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西夏、元时期的服装面料和服饰纹样

辽、金、西夏、元时期的服装面料和服饰纹样 (更新时间:2004-1-16 17:38:00 本章字数: 2042)   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由于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促使中华服饰文化胡汉合流,在衣料中最高贵的丝绸,由于蚕桑基地不能迅速转移,故契丹、女真、党项、羌、蒙古等族均仰仗汉族生产供应,契丹族居住处有一些回纥族移民能织缂丝衣袍,西夏王朝也在其领地设有自己的缂丝工场,蒙古族建立元朝之后,曾用武力从西域俘虏一批西域的织金绮工人迁徙宏州进行生产,这些手工技艺都很快为汉人所掌握,加之游牧民族统治者进入中原,很快都被汉族传统的礼仪文化所感染,先后承袭汉族儒学衣冠传统厘定舆服制度,故只能在服装款式方面输入一些符合劳动功能的因素,促使中华传统服式逐渐向结构的简化和功能的合理方面有所改革,而在装饰纹样方面,则因汉族的传统纹样题材内容往往具有政治伦理的内涵,而这些内涵又恰恰能为巩固封建的政治制度服务,因而乐于为入侵的统治者所吸收。

  契丹族的服饰纹样,从赤峰辽驸马墓出土实物来看,有龙、凤、孔雀、宝相花、璎珞等,都与五代时期汉族装饰纹样风格相同。

辽宁法库叶茂台相当于北宋时期的辽墓出土的棉袍,上绣双龙、簪花羽人骑凤、桃花、鸟、蝶,则与北宋汉族装饰纹样风格一致。

山西辽墓出土的丝绸如穿枝花鹦鹉璎珞及小团纹牡丹等,形式更与北宋相同,近年在美国纽约展出由美国大都会美术博物馆和美国克里夫兰美术博物馆收藏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的丝绸,其中有百花撵龙缂丝袍料等珍贵文物,是过去从未见过的,其艺术风格具有中国草原文化和宋代装饰艺术互相融合的特点。

1995年香港东方陶瓷学会和香港市政局联合在香港举办“锦绣罗衣巧夺天工”展览,其中第二号展品《缂丝花鸟纹袍服片幅》,这幅缂丝的花鸟纹饰与北宋缂丝紫汤荷花、紫天鹿等风格相近,而其上部作开光云肩的范围内有一个红色圆形,圆形中饰有一只三足鸟,象征太阳,显然这是承袭了隋唐以来皇帝礼服有“肩挑日月,背负星辰”的纹饰的做法,而这件袍料的纹样布局及整体风格,又与华夏民族的龙袍不同,因此可能为辽国国王早期袍服的面料。

  金代常服春水之服,绣鹘捕鹅、杂以花卉。

秋山之服以熊鹿山林为题材,这与女真族生活习俗有关。

金朝仪仗服饰,以孔雀、对凤、云鹤、对鹅、双鹿、牡丹、莲荷、宝相花为饰,并以大小不同的宝仙花区别官阶高低,题材也与唐宋时期汉族装饰图案相类,而图案形式,则与元代相近。

  西夏的衣服面料实物,1975年银川西郊西夏陵区108号陪葬墓墓室中曾出土一些丝织品残片,其中有正反两面均以经线起花,经密纬疏的闪色织锦,有纬线显花空心工字形几何花纹的工字綾,现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197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黑水城遗址以东20公里的老高苏木遗址出土穿枝牡丹纹和小团花纹丝织品残片,以及牡丹纹刺绣残片,作风写实,具有民间气息,与宋代装饰艺术作风一致。

  内蒙古自治区黑水城老高苏木西夏遗址出土的牡丹纹、小团花纹丝织刺绣纹样及银川西夏陵区出土的工字纹綾纹样,与宋代汉族装饰艺术风格一致。

  元代的服饰纹样,无论是在山西芮城县永乐宫著名的元代壁画人物衣着,或是在《元典章》所载丝织品名目,或南北各地出土实物中所见到的,题材内容和装饰风格,大致都是在承袭两宋装饰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只有少数织金锦纹样糅入一些西域图案的影响。

  元代仪仗仍穿袧服,以各种生色花(写生花)为饰,《元典章》所载丝织品名目,大多用织金,如织金胸背麒麟,织金白泽,织金狮子,织金虎,织金豹,织金海马。

另有青、红、绿诸色织金骨朵云缎、八宝骨朵云、八宝青朵云细花五色缎等花样。

元代的服装曾先后在内蒙古集宁路故城、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山东邹县李裕庵墓等处出土。

内蒙古集宁路元代故城出土的绣花夹半臂,衣长62厘米,两袖通长43厘米,袖宽34厘米,领口深3.5厘米,腰宽53厘米,下摆宽54厘米,用棕色四经绞罗作面料,衣领及前襟下部用挖花纱缝拼,米黄色绢作里,两肩所绣花纹极精细。

有坐于池旁柳下看鸳鸯戏水的女子,坐于枫林中的男子,扬鞭骑驴的女子,以及莲荷、灵芝、菊、芦草、鹤、凤、兔、鹿、鲤、龟、鹭鸶等。

其余衣身绣散点折枝花。

绣法近于苏绣针法。

山东邹县元李裕庵墓出土的有男绸袍、女斜裙等,有一件香黄色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夹半臂,补内织写实的梅树、石榴树、雀鸟、萱草等,雀鸟栖于树枝上对鸣呼应,极为生动。

女裙为驼色荷花鸳鸯暗花綾制作,由莲花、鸳鸯、红蓼、茨菰、双鱼、四瓣花、水藻等排成满地散点,下衬曲水纹。

香黄色如意连云暗花绸女夹袍,为交领、右衽、窄袖、腋下打裥,后中缝及左边开气,图案为穿枝灵芝间以古钱、银锭、珠、金锭、火珠、犀角、珊瑚等杂宝,花纹单位为9厘米×6厘米,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的绸裙和缎裙,图案为团龙戏珠、祥云八宝、双凤牡丹及穿枝宝仙等,基本上都继承了宋代写实的装饰风格和柔丽之风。

但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一号古墓出土的黄色油绢窄袖辫线袄,肩领袖及襟边所镶纳石矢(织金锦),纹样造型粗犷,反映了蒙古游牧民族的审美爱好。

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元代红地龟背团龙凤纹纳石矢佛衣披肩的图案,风格一致。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545060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