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字
七字的同义词反义词
qī zì1.指七言诗。
七字法
七字法的同义词反义词
qī zì fǎ1.汉字书写运笔的七种方法,即擫﹑压﹑钩﹑揭﹑抵﹑导﹑送,亦称拨镫法。南唐李煜《书述》:"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于此日……所谓法者,擫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沈尹默《书法论.余论》:"检阅计有功《唐诗纪事》陆希声条,只言:凡五字,擫﹑押﹑钩﹑格﹑抵,而无'谓之拨镫法'字样。由此可见,李煜的七字法是参加了自己的意思的,是不尽可以为依据的。"
七字谱
七字谱的同义词反义词
qī zì pǔ1.器乐演奏用的一种曲谱,以吴语星﹑汤﹑蒲﹑大﹑各﹑句﹑同七字状乐器之声。
十七字诗
十七字诗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í qī zì shī1.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于宋代山东张山人寿,流行于元佑绍圣间。
忆江南
忆江南的同义词反义词
yì jiāng nán/nā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都押平声韵。
偷声
宝卷
宝卷的同义词反义词
bǎo juàn1.一种讲唱文学形式,由唐代的变文和宋代和尚的说经发展而成。早期作品的题材多为佛教故事,宣扬因果报应,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韵文为主,间以散文。现存《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代普明和尚的作品。明代以后,取材一般民间故事和现实生活的宝卷日益流行,有二百种以上,例如《梁山泊宝卷》﹑《土地宝卷》﹑《药名宝卷》等。佛家宣讲宝卷称"宣卷",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曲艺。
忆王孙
忆王孙的同义词反义词
yì wáng sūn/xùn1.词牌名。唐孙棨《北里志》谓天水光远以诗题杨莱儿室,有"萋萋芳草忆王孙"句。宋秦观《忆王孙》词,全用其句,因以为名。又名《独脚令》﹑《忆君王》﹑《豆叶黄》﹑《画蛾眉》﹑《阑干万里心》﹑《怨王孙》。单调,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韵。亦有双调,五十四字,仄韵,见《复雅歌词》。参阅《词谱》卷二。 2.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字数与词牌前半阕同。北曲仙吕宫又有《一半儿》,与此曲相......更多
摊破
摊破的同义词反义词
tān pò1.唐宋填词用语。指因乐曲节拍的变动引起句法﹑协韵的变化﹐突破原来词调谱式﹐故称摊破。如《浣溪沙》上下阕的末句﹐原为七言一句﹐句末协韵。乐曲摊开后﹐突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改于三言句末协韵﹐别成一体﹐故称《摊破浣溪沙》﹐以示区别。他如《摊破采桑子》﹑《摊破江城子》等﹐均属此类。又称摊声。后来的曲谱中﹐也有"摊破"﹐与词的情况有所不同。 2.划破。
禹碑
禹碑的同义词反义词
yǔ bēi1.即岣嵝碑。凡七十七字,象缪篆,又象符箓。后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昆明﹑成都﹑长沙﹑绍兴﹑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