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的同义词反义词
dào dé xiū yǎng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中,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途径。
依仁游艺
依仁游艺的同义词反义词
yī rén yóu yì旧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以“仁”为依据,用六艺之教陶冶身心。泛指从事道德修养和技艺的锻炼。
操修
操修的同义词反义词
cāo xiū1.道德修养。
大学
大学的同义词反义词
dà xué①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有的还设有专修科、学院或研究生院(部)。主要培养本科生,有的还培养大专生或研究生。
观身
观身的同义词反义词
guān/guàn shēn1.谓观察自身的道德修养。
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的同义词反义词
dào dé jìng jiè从人们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如“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自私自利”,就是人们对不同道德境界的通俗概括。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
主静
主静的同义词反义词
zhǔ jìng1.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渊源于古代儒家(《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参杂佛﹑道的寂静无为思想。"主静"一语首由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无极"原来是"静"的,来证明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由于后天染上了"欲",故须通过"无欲"工夫,以求达到"静"的境界("无欲故静")。以后它一直是理学的主要思想。
五常
五常的同义词反义词
wǔ cháng①古代五种道德修养。(1)指仁、义、礼、智、信。(2)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②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修士
修士的同义词反义词
xiū shì1.有道德修养的人,操行高洁之人。 2.天主教或东正教中出家修道的男子。
内省(-xǐng)
内省(-xǐng)的同义词反义词
nèi xǐng①反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②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之一。自我内心的省察,即自身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对的地方。但有些儒者认为内省即是把内心存在的善心扩充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