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八章 文
一章于皇圣世。
时文惟晋。
受命自天。
奄有黎献。
阊阖既辟。
承华再建。
明明在上。
有集惟彦。
二章奕奕冯生。
哲问允迪。
天保定子。
靡德不铄。
迈心玄旷。
矫志崇邈。
遵彼承华。
其容灼灼。
三章嗟我人斯。
戢翼江潭。
有命集止。
翻飞自南。
出自幽谷。
及尔同林。
双情交映。
遗物识心。
四章人亦有言。
交道实难。
有頍者弁。
千载一弹。
今我与子。
旷世齐欢。
利断金石。
气惠秋兰。
五章群黎未绥。
帝用勤止。
我求明德。
肆于百里。
佥曰尔谐。
俾民是纪。
于承明作与弟士龙诗 文
牵世婴时网。
驾言远徂征。
饮饯岂异族。
亲戚弟与兄。
婉娈居人思。
纡郁游子情。
明发遗安寐。
晤言涕交缨。
分途长林侧。
挥袂万始亭。
伫眄要遐景。
倾耳玩余声。
南归憩永安。
北迈顿承明。
永安有昨轨。
承明子弃予。
俯仰悲林薄。
慷慨含辛楚。
怀往欢绝端。
悼来忧成绪。
感别惨舒翮。
思归乐遵渚。
从军诗 文
从军有苦乐。
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
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
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
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
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
酒肉踰川坻。
军中多饫饶。
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
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
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
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
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
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
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
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
相随把锄犂。
熟览夫子诗。
信知所言非。
从军诗 文
咏荆轲 文翻译赏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yíng)。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jīng)卿(qīng)。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荆卿:指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jì)鸣广陌,慷(kāng)慨(kǎi)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wēi)迤(yí)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zhēng)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suì)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
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
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
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
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
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
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
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素骥,白马。
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
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
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
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
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
“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
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
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
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
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
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
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
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
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
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
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
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
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参考资料: 1、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01期 2、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05期 3、 吴小如 编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1日 . 4、 文史知识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012年07期
移居二首 文翻注译赏
饮酒·幽兰生前庭 文翻注译
停云 文翻注译赏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文翻注译赏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此番行程岂不远?
艰难跋涉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弱龄:少年。
指二十岁时。
弱:幼。
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
委怀:寄情。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被(pī):同“披”,穿着。
褐(hè):粗布衣。
《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欣自得:欣然自得。
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是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
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
晏(yàn)如:安乐的样子。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时来:机会到来。
时:时机,时运。
苟:姑且,暂且。
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
郭璞《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
”宛:屈,放松。
辔(pèi ):驾驭牲口的缰绳。
憩(qì):休息。
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
这里比喻仕途。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投策:丢下手杖。
投,弃,搁下。
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
疏:疏远。
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眇(miǎo)眇:遥远的样子。
《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逝:去,往。
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归思:思归之情。
纡(yū):萦绕,缠绕。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
登,指登山。
降,指临水。
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
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目倦:谓看得厌倦了。
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
一作“川途永”。
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惭高鸟、愧游鱼:对鸟和鱼而惭愧。
是感叹自己不如鸟鱼的自由。
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和水中自由游玩的鱼,我内心感到惭愧。
意谓一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不得自由了。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
《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
”初:当初,早年。
形迹拘:为形体所拘。
形迹,指形体所为。
拘,拘束,约束。
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凭:任凭,听任。
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
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
班生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
庐,房屋。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弱龄:少年。
指二十岁时。
弱:幼。
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
委怀:寄情。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被(pī):同“披”,穿着。
褐(hè):粗布衣。
《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欣自得:欣然自得。
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是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
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
晏(yàn)如:安乐的样子。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时来:机会到来。
时:时机,时运。
苟:姑且,暂且。
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
郭璞《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
”宛:屈,放松。
辔(pèi ):驾驭牲口的缰绳。
憩(qì):休息。
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
这里比喻仕途。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投策:丢下手杖。
投,弃,搁下。
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
疏:疏远。
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眇(miǎo)眇:遥远的样子。
《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逝:去,往。
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归思:思归之情。
纡(yū):萦绕,缠绕。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此番行程岂不远?
艰难跋涉千里余。
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
登,指登山。
降,指临水。
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
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目倦:谓看得厌倦了。
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
一作“川途永”。
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惭高鸟、愧游鱼:对鸟和鱼而惭愧。
是感叹自己不如鸟鱼的自由。
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和水中自由游玩的鱼,我内心感到惭愧。
意谓一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不得自由了。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
《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
”初:当初,早年。
形迹拘:为形体所拘。
形迹,指形体所为。
拘,拘束,约束。
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凭:任凭,听任。
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
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
班生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
庐,房屋。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诗总的特点是亲切、平易。
其述志诸作多如朋友相聚,一杯在手,话语便从肺腑间自然流出。
初看似略不经意,细读却深有文理。
这首诗便正是如此。
全诗可分四段。
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
作者谈到自己从小就对世俗事务毫无兴趣,只在弹琴读书中消磨时间。
虽然生活穷苦,却也怡然自得。
此话果真。
作者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颜延之的《陶徵士诔》也说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
然而,又不完全如此。
因为作者在《杂诗》之五中说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样的话,可见他本来曾经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宏伟抱负。
作者之隐居躬耕,除了个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受“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污浊而黑暗的现实之所迫。
一个人对往日美好事物的追忆,常常就是对现实处境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
作者这里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对即将到来的周旋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
虽然作者厌恶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随运顺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既然如此,那就无须与命运抗争,尽可以安心从政,把它当作人生长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
第二段“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衙”等四句对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这样的解释。
但是,通衢大道毕竟不能久停车马,因此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暂时的。
作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和打算,坦然应征出仕了。
从“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为第三段,叙作者旅途所感。
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宗旨和暂仕即归的打算登上小舟,从悠闲、宁静、和平的山村驶向充满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出发心情也许还比较平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
行至曲阿,计程已千里有余,这时诗人的思归之情达到了极点。
初出发时的豁达态度已为浓重的后悔情绪所替代。
他甚至看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中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
“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情绪。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叙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随运顺化,终返田园。
这一段可看作全诗的总结。
“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怀琴书,不与世事之想;
“谁谓形迹拘”之“形迹”,就是如今为宦之形,出仕之迹。
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既然如此,按道家“养志者忘形”(《庄子·让王》)的理论,那么形迹就可以不拘。
在宦在田,都无所谓。
这与作者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所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意思大体相近。
但是,作者的后悔和自责,就是说明他已经觉得自己“心为形役”了,为什么还要说“谁谓形迹拘”呢?
作者这里是安慰自己:我没有为形迹所拘;
是鼓励自己:我不会为形迹所拘!
从表面上看来理直气壮的反诘,其实是作者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为了从后悔情绪中挣脱出来而对自我的重新肯定。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二句,前一句是作者对处境的对策,后一句是作者对今后出路的打算: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随遇而安吧,但是,我最终肯定要返回田园的。
后二句出于本性,是作者的真实思想和决心,也是全诗的中心意旨所在;
前一句则出于理智,是作者根据道家思想所制定的处世原则,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安慰中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
这短短四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实是十分丰富,耐人寻味的。
这首诗层次非常清晰,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既坦率,又细腻含蓄,确是作者精心结撰的佳作。
这可算是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陶诗的遣词造句,常于平淡中见精采。
粗读一过,不见新奇;
细细品味,则颇有深意。
如“时来苟冥会”一句,写作者在应征入仕这样一种“时运”到来之际,既不趋前迎接,亦不有意回避,而是任其自然交会。
一个“会”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委运乘化,不喜不惧的道家人生态度。
又如“目倦川途异”一句,一个“异”字便涵盖了江南的山水之胜。
从浔阳至曲阿,沿途既有长江大川,亦有清溪小流,既有飞峙江边的匡庐,亦有婉蜒盘曲的钟山,可谓美不胜收。
然而面对如此美景,酷爱大自然的诗人却感到“目倦”,使人奇怪。
对景物之“目倦”,实际正反映了作者对出仕之“心倦”。
“倦”、“异”二字,含义非常丰富。
其他如“宛辔憩通衢”之“憩”字,“暂与园田疏”之“暂”字等,也都是传神阿堵。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3-505
杂诗十二首·其二 文翻注译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沦:落下。
阿:山岭。
西阿:西山。
素月:白月。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广阔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轮。
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房户:房门。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时易:季节变化。
夕永:夜长。
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无予和:没有人和我答话。
和,去声。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掷,抛开。
骋,驰骋。
这里指大展宏图。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终晓:直到天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沦:落下。
阿:山岭。
西阿:西山。
素月:白月。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广阔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轮。
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房户:房门。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时易:季节变化。
夕永:夜长。
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无予和:没有人和我答话。
和,去声。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掷,抛开。
骋,驰骋。
这里指大展宏图。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终晓:直到天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