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

汉调的同义词反义词
hàn tiáo/diào汉剧的旧称。

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的同义词反义词
hàn tiáo/diào èr huáng1.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秦腔

秦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qín qiāng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一般认为由陕西、甘肃、山西一带的民歌小曲发展而成。明代即已流行,清初至清中叶,流行全国各地,对许多剧种产生影响。在陕西省内,秦腔又发展成东(同州梆子)、西(西府秦腔)、中(西安乱弹)、南(汉调桄桄)四路。音乐以梆子击节,唱腔为板腔体。剧目有《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等二千七百多种。

京剧

京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jīng jù我国全国性的主要剧种之一。清中叶以来,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徽调、汉调相继进入北京,徽汉合流演变为北京皮黄戏,即京剧。也叫京戏。

汉剧

汉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hàn jù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流行于湖北全省和河南、陕西、湖南的部分地区,历史较久,对京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旧称汉调。

程长庚(1811-1880)

程长庚(1811-1880)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éng cháng gēng (1811-1880)京剧演员。名椿,字玉珊(一作玉山),安徽潜山人。演老生。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长期主持北京三庆班,担任主要演员,并任艺人行会组织“精忠庙”会首。他融合徽调、汉调和昆腔于一炉,对京剧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角色。与余三胜、张二奎合称“老生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