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兵器篇 矛
第一百二十七章 兵器篇 矛 兵器名。
长柄,有刃,用以刺敌。
为兵刃中最长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称;
惟所谓丈八者,以周尺计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
以此推之,则矛之由来,实在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也。
车战时代,两阵相对极远,非长兵不能及;
故利用枪矛以为进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长丈八者,亦由于是。
至马战时代,矛已觉其太长,不免有周转不灵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枪者之多矣。
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尽,即习武者亦类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枪等法,尚未绝传也。
兹在旧书摊上得抄本一,题曰「长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图绘以示后人者;
考其使用之法,与长枪略同,枪中有八母枪,盖即脱胎于此,枪出于矛,其信然也。
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式等。
矛属于刺兵,是枪的前身。
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刺杀动物,後来加上柄,就成了矛。
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为主要兵器。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
刃之脊隆起,脊之两旁微陷,以通空气,取其刃而易拔也。
」 《周礼?考工记?庐人》:「庐人为庐器,戈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
凡兵无过三其身。
过三其身,弗能用也。
而无已,又以害人。
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
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
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
」 《周礼?考工记?庐人》:「酋矛,常有四尺;
夷矛,三。
」郑玄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
酋、夷,长短名;
酋之言遒也。
酋,近;
夷,长矣。
」 《周礼?考工记?庐人》:「凡为酋矛,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後,而围之;
五分其围,去一以为晋围,参分其晋围,去一以为刺围。
」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
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
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汉代,矛的形制甚多,汉刘熙《释名?释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
下头曰:入地也,松椟长三尺,其矜宜轻,以松作之也。
椟,速椟也,前刺之言也。
」 汉刘熙《释名?释兵》:「矛长丈八尺曰俏,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
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
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
夷矛,夷,常也,其矜长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灭敌,亦车上所持也;
矛,长九尺者者也,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
殳矛,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於车上,使殊离也。
」俏犬+肖 汉刘熙《释名?释用器》:「仇矛,仇,雠也,所伐则平,如讨仇雠也。
」 汉刘熙《释名?释兵》:「(小矛),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
」(《典略》:「周有屈卢之矛。
」) 是一种直而尖形的刺兵,主要功能是刺击,由矛头,柄和柄末端的激组成,它与戈、戟、殳弓矢并列为“五兵”。
春秋时期的矛,按其用途分为酋矛和夷矛两种。
据《考工记》上说,酋矛柄长二丈,是步卒使用的兵器,夷矛柄长二丈四尺(均周尺),是战车上使用的武器。
当时的矛头多为青铜质,但形制开始从凸脊扁体双叶形趋向三叶窄长棱锥形,前锋更加锐利,刺透力增强。
銎部有穿孔,使矛头能更牢固地安装在柄端。
矛杆长度一般为270-290厘米.l971年长沙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的两支带柄之矛,一支柄长297厘米,木质;
另一支柄长280厘米,“积竹”柄。
春秋后期,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齐军侵鲁,鲁季孙氏家臣冉求帅三百徒卒参加战斗,“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
可见矛已是步兵同车兵战斗的有效兵器。
蛇矛通体铁制,由矛头、矛柄、矛?三部分组成。
矛头长二尺余,扁平,弯曲如蛇形,两面有刃,故称蛇矛。
长矛矛头长七八寸,形如枪头,呈棱形。
其下与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制,粗如盈把,长一丈六余有余。
矛?是柄的饰物,也有铜制者,呈锥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
丈八蛇矛矛曲如蛇,长一丈八尺,传为三国时期著名武将张飞所使用的兵器。
西方世界的矛(pike) 直至17世纪中期前,矛在西方世界的战斗中发挥极大的作用,是步兵部队对付骑兵部队最主要的手段。
西方步兵所用矛的长度通常为10~14英尺(约3~4米),最长的矛超过22英尺(约6米)。
长矛的运用 古代长矛战术中最出名的当数由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改良的“马其顿方阵”。
这个几近坚不可摧的方阵使亚历山大指挥下的军队所向披靡,使其从欧洲出发征服了波斯、中亚和印度的部分地区;
直到被罗马帝国军队挫败前该战术一直是古代希腊军队用以对付敌人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传中世纪时期第一个将长矛运用到战斗中的是比利时佛拉芒民兵部队或居住在低地地区的苏格兰人。
13世纪末期至14世纪初,面对英法同盟军的侵略,由苏格兰军队创建的“schiltron”方阵在仅有少量骑兵和弓箭手的苏格兰部队中发挥重大作用。
凭借这种战术,,苏格兰人在1302年“Courtrai战役”及1314年“班诺克本战役”这2场战斗中取得巨大胜利。
后来由于火枪的发明及装备刺刀的步枪在西方军队中的普及,17世纪中期长矛在新生武器的影响下正式退出军事舞台。
矛在我国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期最久。
从原始社会的石矛一直到大革命时期的梭镖、红缨枪,经历了漫长的战争风雨,可谓功勋卓著,历久不衰。
矛是一种直刺、扎挑的长柄武器。
由于矛头锋利,刺杀效果优于戈、戟,所以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之一。
矛是一种纯粹的刺杀兵器。
其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
矛头分为“身”和“骱(jiè)”两部分。
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
有的脊两侧带凹槽,称“饮血”,为矛头刺入人体时出血进气,以减少阻力。
“骸”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
为防止拔矛时矛头脱落,有的矛?两边铸有环状钮,可用绳穿过把矛头牢牢绑缚在柄上。
矛柄有木柄和积竹柄两种。
“积竹柄”是用细竹做柄,打通竹节,竹芯内填充木条,然后用绳裹扎起来涂上漆。
积竹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性能优于木柄。
在原始社会,人们把长木棒的尖端削磨成尖锐的“锋”,用来扎刺鱼、兽,这大概就是矛的前身。
后来,人们开始用石头打制成石矛头,用兽骨磨制成骨矛头,绑缚在长木柄上,这就大大提高了矛的刺杀效果。
早在商代已出现了青铜矛头,并且大量地用于战争。
曾在殷墟侯家庄出土了一层成捆的青铜矛,每捆10支,共700余支,可见那时青铜矛的制造量已经很大了。
殷王的禁卫兵多装备这种铜矛。
商代的青铜矛不仅量多而且制作工艺已有相当水平,形体宽大,双面有刃,且雕镂精致,式样美观,不仅是实战的兵器,也堪称艺术珍品。
周代的矛,刃部加长,锋部更为厚实,銎部减短,两侧的环取消,形式更加简化,实战性增强。
那时兵车上使用的兵器最长的便是长矛,足有两丈四尺(周尺),称为夷矛。
步兵使用的矛长两丈,叫尊矛。
若论长度,矛可列“五兵”(古代“五兵”泛指五种兵器,步卒“五兵”有:戈、殳、戟、酋矛、弓矢)之首。
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矛。
铁矛头比铜矛头体长,而且十分锋利。
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那时南阳一带出产的铁矛,质地优良,刺在人身上,就像黄蜂一样凶,蝎子一般狠。
此后铁矛头竟长达84厘米。
西汉时骑兵是军队的主要兵种之一,专供骑兵使用的长矛,全长一丈八尺,称为“?(Shuò音硕)”。
这种长矛?一直到唐代仍被看作重要兵器,不许民间持有。
长矛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古代冷兵器。
随着古代战争方式由车战到骑战再到步战的演变推进,矛可说是三代元老。
前汉时,秦国大将章邯挺刀拦截楚军,迎面碰上楚将项羽,那项羽威风凛凛,横槊(同“?”)跃马应战。
霎时间,刀槊相交,寒光凛凛,不到数合,杀得章邯浑身是汗,只得抛刀败走。
项羽所持的?就是一种长矛。
三国时张飞用的“丈八蛇矛”,孙权部将程普持的“铁脊蛇矛”正说明在冷兵器时代,矛堪称为武将们得心应手的一种利兵器,自然也是军队长期装备的主要兵器。
但是长矛也有短处,它的刃部较长,刺杀不够灵便,所以唐代以后逐渐被枪所取代。
此后,矛虽然不再是军队的常规兵器,但仍用于作战,后来的历次农民暴动,及大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仍主要以大刀长矛为武器。
-------------------- 制作工具:读书巴士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60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