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子

拼音:qián qī zǐ 首字母大写:QQZ五笔:ue ag bb 前七子的同义词反义词
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的并称。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文学见解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都反对宋以来的诗文,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区别于后起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故称“前七子”。

后七子

拼音:hòu qī zǐ 首字母大写:HQZ五笔:rg ag bb 后七子的同义词反义词
明代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并称。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承前七子复古的文学主张,结社宣传,相互标榜,使拟古的声势更盛。

李梦阳(1473-1530)

拼音:lǐ mènɡ yánɡ (1473-1530)首字母大写:LMY(1473-1530)五笔:sb ssq bj (1473-1530) 李梦阳(1473-1530)的同义词反义词
明代文学家。字天赐、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年间进士。在户部郎中任上,因弹劾宦官刘瑾,下狱免职。刘瑾死后复出,官至江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提倡复古,反对台阁体诗风的空泛无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有《空同集》。

七子

拼音:qī zǐ 首字母大写:QZ五笔:ag bb 七子的同义词反义词
1.指春秋郑国七大夫。 2.指周褒姒的七个亲党。 3.指汉景帝时同时起兵的吴楚等七诸侯国之王。 4.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称建安七子。见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5.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更多

何李

拼音:hé lǐ 首字母大写:HL五笔:wsk sb 何李的同义词反义词
1.明文学家何景明与李梦阳的并称。二人皆生弘治﹑正德间,同倡复古,为"前七子"的首领。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为当时文士所宗。

嘉靖七子

拼音:jiā jìnɡ qī zǐ 首字母大写:JJQZ五笔:fkuk uge ag bb 嘉靖七子的同义词反义词
1.指明嘉靖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棒﹑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位有名的文人。因其前尚有李梦阳等七人称前七子,故亦称后七子。参阅《明史.文苑传三》。

王九思(1468-1551)

拼音:wánɡ jiǔ sī (1468-1551)首字母大写:WJS(1468-1551)五笔:ggg vt ln (1468-1551) 王九思(1468-1551)的同义词反义词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fd7c陂,县(今陕西户县)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因名列宦官刘瑾党人,被勒令去职。“前七子”之一。所作杂剧《杜甫游春》较有名;《中山狼》一般认为是明代第一部单折杂剧。有《fd7c陂集》、《碧山乐府》。

何景明(1483-1521)

拼音:hé jǐnɡ mínɡ (1483-1521)首字母大写:HJM(1483-1521)五笔:wsk jyi je (1483-1521) 何景明(1483-1521)的同义词反义词
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同主张复古,但不尽相同。有《大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