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
赵九章(1907-1968)
拼音:zhào jiǔ zhānɡ (1907-1968)首字母大写:ZJZ(1907-1968)五笔:fhr vt ujj (1907-1968) 赵九章(1907-1968)的同义词反义词
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兼航空研究所高空气象台台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等职。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促进了现代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发展,为创建中国的空间科学及其探测技术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高空大气物理学》等。
黄昆(1919- )
拼音:huánɡ kūn (1919- )首字母大写:HK(1919- )五笔:amw jx (1919- ) 黄昆(1919- )的同义词反义词
物理学家。北京人。燕京大学毕业。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在固体物理学领域进行开拓性工作。首先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射线漫散射理论,并为实验证实。著有《点阵动力学理论》(与玻恩合著)、《半导体物理学》(与谢希德合著)、《固体物理学》。
竺可桢(1890-1974)
拼音:zhú kě zhēn (1890-1974)首字母大写:ZKZ(1890-1974)五笔:tff sk shm (1890-1974) 竺可桢(1890-1974)的同义词反义词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字耦舫,浙江上虞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科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学部委员。对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尤其对中国气候、气候变迁和科学史的研究有突出贡献,提出以物候的历史变化为标尺的气......更多
陈垣(1880-1971)
拼音:chén yuán (1880-1971)首字母大写:CY(1880-1971)五笔:ba fgj (1880-1971) 陈垣(1880-1971)的同义词反义词
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人。自学成家,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和辅仁大学校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目录学方面著述宏富,创见颇多。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全国人大常委。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元典章校补释例》、《中西回史日历》等。
陈景润(1933-1996)
拼音:chén jǐnɡ rùn (1933-1996)首字母大写:CJR(1933-1996)五笔:ba jyi iugg (1933-1996) 陈景润(1933-1996)的同义词反义词
数学家。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毕业。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1966年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另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因子的乘积之和”,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陈省身(1911- )
拼音:chén shěnɡ shēn (1911- )首字母大写:CSS(1911- )五笔:ba ith tm (1911- ) 陈省身(1911- )的同义词反义词
美籍华裔数学家。南开大学毕业,后留学德、法。汉堡大学博士。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南京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代所长,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奠基人之一,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曾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沃尔夫奖等。
丁玲(1904-1986)
拼音:dīnɡ línɡ (1904-1986)首字母大写:DL(1904-1986)五笔:sgh gwy (1904-1986) 丁玲(1904-1986)的同义词反义词
小说家。原名蒋伟,湖南安福(今临澧)人。女。曾就读于上海大学。1930年参加左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到陕北,曾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文艺报》和《人民文学》主编等。50年代受到错误批判,1979年平反,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著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篇小说《母亲》和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等。有《丁玲文集》。
顾颉刚(1893-1980)
拼音:ɡù xié ɡānɡ (1893-1980)首字母大写:GXG(1893-1980)五笔:dbd fkd mrj (1893-1980) 顾颉刚(1893-1980)的同义词反义词
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厦门、中山、北京、中央、复旦等大学教授。继承和发展前人“疑古”思想,成为“古史辨”派创始人。对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史、中外交通史、历史地理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著作编为《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