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缉令
通缉
告密者
拼音:ɡào mì zhě 首字母大写:GMZ五笔:tfkf pnt ftj 告密者的同义词反义词
美国故事片。雷电华影片公司1935年摄制。达·尼柯尔斯编剧,约翰·福特导演,维克多·麦克劳伦、海珊·安琪儿主演。1922年,诺伦因违犯军纪被爱尔兰革命党清除,后为贪图赏金,出卖被通缉的革命党人佛兰杰行踪,反诬陷战友为叛徒。事发后,在革命党追捕中他负伤躲进教堂,在得到作祷告的佛兰杰母亲的宽恕后悄然死去。
广捕
广缉
徐树铮(1880-1925)
拼音:xú shù zhēnɡ (1880-1925)首字母大写:XSZ(1880-1925)五笔:twg scf qqv (1880-1925) 徐树铮(1880-1925)的同义词反义词
皖系军阀。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早年留学日本。民国成立后,历任陆军次长、国务院秘书长,为皖系首领段祺瑞的“智囊”。1919年任西北筹边使,统率西北边防军。皖系战败后,被通缉。1924年江浙战争时,任浙沪联军总司令。后被冯玉祥部逮捕枪杀。
海捕
国际刑警组织
拼音:ɡuó jì xínɡ jǐnɡ zǔ zhī 首字母大写:GJXJZZ五笔:l bf gajh aqk xe xkw 国际刑警组织的同义词反义词
进行跨国度联合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刑事警察国际组织。1923年在维也纳成立国际刑事警察委员会,1977年改现名。宗旨是:在各国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建立各国刑事警察机构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帮助,以打击跨国的犯罪分子。主要方式是,收集和交流罪犯的情况、协助追查国际通缉令追捕的罪犯、帮助引渡罪犯等。总部设在巴黎。中国于1984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名捕
容闳(1828-1912)
拼音:rónɡ hónɡ (1828-1912)首字母大写:RH(1828-1912)五笔:pww udc (1828-1912) 容闳(1828-1912)的同义词反义词
近代改良主义者。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早年留学美国,后在广州、香港等地任职。曾向太平天国提出新政建议。后协助曾国藩筹建江南制造局。1872年起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任留美学生监督、驻美副公使。曾参加维新变法运动,任“中国国会”会长,遭清政府通缉。后在美国病逝。著有《西学东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