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文
嘲鲁儒 文翻注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
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
鲁儒,鲁地的儒生。
鲁叟:鲁地的老头子,指鲁儒。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章句: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学中。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脚穿远游的文履,头戴方山的头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沿着直道缓援迈步,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秦相李斯不重用儒生。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你也不是达于时变的通儒叔孙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什么适合时代的形势都未晓得,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躬耕吧。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46-947 .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
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
鲁儒,鲁地的儒生。
鲁叟:鲁地的老头子,指鲁儒。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章句: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学中。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经济策:治理国家的方略。
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
两句意为:如果问鲁儒怎么样治理国家,就如坠烟雾,茫无所知。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著(zhuó):穿。
远游履(lǚ):鞋名。
方山巾,古代一种方形头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从:沿着。
“缓步”“未行”两句意为:慢吞吞地沿着直路踱着,未迈开脚步,宽大袖已拂起了地上的灰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秦家丞相:指李斯。
褒衣:儒生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
褒衣人,指儒生。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
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叔孙通曾到鲁地招集一批鲁生,为刘邦在秦仪的基础上重订朝仪,当时有两个儒生不肯去,说他的做法“不合古”。
叔孙通讥笑他们说:“你们真是鄙儒,不知时变。
”殊伦:不是同一类人物。
两句意为:你还不如叔孙通能顺应时变,和我本来不是一路人。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汶水:今山东大汶河。
汶水滨,指鲁儒的故乡。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46-947 .
于阗采花 文翻译赏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于阗的采花人,大言不惭说:花儿都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胡中无花可与比拟。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自古红颜妒蛾眉,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52页-第53页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于阗的采花人,大言不惭说:花儿都相似。
于阗:汉代西域城国。
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这里泛指塞外胡地。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
明妃:即王昭君。
汉代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
晋朝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据《汉书·匈奴传》:“竟宁元年,呼韩邪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屠智牙师。
呼韩邪单于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
”《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昭君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
乃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重失信于外国,故不便更人。
乃穷按(调查)其事,画工皆弃市。
”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胡中无花可与比拟。
名姝:即美女。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
丹青:谓颜料可以把丑女画成美人。
丹青,绘画用的矿物颜料。
无盐:谓丑女反而能在王宫里作王后。
无盐,古代著名丑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
因是无盐人,故名。
汉刘向《列女传》:钟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宣王之正后也。
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指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
翻,反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自古红颜妒蛾眉,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自古:谓自古以来,美人皆遭嫉妒。
娥眉、皓齿,借代美人。
娥眉,蚕蛾的触须细而弯,故用以喻女子之眉。
《诗经·卫风·硕人》:“螓首娥眉,巧笑倩兮。
”胡沙埋皓齿,指昭君出塞和亲事。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52页-第53页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此诗借美人遭嫉,埋没胡沙,丑女受宠,立为后妃媸妍颠倒的现象,喻有才之士遭嫉贬斥,无能之辈反被重用。
全诗可分两段。
前六句叙事,用铺垫的手法写明妃的美貌。
后四句议论,指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为太白自叹遭谗被斥。
诗人以极深的爱慕之情赞扬了王昭君之美丽:以人比花,花人相似;
以汉地、胡地对比,则“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无花可方比”。
“胡中美女多羞死”及“胡中无花可方比”两句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偏见,但这里为的是强调昭君之美,且诗的落脚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下文:即象王昭君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应让她去其相称的去处,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却被恶人陷害,“埋没胡沙”,像战国时齐国无盐地方的丑女(名钟离春)那样丑陋,竟至“翻在深宫”。
所以诗人又以极为愤怒之情,谴责了妍丑不分、黑白倒置那种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黑白倒置、有才华的人受气,诗人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
因此,诗中所鸣的不平,在极大程度上也是诗人个人怀抱的抒发。
当时宦官、军阀以及朋党,无不是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他们毫无人格,毫无人性,排斥异己,压制有才能的人。
诗人李白就是被排挤、被压制的一个。
诗末“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两句,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的强烈愤慨。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52页-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