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其它家庭礼仪习俗(二)

(6)畲族成丁礼 福建部分地区居住的畲族,其成丁礼一般定在16岁举行。

届时,要请巫师祭祖、度身,并取法名,然后将法名与祭祀日期写在一红布条上,扎于祖杖,以示始祖接受,并承认了这位新成年男子。

仪式之后,要设宴款待亲友。

2.各异的女子成年礼 比之男子成年礼,女子成年礼显然简单了许多。

女子成年无须经过难以忍受的考验,或有意识的艰辛折磨去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汉族的女子成年礼只须改变一下发式,将头发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少数民族的女子成年礼虽然较汉族复杂些,但追求表面化的象征体现是共同的特点。

(1)纳西族穿裙礼 云南宁蒗县境内居住的纳西族,女子至13岁便要行成年礼,当地称为 “穿裙子礼”。

传说,古时候天神向所有生物赐寿,人只得了13岁,而狗 却得了60岁。

后来人与狗换寿,13岁便成为人之成年的标志,必须行礼以 示纪念。

每年除夕之夜,凡年满13岁的女孩都要聚集在一起,歌舞、饮酒、 喝茶,相贺成年。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清晨,凡有满13岁女孩的家里 都要为其女举行换裙子礼。

仪式由母亲主持。

女孩立于正房西侧的“女柱” 旁,脚踩一包粮食袋和猪膘,左手拿着麻纱、麻布,右手拿着首饰,以示女 孩成年后勤劳能干,生活富足。

之后,母亲将女孩的长褂脱去,换上短衣和 百褶长裙,束腰饰头,肩披羊皮披肩。

换装后,由达巴(巫师)为其祝祭祖 神和锅庄神,并将一根羊毛绳拴在她的颈部,以祝其长寿。

以后,将狗唤进 室内,受礼者拿一团饭和一块猪膘肉恭敬地喂它、以示谢意。

在仪式过程中, 受礼女子还要和家中长者对唱成年礼歌《玛达达》。

受礼者的歌词主要表达 对童幼生活的怀念和长者养育之情的感恩;

长者的歌词主要是祝愿成年女子 聪明能干,体健貌美。

仪式之后,便可结交阿注。

(2)土族戴天头礼 居住在青海地区的土族的女子成年礼也是以改发式来完成的。

女孩到15 岁左右,其父母便要为她举行成年礼。

仪式在夏历除夕夜举行,由受礼者的 母亲主持。

其母将女孩的少女发型改为成人发型,将少女衣服改为成人衣 服,然后跪拜祷祝,仪式到此结束。

从此,受礼者正式加入成年妇女行列, 与天结为婚姻。

尔后择吉日举行“改发”宴席,款待亲友、四邻,以示得到 社会公认。

成年女子享有自由选择对象的权利,长居母亲家里,生养子女, 过自由的性生活均不受任何限制。

(3)藏族戴巴珠礼 藏族女孩在13岁至14岁时,要择吉日举行成年礼。

届时,将象征成年 女子的头饰“巴珠”戴在女孩的头上,以示女孩进入成年。

“巴珠”呈三角 形框架,系于头顶,发辫系于其上,辫梢系于三角架两端,三角架上部还有 一方形物,与三角架两端相联结,上系类似白哈达的丝织品,架边饰以珍珠、 玛瑙。

受礼者行完成年礼后,亲朋好友竞相送礼致贺。

(4)彝族换裙礼 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女孩到了15岁,其父母便要考虑为她举行成年礼。

仪式只能在15岁、17岁或19岁这三个单岁年举行。

成年标志就是脱去童年 裙,换上成年裙。

换裙仪式之前,父母要为女儿准备好花边、黑色哈帕、新 裙、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

然后择吉日举行换裙礼。

仪式期间, 不许男子在场,只准妇女向换裙者逗笑、祝愿。

受礼者由妇女为其梳成年头 饰、戴哈帕、换百褶裙。

仪式结束后,男子方可入内。

(四)清代宫廷皇帝继位与宗室册封 被立为储君进而登极称帝是每一个皇子皇孙的最大愿望,也是他们成长 的极致。

但是,“国无二主”,称孤道寡的皇帝最终只能有一个。

为与家人 共享富贵,于是对那些没能登极的皇子(女)、皇孙(女)们就有了封爵的 制度。

这是历代王朝的传统。

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处于特定的历史环 境,清代的做法有其独特之处。

1.秘密立储 清初,由于战争频仍,典章未备,没有建立立储制度。

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和皇太极的继承人福临(顺治),都是在前任皇帝死后经过激烈的内部争夺才取得帝位的。

福临的继承人玄烨(康熙)则是在先帝驾崩前才匆匆决定的。

康熙帝鉴于前朝皇帝死后权力争夺的惨痛教训,同时为避免诸皇子对帝位的觊觎和纷争,决定遵循以前历代王朝公开建储方法,预先册立皇太子。

康熙十四年(1675年),根据传统的立嫡立长的原则,皇子允礽被册封为皇太子。

然而这次立储最终遭到了失败。

一方面,允礽被立为太子后便骄纵恣行,结党干政,与康熙帝发生了权力冲突;

另一方面,太子的地位遭到诸皇子的妒恨,他们纷纷进馋陷害太子,也增加了康熙帝对太子的疑忌。

因此太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被废,翌年复位,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被废,并被永远禁锢在咸安宫中。

此后康熙帝再未立储。

直至临终前,他才在病榻上宣布皇四子胤祯作为皇位继承人,终于又走上了其父福临(顺治)的老路。

目睹了康熙立废太子和诸皇子夺储斗争的胤祯,深知建储一事如不妥善解决,清朝政权将永无宁日。

因此,他在登极不久的雍正元年(1723年)便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

其方法是:由皇帝宣布皇太子人选已定,但不公开其名,只将其名写于密诏;

密诏一式两份,一带在身边,一封存在建储匣内,置于乾清宫正间宝座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后;

皇帝死后,顾命大臣会同廷臣核看两份密诏,并拥戴密诏内所写皇子为帝。

这种立储方式,既可避免皇帝生前与太子的权力之争,又可保护太子不被其他皇子所陷害,有利于皇族内部的安定团结,在中国封建帝王继承史上也是一项新的创造,所以,被清宫奉为“建储家法”。

乾隆、嘉庆、道光三帝因循其则,但咸丰帝死时其独子尚幼,故仍采取“临终托孤”的方法;

同治(载淳)、光绪(载湉)二帝均无子嗣,无储可建;

宣统帝(溥仪)未及亲政清朝就覆灭了,因此,自咸丰时起,秘密立储制度就名存实亡了。

2.登极典礼 皇帝登极、君临天下,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是改朝换代、有如天翻地覆的大事。

因此宫中典礼最隆重的莫过于登极典礼。

换句话说,登极典礼也是封建社会中个人所能享受的最高礼仪。

有清一代,皇帝12人,共举行过登极典礼14次。

其中皇太极2次(继努尔哈赤大金国汗(帝)位1次;

改国号大清、称帝1次),福临2次(在盛京继帝位1次;

定鼎北京,改元顺治1次),其他皇帝每人1次。

在这些典礼中,努尔哈赤自立为帝(汗)的“奠基之典”、乾隆帝亲自传位于嘉庆帝的“授受大典”和前述皇太极的“开国大典”、福临的“定鼎之典”比较特殊,纯为欢庆之典;

其余十次则较为普通,均是前代皇帝新死,嗣皇帝在丧期中举行的。

在清代,这种权力接替的仪式与前代皇帝的死亡时间间隔较短。

努尔哈赤死后20天皇太极便继承了汗(帝)位。

后来同样情况的9位嗣皇帝中,除道光帝的登极典礼距嘉庆帝死亡日为32天外,其余8位大抵不超过20天。

如顺治帝15天,康熙帝12天,乾隆帝10天……。

最短的是雍正,仅7天。

这固然可归结为“国不可一日无主”,但也绝不乏既定则安的急切心态和“夜长梦多”的忧虑。

满族入关前的登极典礼仪式比较简单,仅略具规模而已。

其真正完备是 在康熙、雍正时期,尔后各朝沿用其典礼。

仪式大致如下: 典礼当天清晨,禁卫军严守宫城各门。

宫中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及 午门内外处处结彩,装饰一新。

銮仪卫自太和殿前至天安门外御道两旁陈设 皇帝法驾卤簿仪仗:太和殿前陈设有金制提炉、香盒、盥盆、水瓶、唾壶、 包金交椅、拂尘、静鞭等;

殿前广场两侧树立各种旙、麾、旌、旗、繖、扇 及兵器;

太和门、午门至天安门路旁分置玉辇、金辇、礼舆、步舆、金辂、 玉辂、象辂、革辂、木辂、宝象及鼓乐,大小仪仗用具共计560余件。

内阁 会同礼部等官在太和殿宝座正南方设放置宝玺的宝案;

于殿内东间设放置群 臣贺表的表案及放置诏书的诏案;

殿内西间设放置笔砚的笔砚案;

殿外丹陛 正中又设一黄案。

午门外设导迎乐队和抬诏书的龙亭、抬香炉的香亭;

太和 门内东西檐下设丹陛大乐乐队,乐器有大鼓、方响、云锣、杖鼓、拍板、箫、 管、笛、笙等22种,供百官行礼时演奏;

太和殿东西檐下设中和韶乐乐队, 有按古制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制成的编钟、鎛钟、 编磬、特磬、琴、瑟、排箫、箫笛、箎笙、堹、建鼓、搏拊、祝、敔、16种 乐器60余件,及歌生4人,供皇帝升座和降座时演奏。

各执事官及文武百 官在太和殿前及广场上按品级、位次肃立。

一切准备就绪,钦天监官报吉时届,礼部尚书奏请嗣皇帝即位。

嗣皇帝 先至前帝神位前祗告即将受命,行三跪九叩礼。

然后更换皇帝礼服,至太后 宫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在大臣、豹尾班、侍卫等的前引后扈下,乘金舆至 保和殿,降舆后先在中和殿升座,受各级执事官三跪九叩礼。

礼毕,执事官 各就各位。

礼部尚书再奏请皇帝即位,皇帝在侍卫扈从下入太和殿升宝座即 位。

届时,奏中和韶乐(如在丧期则乐设而不奏),午门上鸣钟鼓。

乐罢, 殿前阶下静鞭三鸣,皇帝受百官朝贺礼。

群臣在鸣赞官口令下向皇帝行三跪 九叩礼,其间奏丹陛大乐(丧期设而不奏)。

礼毕,群臣向皇帝进献并宣读 庆贺表文(丧期进而不宣)。

最后行诏告礼。

皇帝诏书由内阁学士用宝(盖 印)后,再由大学士捧出,交礼部尚书捧至阶下,由礼部司官放入云盘,随 擎执黄盖的銮仪卫自中道出太和门。

静鞭再鸣,皇帝还宫。

文武百官分别从 太和门两侧的昭德门、贞度门随诏书出午门。

诏书用龙亭抬至天安门城楼上 颁布,内容多为新皇登极、秉承天地、绍继祖烈、励精图治、人神共仰、山 呼海宴一类的套话。

同时还要宣布改元和大赦。

诏告礼毕,则大宴群臣,举 国同庆(丧期则免)。

如此隆重、庄严的典礼,无非是向世人显示皇帝的至尊无上与赫赫权威 罢了。

3.宗室封爵 与历代王朝一样,清代依与皇族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对宗室子女进行封 爵。

(1)男性爵位 清代男性宗室爵位共有14个等级: 一、和硕亲王。

简称亲王。

为诸爵位中的等级最高者。

册封对象为与皇 帝血缘关系最亲近的皇叔伯、皇昆弟、皇子孙等功勋卓著者。

顺治时,宠妃 董鄂妃曾生一子,三月而亡,因母宠子贵被追封为亲王,属特例。

亲王爵号 前均冠以美称,如庄亲王、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郑亲王等。

上述六亲王为清初因功而封,其嫡长子(即福晋所生之子)可“世袭罔替”, 永不降封,俗称“铁帽子王”。

二、世子。

第二等爵,位在亲王之下,郡王之上。

亲王嫡长子奉特恩封 为世子。

三、多罗郡王。

简称郡王。

第三等爵,册封对象与亲王同。

爵号前亦冠 以美称,如恂勤郡王、庆郡王等。

其中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与前述六亲王同 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四、长子。

第四等爵。

郡王嫡长子奉特恩封长子。

五、多罗贝勒。

简称贝勒。

第五等爵,多用作皇族近支初封爵位。

六、固山贝子。

简称贝子。

第六等爵。

贝勒嫡长子降等封贝子,亦多用 作皇族近支初封爵位。

七、奉恩镇国公。

第七等爵。

贝子嫡长子降等封奉恩镇国公。

八、奉恩辅国公。

第八等爵。

奉恩镇国公嫡长子降等封奉恩辅国公。

奉 恩辅国公嫡长子袭封奉恩辅国公。

九、不入八分镇国公。

第九等爵。

凡宗室特恩封公、亲王庶子封公、世 子嫡子封公及有过降为公的镇国公均为不入八分镇国公。

按:清初设八贝勒 共议国政制度,八贝勒各领一旗,分别设官,赏赐平等,称为“八分”。

后 订宗室爵位14等,自奉恩辅国公以上入八分,其下则不入。

入八分者可随 王、贝勒等入朝列班;

不入者只在各旗内行走。

十、不入八分辅国公。

第十等爵。

封爵情况与不入八分镇国公略同。

又, 不入八公镇国公嫡子降封不入八分辅国公。

十一、镇国将军。

第十一等爵。

又分三等:长子嫡子降封一等镇国将军, 世子、郡王庶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

亲王庶子、长子、贝子庶子考授二等镇 国将军;

世子、郡子、贝子庶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不入八分辅国公嫡子降 封三等镇国将军。

十二、辅国将军。

第十二等爵。

亦分三等:长子、贝子、镇国公庶子考 授一等辅国将军;

贝子、辅国公庶子考授二等辅国将军;

各等镇国将军嫡子 降封三等辅国将军,亲王妾子、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及各等镇国将军庶 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

十三、奉国将军。

第十三等爵。

又分三等:辅国公庶子考授一等奉国将 军;

各等辅国将军嫡子降封二等奉国将军;

世子及各等辅国将军庶子考授三 等奉国将军。

十四、奉恩将军。

第十四等爵。

长子、贝勒、贝子妾子考授奉恩将军;

奉恩将军嫡子一人承袭爵位,其余诸子为无爵位的闲散宗室。

(2)女性爵位 清代女性宗室爵位分七等: 一、固伦公主。

皇帝嫡女(皇后所出)封固伦公主,位同亲王。

二、和硕公主。

皇帝庶女(嫔妃所出)封和硕公主,位同郡王。

三、郡主。

亲王嫡女封郡主,位同郡王福晋。

四、县主。

郡王嫡女封县主,位同贝勒夫人。

五、郡君。

亲王庶女及贝勒嫡女封郡君,位同贝子夫人。

六、县君。

郡王庶女及贝子嫡女封县郡,位同镇国公夫人。

七、乡君。

贝子庶女及奉恩镇国公、辅国公嫡女封乡君,位同镇国将军夫人。

清制,男性宗室爵位一般各由嫡子一人承袭,余子则降一等封爵。

世袭爵位,除“世袭罔替”者外,均限定世数,至期则或降或免。

女性宗室爵位,嫡者降一等封,庶者降二等封,均不得世袭。

所有男女宗室爵位均有与之相应的俸禄和礼遇。

爵高位显者礼隆而禄厚;

级低等下者礼轻而禄薄。

但这仅是相对而言。

作为皇帝一族,即使是没有爵位的闲散宗室,在生活与政治上也享受着他人难以企及的优越条件。

如贝子庶女给五品俸;

奉恩镇国公和辅国公庶女给六品俸。

(五)清代民间做寿风俗 为老人做寿,古已有之。

明清之季,特别是清代,乃是做寿风发展的鼎 盛期。

就做寿的规模,做寿的频繁程度,做寿的普及性,贺礼的档次、价值、 形式的多样化,都已经大大超过了之前的任何朝代。

做寿之风之所以能够愈刮愈烈,愈搞愈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死亡的 本(蟹)能恐惧,和对生活的本(蟹)能追求。

当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 得以进一步改善,生活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的时候,人们对生的恋求和对死 的恐惧都会不同程度的增强。

当然,为了战胜这种恐惧,亦为了在精神上达 到延长寿命的目的,人们在信仰神灵的前提下,采取种种补救措施,以祈寿, 长生不死。

祈寿还有一个目的是“度关”、“禳灾”。

民间相传,50岁、55 岁、66岁、73岁、84岁为关口,是死神引领的岁数。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 语:“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

“六十六,乱刀斩”;

“七十三,八十 四,阎王不叫自来投”,等等。

正因为这些寿数是生死之坎,故民间于此寿 日做寿也异常隆重,有的地方还要大办三天。

1.奢繁的寿礼 清代,做寿已成风气。

普通人家因经济实力较弱,故做寿也较简单。

通 常是在家中设一寿堂;

晚辈向长辈送些寿礼,至于亲友送礼的多少则取决于 该长辈的知名度、威望和家中的经济实力;

送罢礼,晚辈和来客要向寿者拜 寿;

最后,吃一碗寿面了事。

就贺礼而言,一般人家通常送寿桃、寿联、寿幛、寿面,等等;

而豪门 大户的寿诞,所送贺礼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十分贵重。

《红楼梦》描叙贾母 80大寿送礼情景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自七月上旬,送寿礼者便络绎不绝。

礼部奉旨:钦赐金玉如意一柄,彩缎四端,金玉杯四个,帑银五百两。

元春 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沉香拐一只,伽南珠一串,福寿香一盒,金锭一 对,银锭四对,彩缎十二匹,玉杯四只。

余者自亲王驸马以及大小文武官员 之家凡所来往者,莫不有礼,不能胜记。

堂屋内设下大桌案,铺了红毡,将 凡所有精细之物都摆上,请贾母过目。

” 就做寿规模来看,比之明季更胜一筹,特别是做大寿,如60岁和80岁 生日庆贺礼,其规模十分隆重。

豪门大户要设寿堂,燃寿烛,结寿彩;

寿星 要着寿衣,坐于中堂,接受亲友、晚辈的祝贺和叩拜。

《红楼梦》中贾母80 寿辰寿期长达8天之久,8日间宁国、荣国二府一直“悬灯结彩,屏开鸾凤, 褥设芙蓉;

笙箫鼓乐之音,通衢越巷”,足见其规模之大。

《上海研究资料》 一书中记载了同治年间上海知县叶廷青为母亲做寿的情况:寿日前两天,衙 门内便已很热闹,大堂、二堂、花厅、签押、房账等处张挂灯彩,晚上请知 宾;

寿日前一天为预祝;

寿日那一天为正寿;

26日为谢客;

27日结束。

正 寿筵席分上下两等96桌,其客轿随役、厨夫、茶夫等勤杂人员吃面共2050 碗,仅吃一项花费大洋1088块,钱411千815文。

就做寿的内容来看,还增加了创造喜庆氛围的演戏内容。

这一风习在官 宦人家、盈实富户中比较流行。

剧目包括:《瑶池会八仙庆寿》、《祝圣寿 金母献桃》、《众天仙庆寿长生会》、《贺升平群仙庆寿》等等。

冥寿,说白了就是给死人过生日,祝寿。

清翟灏《通俗编•仪节•阴寿》 引姚旅《露书》:“南州宗室谓亲死日为暗忌,生日为明忌,宗中极重明忌。

亲死者遇日生日,如五十、六十之类,犹追寿焉。

族人具礼谒贺,一如存日。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18045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