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劲

论劲 (更新时间:2004-1-20 14:30:00 本章字数: 6347) 一、劲与力的区别   劲与力,在未学拳术之前,常无法区别其不同,但已学拳术后,就不可不分析清楚了。

曾见学习武术数年之久的人,对于劲与力仍莫明所以,殊属憾事。

  应当知道,力由于骨陷于肩背而不能发,劲由于筋能发,并达于四肢。

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这是力与劲的不同。

  少林拳中的力,有直力、横力、虚力、实力之分。

直力显而横力隐,虚力刚而实力柔。

未学者力直而虚,是真力,已学者力横而实,这是劲。

劲之中,又分创劲、功劲、崩劲、粘劲等。

初学者多创劲、功劲、崩劲。

创劲太直,难以起落;

功劲(艺劲)太死,难以变化;

崩劲太促,难以斩接,都是强劲露形而不灵。

艺高者多为粘巧劲,又灵又捷,不见其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唯中肯之顷,疾如闪电,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

阳劲以刚胜,阴劲以柔胜,如大风过处,百草俱偃,这是少林拳中的上乘功夫。

太极拳亦然,全尚巧劲而不尚拙力。

  一般而言,其人呆力愈大愈厚,则巧劲愈小愈促,所以,劲的门类繁多。

例如,沾粘劲、听劲、懂劲、走劲、化劲、借劲、发劲、引劲、提劲、沉劲、拿劲、闭劲、开劲、合劲、拨劲、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搓劲、撅劲、卷劲、钻劲、截劲、冷劲、断劲、寸劲、分劲、抖跳劲、抖擞劲、折叠劲、擦皮虚临劲等,其中尤以沾粘劲、听劲、懂劲、化劲等数劲为太极拳中所擅长的特点。

如果能将这几种劲了解清楚,用之于身,就可以明了太极拳的奥妙。

  虽然说太极拳至大成时,仅尚意而不尚劲,但初学者升阶由级,入室由门,必须从劲着手。

因为不知用劲,即不明运气之功,也就不知太极拳的真意。

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可见用劲实为学习太极拳的初步纲要。

  二、沾粘劲   沾粘劲即不丢之劲,主前进,是太极拳中最需要的基本内劲,由推手而来。

  初练沾粘劲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一段时间后,才由手到臂、到胸、到背,以至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

有感觉才可沾粘,才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

这种沾粘,须由高明教师引领,就如蓄电池的过电,教师系有电的发电机,学习者为无电的蓄电池,引领犹如过电,功成则如发电机已将电输入蓄电池中,之后蓄电池亦能单独发电。

欲称这一过程为喂劲。

就如慈母喂食小孩,日久以后,小孩亦知自食的方法。

  所以,练习这种劲到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的气,如漆似胶,一遇敌手即不丢离。

非但两手如此,周身亦如此。

其艺愈高者,气愈厚,面积也愈大。

但此气看不见,仅能自我感受,或使具有同样功夫者互相感觉。

因此,艺高者与人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手程度,其道理即在彼此沾粘圆圈面积大小。

此劲是练习太极拳推手中最重要的内容,必须练习。

否则,就不能研究其他诸劲,初学者不可不注意。

  三、听劲   听劲中的"听",是指周身皮肤感觉的听。

所以,在未练习听劲之前,必须练习沾粘劲,如果不明沾粘劲,就不能听。

  有的人认为推手的纲领全在懂劲,而不知道不听就不能懂(懂其劲作变化)。

犹如言语,如不用耳静听,就不会解人意,所以欲懂非听不可。

太极拳的听劲亦然,非先将己身呆力俗气抛弃,放松腰腿,静心思索,而敛气凝神以听不可。

因为不听,就不能懂;

不懂,就不能走;

不走,就不能化;

不化就不能发。

由此可知,太极拳中的听劲,甚为重要,望学习者注意。

  四、懂劲   能听,然后能懂,这虽然是一定之理,但是如果听不准确,也不能全懂。

所以懂劲一门也很困难,非由名师口授与自己切实研究不可,而且经相当时期后,才能全明其理。

  在太极拳推手中,未懂劲之前,虽然易犯顶、偏、丢、抗等病,但是懂劲之后,往往也有断、结、俯、仰各病,这是因为后者正处在似懂非懂之间。

断结无一定的标准,都因视听不能准确,尚未达到真正懂劲的境界。

如能闪、还、撩、了、转、换、进、退行动自然,随心所欲,才可谓真正懂劲。

真正懂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

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然能达到此地步,可入神明之域。

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懂劲后愈练愈精。

"   在未懂劲前,如果先求尺、寸、分、毫,这是小功,不过是末技而已。

所谓能尺寸于人,实非懂劲。

必须懂劲后,神而明之,自能量尺、量寸、量分、量毫,能量,然后能节、拿、抓、闭。

到此境界又分自己懂劲,于人懂劲两种。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能反探战己身中之阴,时时皆然,欲谓阳得其阴。

水火既济,乾坤交汞,性命葆真,这是修道的要诀。

若于人懂劲,视听之际,随遇变化,不着思虑形相而无往不宜,自得太极之妙,此即技击中之要纲。

上述两种是太极拳大成的标致。

所以,习练太极拳者,非懂劲不可,如莫明此道,则难与之论说太极拳。

  五、走劲   走劲即不顶之劲,主后退,由懂劲而来,不懂如何能走?譬如人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原本没有一定标准,如果不懂其势,如何能走?   走者,走避人的重力,而不与之相抵。

因此,推手时,手部一觉人有重意,即变为虚。

如遇偏重则偏松,遇双重则偏沉之,泻去其力,随彼方而去,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

正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然而,初学者不遇大劲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并不是懂劲后真走。

走劲的枢纽全在腰腿,腰腿无功,亦属徒然。

学练者对此不可不知。

  六、化 劲   化劲由粘劲与走劲而成,不丢不顶,随感随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相济不离。

化之要点,全在我顺人背。

若能达此境界,则彼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所用。

所以,化劲在太极拳中极为重要。

  化劲中应略含掤劲,无掤劲则不能化。

化劲并非以手或肩化之,而全用腰腿。

若用手或肩,是谓硬拨,不是太极拳的化劲。

如果能顺人之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快慢相合(化之太快,不能引其入榫,过慢仍未化去),即能沾而化之。

至于直来曲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是顺彼劲路变化方向,随机应用。

但往返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人不知己之劲路,直到对方势背为止,是谓真化。

  化后可拿可发,要点是不化尽。

化尽则己的沾粘劲易断,而去势随之远矣。

也不能化之过后,过后则势背,不能前进。

至于化敌的发劲,要待敌劲将出而未全出,将至而未全至之际,随势而化,不要太早,或过迟。

太早未到,无有所化,过迟已着,化之无益。

至于化圈的大小,艺愈高者圈愈小,反之愈大。

  有人认为太极拳全尚软化,并不正确。

该拳实乃有化有发,化之得势,则发亦自可,化不得势,何能言发,全由习者领悟运用。

艺高者后化即前进,其上身似往后化退,但下步同时已前进。

这是以退作进之法,奥妙无穷。

反之,初学者多以退步为后化,实不知这是逃避,并非真化。

上乘者外操柔软,内含坚刚,此坚刚非有意识的坚刚,实乃练功日久后自然增长的内劲。

所困难的是内含坚刚而不施于外,即迎敌化人时,亦以柔软应付坚刚,使人坚刚尽化无存。

这步功夫非常玄妙,要不是沾、粘、连、随已由懂劲而达神明之域,就不能轻灵玄妙,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七、引 劲   引劲即人不动,而引其动,或人既动,而引其入于己之路线。

人仅知化劲、拿劲、发劲,而不知有此引劲,实际上引劲处于化拿之间,而较化劲更难。

因为对方来势不能随己心欲,所以必须引之。

譬如两物行走,方向不一,则无法相合,必须引之,然后才能相合。

  至于引的方法,须化到对方的劲将尽未尽时,才能引之入彀。

换言之,引劲是欲引出对方背势中的焦点。

如遇对方是艺浅者,固易为之,若是稍有功夫者,还须用假引之法。

如引高打低,引直打横,或故出一虚拳以引之,使彼丹田气上升,重心不稳,在惊惶之际出其不备,即可拿而发之,所以,在发之前,须有拿;

在拿之前,须有引;

在引之前,须有化,这是一定之理。

  上述引劲之法,不专门练习几年难以掌握。

因为引劲不仅手引,同时也须应用身法、步法、腰法等。

引之愈长,发之愈有势,正如太极拳论中所谓:"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但其要点终不离沾、粘二字。

  八、拿劲   拿劲较引化两劲更为难学,并且在太极拳中颇为重要。

因为不能拿,就不能发,能拿才可发,发之不中都因拿之不准,拿是发的先锋。

通常拿至敌发呆顿而己之意到时,即发其焦点,未有不中的。

只是拿时须动作轻灵,重则易为人知觉,而变化脱去。

其难点亦在这将拿未拿到之际。

若拿到后,敌即不能脱去,所以,拿之妙,妙在人不知不觉之间。

  此外,拿人一定要拿其关节,如腕、肘、肩等处,否则易被人化脱。

双手拿人,犹如以秤衡物,重则秤锤移于外,轻则移于内,不要使高低轻重相等,勿失其衡。

拿时除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敛气凝神外,己之重心尤须注意,一定要尾闾中正,顶悬步稳,重心稳定。

所谓"拿人不过膝,过膝即不拿",正是此意。

如果离人远,必须自己进步,调整距离,否则有重心不稳之虞。

拿人非手拿,手拿钝而易化,拿之枢纽全在腰腿。

拿人非力拿,力拿呆而易脱,拿之主使全在意气。

同时拿的步法、身法、方向亦很重要,非口授不可。

  功深者拿人,一搭手无论何处,一索即得,且能使被拿者身不自主,随其所欲,俗曰入榫。

但艺高者往往拿而不发,其理在于拿到后,人既知势败必损,已认屈服,可毋庸再施发劲,令人更觉难堪,这亦是君子之道。

拿又分有形、无形两种:有形拿,拿的圆圈愈小,功夫愈深,圆圈愈大,功夫愈浅;

无形拿,在二人皮肤相粘各施引拿时,艺浅者的圆圈常被艺深者遮蔽。

这种奥妙功夫虽由名师教授,然而非本身持之以恒,不会有成。

九、发劲   欲击人,非发劲不可,不知发劲,焉能击人?更谈不上技击。

对于以太极拳养身者,可不谈发劲,而对于欲防身者,就非知发劲不可。

因为就太极拳而言,如仅知化而不知发,这是只知守而不知攻。

须知化中有时不能手手化净,岂能安然无事?一有失败,即牵连全部。

进而言之,即使不求胜于人,至少也应不败于人,所以必须一化一发(即一守一攻),这样可使敌不能致全力于发,而同时也须顾及于化。

前辈发人有"出手见红"之语,意为一出手就使敌人跌倒,不令人攻而守,或己守而攻,免得多费时间与精神,实为至理名言。

否则既须注意于守,又须注意于攻,反使己之精神分散,为人所乘。

  太极拳中的发劲,分为截劲、长劲、沉劲、钻劲、寸劲、分劲、冷劲、抖跳劲等,其中截劲较长劲为猛,钻劲较沉劲为厉,分劲较寸劲为狠。

其发人能将人双足离地,以一次腾出为佳,如人双足不能离地,仅是带跳带退,这是次等功夫。

后者的原因是气与劲不足,不能摧敌根腾起。

至于冷劲,因引发人于不知不觉中,所以其势甚猛,用起来固然不容易,而且为艺高者所不取,大概是有损于君子之道。

  何谓断劲?断劲是指在引人得势后,中间内劲稍断,随即以全身蓄劲直发于人身,此劲猛烈异常,用于不知太极拳劲,或知而不精者,最为灵验。

此劲练成也不容易,而且也为艺高者所不取。

因为发劲时,全都暗昧不明,殊非大丈夫所为。

相传昔日班侯发人,能使人双足离地,一跃腾出三丈六尺。

在今人看来,杨的功夫可谓高超,但其父杨露禅反不以为是,其理在于他的发劲,实含有断冷性,而非光明磊落,用心意巧发。

  抖跳劲是当己劲与敌劲粘住时,即用腰腿劲抖拍,敌身则双脚腾起,亦应之而拍于地,如拍球一般。

更奇者,先拍若干下,再以长劲发之,敌被发出后亦能腾跳若干下,此劲非常奥妙。

  发劲中除借劲、钻劲外,其它诸劲在未发前,都须有化引拿。

拿之得势,方能言发,不然发也无效。

这一点对于初学者较为困难,但一劲通后,其它劲也可通,没有精一劲而不能使用其它劲的。

  学习者初习发劲时,应当先知劲路:人的全身何处为根,何处为枝,何处为叶;

人的上身何处为根,何处为枝,何处为叶;

人的下身何处为根,何处为枝,何处为叶。

就人的全身而言,足为根,身为枝,头为叶;

人的上身,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

人的下身,腿为根,膝为枝,足为叶。

所以,拿人发人,须先制其根,是谓登堂入室,亦即摧敌摧根。

能明白这一道理,方可发人,否则犹如缘木求鱼,终不可得。

  以劲发人时,必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机势;

二方向;

三时间。

机势即己势顺而敌势背,敌之重心偏于一方,显露其焦点。

换言之,敌的重心已歪,身上有一部份发呆(即拗住其一点),同时其气上升,方向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正或隅,必须随敌之背向而发。

时间须恰当其时,发敌应在其旧劲已完,新劲未生之时(发呆时),或后退时,不可或早或迟,早则敌势未完,易生顶抗之弊,迟则敌已发觉,而生变化。

此三者,不可缺一。

如知机势而不知方向,易犯落空或与敌相顶之弊,但知机势与方向而不知时间,也易犯顶抗或发之不足等弊。

三者俱全,掌握得当,则发人甚易,犹如弹丸脱手,无往不利。

反之,发势虽然猛烈,也不会有太大效力。

  此外,顾及了机势、方向和时间外,还要注意己与敌的距离。

过远则劲不能达,太近则己劲被闷闭,不能发出。

而且发劲的高低上下也有关系,人低我低,人高我高,人过低则发其上部,人过高则发其中部或下部,而敌身躯的高矮、大小轻重,也须留意。

一般对矮者,宜发其上部;

高者宜发其中部、下部之间;

上下轻重相当者,宜发其中部;

上轻下重者,宜发其下部;

上重下轻者,宜发其上部。

这种轻重,可于推手时用沾粘劲和引化劲探知。

发的位置,有时发其虚而不能变化处,有时用手指引出其力,再用掌发之。

总之,虚虚实实,先使敌意气散乱,引出其焦点,然后发之。

并随屈就弯,人屈则随其屈以发之,人弯则就其弯以发之,可随机运用。

一般艺高者,自己的焦点很小,但发现对方的焦点却很大,并且在敌方身上任何地方都能引出焦点而发之,同时自己身上的任何部位都能发人,而且其发人,又可在一刹那之间随引随发,令人惊羡不已。

  发劲时应求周身一致,并且出于不知不觉。

发者本身自觉愈无劲,而受者愈觉沉重。

反之本身自觉出劲很猛,但被击者并未受到如其理想中的重量,其原因在于发者自觉有劲,其劲并未全部透出;

其自觉无劲,他的劲却要象射箭一样,曲中求直,应当完全吐出力量,不要稍停留于手臂中。

就发而不畅者而言,其多有三停,比如在上肢,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

在下肢一停于髋,二停于膝,三停于踝;

在身体中部一停于胸,二停于腹,三停于丹田。

多由姿势和动作不正确引起。

  在发人时,应保持尾闾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伸指,两臂直而不屈(内劲如九曲珠之成一大珠式),同时将背脊骨稍加凸出,并坐腰松胯,如枪弹出堂之状。

但坐腰不能向后,向后则劲缩于后,而不能前发。

  发劲中内部气的运用有二:一由前往后,俗称由先天往后天,是为丹田气沉,再由丹田逼出,贯于四肢;

另由后往前,俗称由后天往先天,是为气贴脊背,再由脊背而出,贯于四肢。

发人之劲,一如抛物,欲抛则抛,切不可稍有要抛不抛的疑虑。

如果有此疑虑,意气易断,意气既断,何能发人?所以发人时须敛气凝神,目视对方。

太极拳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正是此意。

须知神之所在,意气随之,劲虽发出而意气依然不断,正所谓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艺高者能随化随发,其中含有一个小圆圈,功愈深则圈愈小,半圈化而半圈发,因此常不见其形,此即所谓进即是退,退即是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相传昔日杨健侯一日坐在庭中,手持烟筒吸烟,其徒前趋请益,于是命徒用拳尽力击其腹部,在其徒击来的拳即将触到时,杨在一笑一哈之际,将腹一鼓,其徒竟跌出庭外,杨却仍然安坐吸烟,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而杨之徒被发之后,竟不明由何劲而被抛出。

杨之长子少侯在金陵时,曾遇一疯犬,犬扑其腿,在将及未及之际,他用膝一屈,犬即腾出数丈。

这都是上乘发劲的妙用,可谓神乎其技。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576466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