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
青铜器的同义词反义词
qīng tóng qì中国古代用铜和锡的合金制造的器物。是商周奴隶制时代最重要的手工业。当时铸造了大量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流传于后代,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器物上铸刻的文字则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的同义词反义词
sī mǔ wù fāng dǐng1.商代晩期王室的祭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方形,四足,立耳,饰饕餮纹。通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为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古代世界青铜文化中仅见的。方鼎结构复杂,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商晩期青铜器冶铸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鼎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更多
亚形
亚形的同义词反义词
yà xíng1.指古青铜器上的"亚"字形饰纹。
仡佬族
仡佬族的同义词反义词
yì lǎo zú1.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唐宋史书中写作"葛僚"﹑"仡僚"﹑"佶僚"﹑"革老"﹑"仡佬"等,统称为"僚"。散居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约43.8万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用仡佬语,无文字,通用汉语和当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信仰原始宗教。历史上长于铸造青铜器,精于纺织。传统节日有仡佬年、吃新节。主要从事农业。
力能扛鼎
力能扛鼎的同义词反义词
lì néng gāng dǐng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南公鼎
南公鼎的同义词反义词
nán/nā gōng dǐng1.西周初期青铜器。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礼村出土,为南公之孙盂所造,故称。或称"盂鼎"。详"盂鼎"。
卿事寮
卿事寮的同义词反义词
qīng shì liáo1.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吏,见于令尊﹑令彝铭文。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他们经常在王的左右,青铜器铭文中简称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协助周王执掌政务。
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的同义词反义词
hā/hǎ/hà lā/lá pà wén huà/huā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代表遗址有哈拉帕及摩亨约、达罗(均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存在时期约为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到前2000年代中期。属青铜文化。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种植多种作物,最早栽培棉花;城市规模宏大;陶器、青铜器工艺精良;并产生了文字。
商代城墙遗址
商代城墙遗址的同义词反义词
shāng dài chéng qiáng yí/wèi zhǐ1.在河南省郑州市。城垣周长七公里,用土分层夯筑。城墙剖面为梯形,底面一般宽二十米,高约九米,部分城墙被掩埋在现今的地面之下。环城发现十一个缺口,某些缺口可能与城门有关。城墙附近有大量的商代文化遗址。西墙外杜岭出土两件大型铜方鼎,南墙﹑北墙外各发现一处青铜器铸造作坊遗址,郑州市内曾发现商代早期的房基﹑地窖﹑壕沟﹑水井﹑墓葬及雕刻字骨和陶文符号。
夔凤纹
夔凤纹的同义词反义词
kuí fèng wén/wèn1.古代青铜器上的夔凤形纹饰。也称夔凤。参阅《金石索.夔凤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