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初雪后的五更之夜,黄花城中弥漫着寒光,积雪的峭壁上,栈道显得平滑了许多。

无边的寒风也阻挠不了我披衣观景的兴致。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面对这茫茫雪色,不觉心中怅然,无限慨叹!

什么时候才能天亮,天空中的晨星要消散了,广漠沙原上的大雁也已经起飞开始新的征程。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37-38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初雪后的五更之夜,黄花城中弥漫着寒光,积雪的峭壁上,栈道显得平滑了许多。

无边的寒风也阻挠不了我披衣观景的兴致。

五夜:即五更。

古代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故称。

南朝梁陆佐公《新刻漏铭》:“六日无辨,五夜不分。

”注引《汉旧仪》:“五夜者,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栈(zhàn):栈道。

于绝险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面对这茫茫雪色,不觉心中怅然,无限慨叹!

什么时候才能天亮,天空中的晨星要消散了,广漠沙原上的大雁也已经起飞开始新的征程。

平沙雁:广漠沙原上之大雁。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37-38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这首词描绘了黄花城雪后将晓的景象,与《烷溪沙·姜女庙》等或为同时之作。

词全用白描,但朴质中饶含韵致,清奇中极见情味。

黄花城奇异的景观,作者无聊赖的心绪跃然纸上。

  词的上片描写边塞地区凌晨的景色。

“五夜”二句谓落了一夜的雪,五更天色欲明之时,雪已经堆得与栅栏相平了。

“西风”二句紧扣上文,所以要“看”,是由于积雪的寒光,使人误以为天色已明;

“披衣”是由于西风劲吹,寒气袭人。

  下片“对此”二句,又与“看”字关联。

看到这白茫茫的一片大雪,无边无际,不觉令人百感交集,不住叹息。

“何时旦”句用提问表明此时尚未天明,刚才只是误以为天明罢了。

最后二句,又是对“何时旦”这一问题的答覆。

星光渐淡,大雁开始起飞,离天明也不远了。

“平沙”当然是指“平于栈”的积雪。

遣词造句都有着落,前后互相呼应,行文十分绵密。

  通篇只描写景物,而寓情于景,以景抒情。

词人用开阔的意象表现内心的情感,将环境的空旷凄凉映照在情感上,将大的环境空间叠加在深沉而复杂的小的情感上,给人呈现一种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方式。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第15页

清平乐·发汉儿村题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

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

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

输与五陵公子,此时梦绕花前。

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

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

月亮已落,夜色已深,心头的愁绪叉能向谁诉说。

透过微薄的月色,向家乡的方向放眼远望,一片寒烟萦绕,隐约中只能看见红楼的一角。

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

输与五陵公子,此时梦绕花前。

不如意的事情年年都有,这塞外寒烟里,竞蹉跎了好些年岁。

哪里比得上那京城之中的富家公子们,此时一定在楼中梦里笙歌,还没有醒来。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26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97页

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

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

月亮已落,夜色已深,心头的愁绪叉能向谁诉说。

透过微薄的月色,向家乡的方向放眼远望,一片寒烟萦绕,隐约中只能看见红楼的一角。

参(shēn)横月落:指落月与横斜的星显得参差不齐的样子。

参:参宿,二十八宿之一,属西方土宿。

中间三颗星俗称三星。

漠漠:这里指大面积分布的样子。

红楼:即家园中的楼阁。

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

输与五陵公子,此时梦绕花前。

不如意的事情年年都有,这塞外寒烟里,竞蹉跎了好些年岁。

哪里比得上那京城之中的富家公子们,此时一定在楼中梦里笙歌,还没有醒来。

绝塞:遥远的边塞。

五陵公子:京都富豪子弟。

五陵: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古人以五陵代指京都繁华之地。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26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97页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倖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景山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雪里瑶华岛,云端白玉京。

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

绣陌回环绕,红楼宛转迎。

近天多雨露,草木每先荣。

金缕曲 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谁复留君住?

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

最忆西窗同翦烛,却话家山夜雨。

不道只、暂时相聚。

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

黄叶下,秋如许。

曰归因甚添愁绪。

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

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

有解忆、长安儿女。

裘敝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

身世恨,共谁语。

天仙子 渌水亭秋夜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触损金波碎。

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西南月落城乌起。

临江仙·寒柳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

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参考资料: 1、 邢学波笺注 .纳兰词笺注全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年 . 2、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层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jiān)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最是:特别是。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

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

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

这里指代亡妻。

湔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

湔裙,溅湿了衣裙。

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参考资料: 1、 邢学波笺注 .纳兰词笺注全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年 . 2、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

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层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jiān)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最是:特别是。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

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

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

这里指代亡妻。

湔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

湔裙,溅湿了衣裙。

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参考资料: 1、 邢学波笺注 .纳兰词笺注全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年 . 2、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谁见过柳树开花呢?

  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扬花呢?

正确的答案是:杨花和柳絮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柳树上飘飞的那种一团一团的白色绒毛,现在还是很常见的。

  柳絮为什么又叫杨花呢?

这是子从父姓,因为柳树有个别名叫“杨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其实就是“飞絮何处是”,但这里特别用了“飞花”的意象,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

  杨花是一个飘零无助的意象。

传说,杨花如果飘落到水中,就会化为浮萍。

这个传说细想一下是非常凄凉的,因为杨花本身就是飘零无根之物,好容易在水里落了脚,却又化为浮萍,依然是个飘零无根之物。

“飘零无根”至此便有了一种宿命的悲剧感。

  看,柳絮(杨花),其命运即便终于能摆脱飘泊无根,也只是沦落泥泞而已,益发可悲。

——当然,这都只是附着在柳絮(杨花)之上的文学意象,如果从科学角度说,柳絮其实是柳树的种子,被绒毛包裹着随风飘飞,找地方去生根发芽、孕育新生去了。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容若发问柳絮飘飞生涯的命运归属,自问自答说“层冰积雪摧残”,意思是和“已作沾泥絮”差不多的,只是,“层冰积雪”也是个由来有自的文学符号,在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其特定的所指。

  “层冰积雪”,语出《楚辞·招魂》:“层冰峨峨,积雪千里”,如果联系一下《招魂》的上下文,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层冰峨峨,积雪千里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兮。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那么,如果把“飞絮飞花何处是”与“层冰积雪摧残”在《招魂》上下文的背景里联系起来,就会读出新的一层意思:柳絮离开了柳树的怀抱,如同魂魄一般散漫地飞向极北极北的天堂,可那里太寒太冷了呀,为什么你不回来呢?

——这时候再来联系一下词题的“寒柳”,咏的是“柳”,为的是“留”。

这首词的主题至此而明朗,两个字悼亡。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

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

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春山,作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既可以实指春色中的山峦,也可以比喻为女子的眉毛。

宋词有“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扫”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画眼的可爱的梳妆动作。

春山既然可以比喻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称,容若这里便是此意。

由柳叶的形态联想到蛾眉的妙曼,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的故事……   接下来仍是追忆那位女子,即“湔裙梦断续应难”。

  湔jian,这里是洗的意思。

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

上巳节和清明节隔得不远,所以穆修有诗说“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

这种户外聚众的日子往往提供给了男男女女们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约会的机会。

  这首词,曾被那位对纳兰词评价不高的陈廷焯赞为纳兰词中的压卷之作,不知道容若听到了会不会高兴一些呢?

无论如何,“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都是性灵之句,非挚情挚性之奇男子无以得之。

  纳兰何以有此“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的伤感情调?

清朝气数正旺盛,却有此醒人气的词人和词作,真是可悲可叹可钦啊!

  这首作品是纳兰集中得后人推誉最力的佳作之一,不但多种选集阑入,陈廷焯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之“压卷之作”的崇高评价。

“压卷”与否姑且不置论,“言之有物”则可以作点简单分析。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

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

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

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还要深思一层,“言之有物”之“物”究竟能否落实呢?

有文章指出这首词借咏柳而寄寓对亡妻的哀思,实亦即悼亡之作。

作为一种猜测容或可以,但作为学术研究,在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其妻逝世之后的情况下,则不可以武断地这样定论。

如果说里面寄托有纳兰一贯婉转哀凉的身世之感,那也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1、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2、 张草纫.《纳兰词笺注》.海古籍版社,1996年. 3、 张秉戍编注 .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1年 . 4、 [清]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 .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

我怜惜地将你轻轻拥人怀中。

两人深隋相偎,低语呢喃,互述久别后的相思情意。

在我的怀里,你的身体微微颤动,轻轻擦拭着滴落的晶莹泪水,让人无限地怜惜。

而今,记忆中的美妙已成别后的凄凉。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

最是凄凉清冷,在寂静月明时分;

最是害怕忆起,那时与你一起泼墨画罗裙。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16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6 3、 孟斜阳著.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新华出版社,2012.05:第32页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匀泪:拭泪。

全句指在情人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

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

唐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不胜:承受不了。

清怨:凄清幽怨。

半生已分(fèn)孤眠过,山枕檀(tán)痕涴(wò)。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分:料想。

山枕:枕头。

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山形枕头。

檀痕,浅红色的泪痕。

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

涴:浸渍、染上。

枕头上浸渍了粉红色的泪痕。

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

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

宋仲仁《华光梅谱·取象》:“……其法有僵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

”花样:供仿制的式样。

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16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6 3、 孟斜阳著.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新华出版社,2012.05:第32页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

我怜惜地将你轻轻拥人怀中。

两人深隋相偎,低语呢喃,互述久别后的相思情意。

在我的怀里,你的身体微微颤动,轻轻擦拭着滴落的晶莹泪水,让人无限地怜惜。

而今,记忆中的美妙已成别后的凄凉。

匀泪:拭泪。

全句指在情人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

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

唐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不胜:承受不了。

清怨:凄清幽怨。

半生已分(fèn)孤眠过,山枕檀(tán)痕涴(wò)。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

最是凄凉清冷,在寂静月明时分;

最是害怕忆起,那时与你一起泼墨画罗裙。

分:料想。

山枕:枕头。

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山形枕头。

檀痕,浅红色的泪痕。

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

涴:浸渍、染上。

枕头上浸渍了粉红色的泪痕。

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

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

宋仲仁《华光梅谱·取象》:“……其法有僵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

”花样:供仿制的式样。

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16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6 3、 孟斜阳著.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新华出版社,2012.05:第32页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前两句叫人读来摇心动魄,后两句词意陡转,道破这原是记忆中的美妙而已,现在已经是别后凄凉,凄清幽怨到让人不堪承受了。

下阕紧承上阕词意,将失意一倾到底,用词精美婉约,然凄怆词意并未因此而消减,依然辛酸入骨。

容若此词和后主词还有一点相似,就是不过多的借助外景,而选择用白描的手法深入内心,感情恳切,用词清净。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是怎样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让人憔悴?

半生已经孤零零地渡过,思念却未消减。

泪水却依旧会毫无节制地濡出来,沁湿了枕头。

想来,余生活着也只是为了生长繁衍重复延续这种孤独。

与她离别不过数年。

容若却觉得半生已过,心态一老如斯,这种苍老是行在旷野中劈头一道闪电,迅疾猛烈瞬间经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兰心惠质的女子,不屑用外面的庸脂俗粉,而别出心载的用山水画的折枝技法,在素白的罗裙上画出意境疏淡的图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洞仙歌·咏黄葵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

问取旁人入时否。

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

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小叠宫罗镇长皱。

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

便零落、蜂黄也休嫌,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

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

问取旁人入时否。

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

黄葵:即秋葵、黄蜀葵。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于七至十月开花。

其状貌颇似蜀葵,唯其叶裂痕较蜀葵深而多,花亦不像蜀葵之色彩纷繁,大多为淡黄色,近花心处呈紫褐色。

铅华二句:此言黄葵宛若不饰粉黛,身着黄袍的道士。

 铅华,搽脸之粉。

 道家妆,即身着黄色之道袍。

宋晏殊《菩萨蛮》:“染得道家衣,淡妆梳洗时。

”判不宜春:谓情愿不合春时。

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小叠宫罗镇长皱。

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

便零落、蜂黄也休嫌,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

滴损二句:檀心,指黄葵紫褐色之花心。

 镇,久、常之意。

此二句言雨水滴洒在花上,使那像宫罗一样的花心久久地微微地摺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临江仙·孤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

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

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56页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

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离鸿:失群的大雁。

宋周邦彦《浪淘沙慢》:“念汉浦离鸿去何许?

经时信音绝。

”拟凭二句:意谓拟以书信排遣愁怀,但愁绪太多,写了又写,屡写屡改。

凭:根据,凭借,以。

尺素: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嘹唳(liáo lì):声音响亮而凄清。

这里指孤雁叫声。

宋梅尧臣《范饶州夫人挽词》之一:“江边有孤鹤,嘹唳独伤神。

”只影(zhī yǐng):谓孤独无偶。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

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56页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

纳兰此时就像一只“霜冷离鸿惊失伴”的孤雁,当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

”他想要把满怀愁绪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汨,即“双泪落灯前”。

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

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

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无端嘹唳一声传。

”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

末尾“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和上阕里“同病相怜”二句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全词突出了人雁合一,情景合一,雁之孤影与人之孤独,交织浑融的意境;

抒发了孤寂幽独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1:第262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116页

12345 共2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