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襦记
绣襦记的同义词反义词
xiù rú jì传奇剧本。明代徐霖作。一说薛近兖作。取材与唐代白行简传奇小说《李娃传》。与元代石君宝和明代朱有炖的杂剧《曲江池》为同一题材。写妓女李亚仙和郑元和的爱情故事,但与其他剧本不同的是增添李剔目毁容劝郑苦读的情节。近代许多剧种有此剧目。
老腔
老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lǎo qiāng1.流行于陕西潼关、华阴一带的皮影戏剧种。
耍孩儿
耍孩儿的同义词反义词
shuǎ hái ér/er1.民间曲调名。五十四字﹐平仄通协。明人选辑《玉谷调簧》中收二十馀首。 2.地方戏曲剧种名。也叫咳咳腔﹑嗨嗨调。流行于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一带。
能乐
能乐的同义词反义词
néng/nài lè/yuè日本剧种之一。源于日本古代戏剧猿乐。初名“猿乐之能”。后经观阿弥及其子世阿弥等艺人加以改革,发展为歌舞剧,称“能乐”。其脚本称“谣曲”。大多演出武将、美人或佛教故事。角色很少,往往戴面具,有浓厚的宫廷艺术色彩。
芗剧
芗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xiāng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南部和台湾。1928年,台湾歌仔戏开始在闽南盛行,并在唱腔、表演等方面加以改进,称“改良戏”。1954年改今称。唱腔有七字调、杂碎调、哭调、杂念调等。剧目有《三家福》、《碧水赞》等。
花部
花部的同义词反义词
huā bù1.指清乾隆年间流行的除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剧种。
花鼓戏
花鼓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huā gǔ xì/hū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的地方戏曲剧种,由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
苏剧
苏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sū/sù jù1.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苏州一带。由曲艺"苏州滩簧"发展而成,常用曲调有费家调﹑弦索调﹑太平调等,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
莆仙戏
莆仙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pú xiān xì/hū1.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一带。
蒲剧
蒲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pú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曾名“蒲州梆子”、“乱弹”,20世纪50年代改今称。起源一说脱胎于锣鼓杂戏,一说源于“弦索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又曾与同州梆子合称“山陕梆子”。唱腔有慢板、二性等。剧目有《薛刚反朝》、《麟骨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