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刻

摹刻的同义词反义词
mó kè1.摹写﹑刻石。 2.翻刻。

禹碑

禹碑的同义词反义词
yǔ bēi1.即岣嵝碑。凡七十七字,象缪篆,又象符箓。后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昆明﹑成都﹑长沙﹑绍兴﹑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的同义词反义词
sān xī táng fǎ tiè/tiě/tiē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汇刻丛帖。三十二册。1747年,清高宗敕命梁诗正、蒋溥、汪由敦等主持选编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一百三十余家法帖书迹三百四十余件,由宋璋等人摹刻而成,为丛帖中之巨制。三希堂为清高宗室名,以其征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三件稀世东晋墨迹,故名。

利州帖

利州帖的同义词反义词
lì zhōu tiè/tiě/tiē1.法帖名。即《临江帖》。宋元佑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重摹刻于临江戏鱼堂,世称《临江帖》或《戏鱼堂帖》。庆元中,四川总领权安节重勒石于益昌(利州)官舍,故亦称《利州帖》。

坛山刻石

坛山刻石的同义词反义词
tán shān kè shí/dàn1.坛山在河北省赞皇县,山壁刻有"吉日癸巳"四个篆字,相传为周穆王书。原刻石在宋皇佑年间被州将刘庄凿取带走,久佚。宋皇佑五年李中佑摹刻本也已散失,现存有南宋重刻本。参阅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三。

法帖(-tiè)

法帖(-tiè)的同义词反义词
fǎ tiè1.临摹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的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家书法的法书及其拓本或印本。公元992年侍书学士王著等奉敕编次摹刻宫廷秘阁收藏的法书为十卷,称《淳化阁帖》,法帖之名,相传由此而起。

潭帖

潭帖的同义词反义词
tán tiè/tiě/tiē1.亦称"长沙帖"。 2.汇刻丛帖。北宋庆历间刘沆帅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时,命僧希白摹刻。计十卷。以《淳化阁帖》为底本,增入晋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王蒙﹑颜真卿等帖。与《绛帖》齐名。因刻于潭州,故名。原石毁于南宋建炎年间,翻刻本很多。参阅宋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淳化帖》﹑明陶宗仪《辍耕录.淳化阁帖》。

缪篆

缪篆的同义词反义词
móu/miù/miào/mù/liǎo zhuàn1.六体书之一,用以摹刻印章。也称摹印篆。

印谱

印谱的同义词反义词
yìn pǔ编录印章作品的书籍。据传始于宋代,明代以来盛行于世。或直接钤印而成,或摹刻印刷而成。著名的有清汪启淑《飞鸿堂印谱》、陈介祺《十钟山房印谱》等。

寡状

寡状的同义词反义词
guǎ zhuàng1.指文章缺少描摹刻画。
123 共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