翠衰,补暮秋雨后之状,秋雨初停,天高山青,而怀人之情让这雨后晴景引逗得愈加郁厄,将山峰望穿亦难消解。
“望断”句既是写实,又是寓意。
就写实方面说,是讲雨收云散,天高气朗,极目所见,惟有山岭重叠连绵不断。
就寓意方面说,则是讲那位“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由于云散雨收,此时也看不见了。
“望断翠峰十二”,也是徒然。
巫山有十二峰,诗人常在诗中使用李唐神女的传说。
词人在这里暗中抒发了对情人的思念,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乃是天仙般的一流人物。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深进一层。
“凭高”之意,无人可会,只能默然无语。
以“尽”字至“无言”之上,表达了词人复杂深沉的情感无人能解,也无法自诉,使得作品的情感更显深进。
“无言”、“谁会”更是紧扣上阕“脉脉人千里”,表达了词人无人与说的心情。
无人与说,只好把书信寄予千里之人,然而“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既无人与说又千里难寄,词人的苦闷愈加深重了。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结尾两句再深进两层。
第一层,既然此刻此处无人可诉,无人能会此情此意,那么这“离肠万种”,就只有写之寄于词中。
第二层,可是即使写下思念,又如何才能送至她手呢?
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在柔情百转中倾吐而出,增强了感染力。
“归云”,此处意为无乘归去之云的人托付鸿信。
此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衬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转往复的情思。
词的上片,取正衬的手法,以苦景写悲怀,同时又将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观的景物中去,以悲写悲,渲染烘托出浓烈的悲苦气氛;
下片写出了词人感情上的波澜起伏,采取了总起总收、间以分述的笔法,以使感情的抒发层层逼进,步步加深。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8页 2、 钱鸿英著.柳周词传 柳永、周邦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33页 3、 钱鸿英著.柳周词传 柳永、周邦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34页 4、 姜钧编.宋词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05:第13页
梁州令(中吕宫) 文
桑茶坑道中八首 文
和文远以作醮相疏 文
依韵酬吴春卿二首其二·松 文
赠都下隐者 文
梅福隐市门,严平居卜肆。
乃知神仙徒,非必烟霞地。
异哉西山人,逍遥京洛尘。
门多长者车,察脉如有神。
轩皇万馀载,此术了然在。
精意洞五行,飞名落四海。
结舍拟沧洲,东池接御沟。
兰芳披幽径,琴樽在小舟。
清夜泛月华,宛是江湖游。
他日上云去,兹为黄鹤楼。
唐多令·惜别 文翻注译赏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
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
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sōu)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
飕:形容风雨的声音。
这里指风吹蕉叶之声。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yíng)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年事:指岁月。
“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此用其意。
客,作者自指。
淹留:停留。
萦:旋绕,糸住。
裙带:指燕,指别去的女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sōu)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
飕:形容风雨的声音。
这里指风吹蕉叶之声。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yíng)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
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
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年事:指岁月。
“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此用其意。
客,作者自指。
淹留:停留。
萦:旋绕,糸住。
裙带:指燕,指别去的女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
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
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
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
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
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
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
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
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
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
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
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
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
“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
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
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
“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
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
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
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
“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
“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
“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
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
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
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
“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
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
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050-2053
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文注赏
冰骨清寒瘦一枝。
玉人初上木兰时。
懒妆斜立澹春姿。
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
五湖水色掩西施。
冰骨清寒瘦一枝。
玉人初上木兰时。
懒妆斜立澹春姿。
澹:也写作“淡”。
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
五湖水色掩西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冰骨清寒瘦一枝。
玉人初上木兰时。
懒妆斜立澹春姿。
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
五湖水色掩西施。
“冰骨”两句,绘出屏中梅树之貌。
两句脱胎于成语“冰清玉洁”,赞梅树之格调高雅。
“木兰”,即木兰舟的省称。
此言自己在观赏了友人的舟中梅屏后,感受到屏中梅枝玉骨冰清傲霜斗寒般的气质。
“懒妆”一句,以梅拟人,写出梅枝的神韵。
此句也是从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句中化出,赞屏中梅枝活似佳人之天生丽质,虽懒于梳妆打扮,然淡然而立,尽占春色,不愧为“东风第一枝”之称。
此亦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赞梅枝也。
“月落”两句,紧扣上片结句而生发开去。
林逋《山园小梅》有“暗香浮动月黄昏”句,词人另辟蹊径,写自己对月落后溪边梅枝的感受:月儿虽然已沉没在小溪的尽头,梅枝的倩影却能长留在溪畔。
此非影留,实是词人感情所系也。
接着词人转而写实,言日长天久春天也会过尽,然而绘有“东风第一枝”的梅屏,却长留在舟中。
“五湖”句,既点出“舟”字,也复赞梅屏。
“五湖”,即太湖。
西施曾从范蠡游五湖,此言李中斋小舟载着的梅屏,在千顷太湖的水色掩映下如西子之畅游五湖般的更显婀娜多姿。
全词紧扣“舟中梅屏”,拟人状物反复咏叹,形神皆备,根本没有“用事下语太晦,人不可晓”(沈义父《乐府指迷》)之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