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

高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gāo qiāng戏曲声腔之一,由弋阳腔与各地民间曲调结合而成,音调高亢,唱法、伴奏乐器和弋阳腔相同,有湘剧高腔、川剧高腔等。

滦州影

滦州影的同义词反义词
luán zhōu yǐng1.皮影戏的一个剧种,因起源于河北省滦县(旧名滦州),故名。影人以驴皮制成,饰以油彩,故又名驴皮影。演时,前置素纸幕,演者立幕后在灯光映照下持影人于纸幕舞动,配以唱词与音乐。剧目丰富,唱腔综合高腔﹑京剧和滦县一带的曲艺而有所变化,对于评剧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影响。

声腔

声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shēng qiāng戏曲名词。戏曲艺术根据演唱的腔调来区别剧种及其音乐的归属。通常把音乐或演唱方式上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腔调归为一个声腔系统。明清以来,影响较大的有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等。

张德成(1888-1967)

张德成(1888-1967)的同义词反义词
zhāng dé chéng (1888-1967)川剧演员。四川自贡人。七岁学艺。演老生。唱腔高亢圆润。擅演《柴市节》、《扬州恨》、《太白醉写》等剧。曾任西南川剧院副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著有《川剧高腔乐府》。

清戏

清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qīng xì/hū1.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黄冈﹑安陆﹑襄阳等地,约有二三百年历史。系青阳腔从安徽传入湖北而形成。一般称为"湖北高腔"。

湘剧

湘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xiāng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中部、东部和江西西部。曾名“长沙湘戏”。是兼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的多声腔剧种。高腔源于弋阳腔,明中叶已在长沙流行;后昆腔、弹腔等传入。剧目有《拜月记》、《追鱼记》、《琵琶上路》等约一千一百种。

调腔

调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diào qiāng1.戏曲剧种。也叫掉腔。现在叫"新昌高腔"。明末清初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新中国成立前绝迹于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新生。传统剧目有《蔡伯喈》﹑《三关斩卞》等。

大弦子戏

大弦子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dà xián zǐ xì1.亦称"大弦戏"。 2.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滑县一带。渊源于元明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部分剧目﹑曲调同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阳﹑罗罗等古老腔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

平调曲

平调曲的同义词反义词
píng tiáo/diào qū/qǔ1.乐府《相和歌》的一部。有《长歌行》《短歌行》《猛虎行》《君子行》《燕歌行》《从军行》等。所用乐器有笙﹑笛﹑筑﹑瑟﹑琴﹑筝﹑琵琶七种。梁启超认为,《平调曲》应属《清商曲》。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平调曲》引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 2.亦作"宁海平调"。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浙江宁海﹑象山﹑三门等地。传自新昌或宁波,尚无定论。演唱形式为高腔。

弋阳腔

弋阳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yì yáng qiāng1.亦称"弋腔"。 2.戏曲声腔﹑剧种。大约元末明初起源于江西弋阳一带。特点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器伴奏。由于传播甚广﹐并同各地语言﹑曲调或剧种结合﹐在它的直接﹑间接影响下﹐产生了青阳腔﹑潮剧等不少新的剧种﹐或成为当地戏曲的组成部分﹐对高腔这一声腔系统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以来﹐独立的弋阳腔剧种已趋衰亡。赣剧中尚保留着一些弋阳腔的腔调和剧目。
12 共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