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当时错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说后会有期,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才道:才知道。

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

”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

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

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无计:无法。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

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才道:才知道。

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

”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

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

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说后会有期,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无计:无法。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

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

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占、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设想那个女子正在偷偷垂泪,这里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要说“百事非”,应该搭配“满眼秋风”才是,但春风满眼,春愁宛转,由生之美丽而感受死之凄凉,在繁花似锦的喜景里独会百事皆非的悲怀,尤为痛楚。

此刻的春风和多年前的春风并没什么两样,而此刻的心情却早已步入秋天。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欢期”是相见、欢聚的意思,而“强说”一词让这份期待中的欢期变得难以预见,明明知道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了,但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

那一别真成永诀,此时此刻,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

情语写到尽处,以景语来作结: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这既是词人的修辞,也是情人的无奈。

正是那无限愁怀说不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3、 纳兰性德,田萍.《纳兰词全集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100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

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

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

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

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268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44-45页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lóng)明。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我是人间惆(chóu)怅(chàng)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客:过客。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268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44-45页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lóng)明。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

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

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我是人间惆(chóu)怅(chàng)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

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

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客:过客。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268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44-45页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

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

这句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

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

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

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

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

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会忍不住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

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词人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

这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人们联想到词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154-155页

采桑子·九日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

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

返乡之路千里迢迢。

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

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

不愿登高远望。

只觉心中悲伤不已。

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5-5-1 :294 .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 :上海三联书店 ,2014-1 :385 .

深秋绝塞(sài)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tiáo)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萧:风声;

草木摇落声。

《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

”;

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迢迢: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

此处代指家园。

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5-5-1 :294 .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 :上海三联书店 ,2014-1 :385 .

深秋绝塞(sài)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tiáo)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

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

返乡之路千里迢迢。

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

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

不愿登高远望。

只觉心中悲伤不已。

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萧:风声;

草木摇落声。

《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

”;

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迢迢: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

此处代指家园。

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5-5-1 :294 .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 :上海三联书店 ,2014-1 :385 .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

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

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

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

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

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一句,词中有诗的意境。

也非是用词这种格式流水潺潺地表达,换另一种都不会如此完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诗中意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王维诗中景象。

而今,这一切尽归容若。

容若此词,看似平淡,其实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参考资料: 1、 安意如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63 .

赤枣子·风淅淅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微风吹拂,细雨蒙蒙,每一个丝雨都将心底的春愁加剧。

往事已在脑海里渐渐模糊,那些经历究竟是真是梦,我分辨不清。

纵然你在梦里到来,也隔着一重帘幕,让我无法接近。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468页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淅淅(xī xī):象声词,指轻微的声音。

纤纤:形容细长的样子。

细细:形容轻柔的样子。

一重帘:此处之帘是现实中的帘子,意指实境之帘隔开了虚幻之梦境。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468页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春雨总是惹人愁,这样的天气里,也怪不得纳兰写出这样的词句。

斜风细雨斜织着,迷蒙一片。

“淅淅”是象声词,形容风声。

总觉得象声词也是有感情的,像“淅淅”两字,同样是风,却有种柔弱迷惘的情绪在里面。

唐朝李咸用《闻泉》诗中有一句: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似乎是约定俗成,“淅淅”的风总与大喜大悲无关,多是愁绪,即便有些欢乐,也是似有还无的那么一丁点。

“纤纤”两字转而描画春雨的形态,这两个字本是用来描画女子双手柔细之态的,《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就有: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用这里描摹雨丝,倒也有种婉约雅致的风情。

细雨如丝,依然朦朦胧胧地笼罩着一方天地,又慢慢地浸入心底。

秋雨愁,是不能愁过这连绵的春雨。

雨打芭蕉,春雨愁结,于是乎凄凄惨惨切切。

春雨的细腻和夏雨的豪情截然不同,只有春天才会有这连绵的细雨。

空气中布满浓浓的湿气,阴阴的灰色,映在眼底,隐在心里,胸口被堵得紧紧的,似磐石般压得使人透不出气来,所有的委屈苦恼全部喷涌而出,伤感瞬间在心底最潮湿的角落里发芽。

  因此纳兰才说,“难怪春愁细细添。

”风雨凄迷中最是容易自怜。

尤其是一人独处,怀思之情便难免。

而南这浓重的愁情而致似梦非梦的幻觉生起了。

词人喃喃自语着,那过去了的事已记不分明了。

庄子曾经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此言一出,便成就了千百年文人墨客心中的一个结。

真实是什么,是眼睛看到的,还是手指触碰到的,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什么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如今眼前的这一切,或许一朝梦醒皆成幻影。

但纳兰随即苦笑摇头,即使在梦中,也隔着一层厚厚的帘,看不清楚。

这种愁绪就像一场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跑步,因为起点便是终点。

也像是梦,醒来时分明觉得梦是真的,而再真实的梦也不过只是场梦罢了,与现实永远隔着一重甚至多重的帘。

帘里帘外,有的人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朦胧恍惚的境界,也从中流露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惆怅。

  纳兰的词总是意深而情婉,就如这首小令,语句中有“花间”风韵,却更湿得清丽自然。

寥寥几笔,景致情感都在其中。

参考资料: 1、 张远编著.纳兰词全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8:第325页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参考资料: 1、 马大勇.纳兰性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82页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

寻常:普通,一般。

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称意:合乎心意。

相宜:合适,符合。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又,汉班固《汉武故事》云:“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

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

’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傍。

” 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参考资料: 1、 马大勇.纳兰性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82页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

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

寻常:普通,一般。

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称意:合乎心意。

相宜:合适,符合。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又,汉班固《汉武故事》云:“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

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

’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傍。

” 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参考资料: 1、 马大勇.纳兰性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82页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这首词写的是爱情失败后的痛苦。

  上阕以议论和叙述为主,描写热恋时的甜蜜幸福。

起首两句写只要“有情”,便无处不是“好景”。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

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这就是所谓的“称意即相宜”。

论及“相宜”,陆游曾吟《梨花》,“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率地最相宜”。

无论是在人生的春秋还是晴雨,遇到她,孤单消弭,一切未知便立刻有了答案——那不是参考,而是确定,是唯一。

她随风而过,不似斯佳丽那般疯狂固执的爱却如一杯陈年女儿红,令人沉溺于往事中久久不愿醒转。

  而下阕笔锋陡然一转,从热恋的甜蜜转为离别的苦楚。

好景不长,这是千百年流传的古训。

由墨菲定理可知,越害怕的事情便越会发生。

越渴望,越难求;

越珍惜,便越易失去。

相知相伴,最是难求。

“十年青鸟音尘断”,此处“十年”虽非实指,但也足以说明词人与所爱之人已经分离多年,且送信的青鸟不见,杳无音讯。

那些陈年往事日日温习,愈思量愈清晰,愈清晰愈徒增烦恼。

本是“花有清香月有阴”之时,本应与爱人尽享“春宵一刻值千金”,那千古同月落下的清辉在人间划出一道铜墙铁壁,一边“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另一边只剩“一钩残照,半帘飞絮”。

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过没有到伤情的地方。

那一份执著的念想,和卢氏一起生活的时候,卢氏的一颦一笑,纳兰的一言一语,打碎了,搅匀了,和一团泥。

看着弯月余晖洒照在沾满柳絮的帘子上,词人回首往事,相思之情溢涌而出。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接下来的这两句进一步烘托相思之情难耐,相伴的那些日子虽无大喜,回忆起来却总是沁着丁香一般若有若无的甘甜。

即使人再合适、再称意、再相宜,若不属于自己,到最后也只有“不胜思”的“往事”。

最后一句“总是恼人时”方点醒题旨,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上下两阙一喜一悲,对比鲜明,简淡清新,自然道来,直中间曲,质而能婉。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 .《经典读库 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第82-83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前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公司,2012 :第364页 3、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第4页

洞仙歌·咏黄葵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

问取旁人入时否。

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

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小叠宫罗镇长皱。

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

便零落、蜂黄也休嫌,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

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

问取旁人入时否。

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

黄葵:即秋葵、黄蜀葵。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于七至十月开花。

其状貌颇似蜀葵,唯其叶裂痕较蜀葵深而多,花亦不像蜀葵之色彩纷繁,大多为淡黄色,近花心处呈紫褐色。

铅华二句:此言黄葵宛若不饰粉黛,身着黄袍的道士。

 铅华,搽脸之粉。

 道家妆,即身着黄色之道袍。

宋晏殊《菩萨蛮》:“染得道家衣,淡妆梳洗时。

”判不宜春:谓情愿不合春时。

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小叠宫罗镇长皱。

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

便零落、蜂黄也休嫌,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

滴损二句:檀心,指黄葵紫褐色之花心。

 镇,久、常之意。

此二句言雨水滴洒在花上,使那像宫罗一样的花心久久地微微地摺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平乐·将愁不去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

六曲屏山深院宇。

日日风风雨雨。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

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

六曲屏山深院宇。

日日风风雨雨。

秋意愈浓,心内惆怅愈发挥之不去。

成天锁在深宅大院里,曲折的屏风后面,这些日子,风雨交加,我的心情灰暗异常。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

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雨过天晴之后,篱笆那边的菊花发出缕缕清香。

人们说今天就是重阳节,回首看那凋残的秋云秋叶,黄昏时分,我不由得百感交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89页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

六曲屏山深院宇。

日日风风雨雨。

秋意愈浓,心内惆怅愈发挥之不去。

成天锁在深宅大院里,曲折的屏风后面,这些日子,风雨交加,我的心情灰暗异常。

将愁:长久之愁。

将:长久之意。

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

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雨过天晴之后,篱笆那边的菊花发出缕缕清香。

人们说今天就是重阳节,回首看那凋残的秋云秋叶,黄昏时分,我不由得百感交集。

重阳:重阳佳节。

凉云:阴凉之云。

南朝齐谢朓《七夕赋》:“朱光既夕,凉云始浮。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89页

临江仙·孤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

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

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56页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

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离鸿:失群的大雁。

宋周邦彦《浪淘沙慢》:“念汉浦离鸿去何许?

经时信音绝。

”拟凭二句:意谓拟以书信排遣愁怀,但愁绪太多,写了又写,屡写屡改。

凭:根据,凭借,以。

尺素: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嘹唳(liáo lì):声音响亮而凄清。

这里指孤雁叫声。

宋梅尧臣《范饶州夫人挽词》之一:“江边有孤鹤,嘹唳独伤神。

”只影(zhī yǐng):谓孤独无偶。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

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56页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

纳兰此时就像一只“霜冷离鸿惊失伴”的孤雁,当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

”他想要把满怀愁绪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汨,即“双泪落灯前”。

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

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

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无端嘹唳一声传。

”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

末尾“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和上阕里“同病相怜”二句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全词突出了人雁合一,情景合一,雁之孤影与人之孤独,交织浑融的意境;

抒发了孤寂幽独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1:第262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116页

踏莎行·倚柳题笺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

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

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

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

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

倚着柳树信笔题写诗笺,在花前,帽子歪戴,自由自在的嬉游。

总比受人驱遣要来得称心如意。

受人驱遣的日子,青丝很快消磨成白发。

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

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

我常在金銮殿值夜,看皇宫的台阶上生出春草,这其中的辛酸甘苦又能向谁倾诉。

真不如在小楼中赏着明月闲度时光,人为什么非要把大好年华浪费在名利场上?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152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60页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

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

倚着柳树信笔题写诗笺,在花前,帽子歪戴,自由自在的嬉游。

总比受人驱遣要来得称心如意。

受人驱遣的日子,青丝很快消磨成白发。

题笺(jiān):题诗。

笺:供题诗、写信用的佳纸。

侧帽:斜戴着帽子。

形容洒脱不羁,风流自赏的装束。

赏心:心意欢乐。

驱驰:策马快奔.为供效力。

东风:春风,一年一度,转借为年光。

绿影:指乌亮的头发。

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

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

我常在金銮殿值夜,看皇宫的台阶上生出春草,这其中的辛酸甘苦又能向谁倾诉。

真不如在小楼中赏着明月闲度时光,人为什么非要把大好年华浪费在名利场上?

金殿:金饰的殿堂,指帝王的宫殿。

玉阶: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亦为台阶的美称,指朝廷。

镇长闲:经常是孤独悠闲,寂寞无聊。

镇长:经常、常常.缁(zī)尘:黑色灰尘。

常喻世俗污垢。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152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60页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无恙年年汴水流。

一声水调短亭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

无恙年年汴水流。

一声水调短亭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

秋日的短亭传来一首《水调》的歌声。

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

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近了歌舞之楼。

参考资料: 1、 徐燕婷 朱慧国.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 ,2014-1:56-57 2、 施议对 .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36-37

无恙年年汴水流。

一声水调短亭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

秋日的短亭传来一首《水调》的歌声。

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

无恙:安好。

汴水:古河名,原河在今河南荥阳附近受黄河之水,流经开封,东至江苏徐州转入泗水。

隋炀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

今水已湮废,仅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水调:曲调名,传为隋场帝时,开汴渠成,遂作此。

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此曲为商调曲,唐曲凡十一叠。

短亭:旧时城外大道旁,五里设短亭,十里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行饯别之所。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

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近了歌舞之楼。

曾是句:长堤,指隋堤。

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达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

渠广四十步,旁筑御道,并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

白居易《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 锦缆,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谓隋炀帝“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

……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镂金揖,号为殿脚女。

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后以此典喻指帝王穷奢极侈,招致国破身亡。

玉钩斜: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

近:靠近。

迷楼:楼名。

故址在今扬州西北。

隋炀帝时,浙人项升进新宫图。

帝令依图起造于扬州,经年始成。

回环四合,上下金碧,工巧弘丽,自古无有,费用金玉,努库为之一空。

《古今诗话》云:“帝幸之,曰:‘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

’乃名迷楼。

” 参考资料: 1、 徐燕婷 朱慧国.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 ,2014-1:56-57 2、 施议对 .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36-37

12345 共2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