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劲(二)

论劲(二) (更新时间:2004-1-20 14:32:00 本章字数: 6211) 十、借劲   发劲为太极拳中奥妙无穷的上乘劲力,非艺高者不能应用。

而因借劲的发人,更是无引无拿,其间仅含有少许化劲,可以随到随发,不加思虑,其速度犹如风驰电掣。

发人时乘人之势,借人之力,高来高往,低临低去,无须觅其焦点背势,能使敌在不知不觉中被发出。

  更令人称奇的是,敌来亦去,敌不来亦往,来势愈大,则被击之劲愈猛。

打手歌中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正是借劲的妙用。

能借劲则力小可挫力大,弱者可攻强者,如果更能精于此功,则人的任何部位都可借力,而自己的任何部位都可发人。

只是发人时必须腰腿一致,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用意气发出。

  借劲也要顾及时间,不可或早或迟,早则敌劲未出,无法借力,迟则己身已被击中,无能为力。

最恰当的时间,是敌劲将出还未全出,或将到而未全到之际,就在这一刹那间借劲,才能有效。

犹如人之入室,一足正将踏入而室门忽闭,人不仅无从入内,反而被门叩出。

又如人说话,正待开口发音时,将口掩住,口被掩扪,气阻音塞,则话语被阻。

由此可见,借劲的学习并非易事,如果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就可以说进入了太极拳的上乘境界。

杨家父子的功夫就达到了这一境界,他们所发之劲就是这种借劲。

  十一、开劲   "见入则开"意即见人劲来时即化开。

开劲是方劲,有开展之意,用以达人之内门,其势非常勇猛。

用时与身法、步法关系密切,距离也不能太远,太远则不能运用。

开时须用腰腿劲,并配合意气。

发力的部位并非只用于手臂,如果仅用手臂硬开,就会发呆发钝。

  开劲与发劲应配合使用,当开至适当程度,恰到好处时,就应当立即转为发劲。

否则开劲太过则己劲易断,就会失去效用,而开劲不足,反被敌所乘。

总之,开的最佳程度应开至己顺人背时为止。

  应用时,开之得势,即可直迫敌身,任意所为。

但艺高者往往故意自开其门,任敌进入,待敌深入,即乘机反攻。

此种反施之法,合于老子所谓欲取姑先予之的用意。

又与窃贼盗物相同,如果不入室内,何以捕之?待他入室内,将盗财物时再捕他,即容易又合理。

  开劲在十三势拳架子中应用很多,如提手上势、白鹤凉翅、如封似闭等,学习者应加以体悟。

开劲不仅可以化人,也可以发人,其发人含有掤意,所以开后就须发,不发就会失去战机。

  十二、合 劲   开的反面为合,俗谓一阴一阳。

一开为阳,一合为阴,有开必有合,有合必有开,所以开合二字,有连带关系。

顺去则合,即乘敌去合之之谓。

合为圆劲,亦即紧凑之意。

合时用腰腿劲,须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贴脊背。

在十三势拳势中,如提手上势,手挥琵琶、如封似闭、合太极等,都有合劲之意。

  合劲在太极拳中非常重要,发劲时多含此意。

如果能将周身的气合而发敌的焦点,则敌无不受创,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就是指发劲时合众气一鼓而出,如九珠合而为一。

因为发劲没有合气的前提,则气不能凝,不凝则散,发亦无效。

  十三、提劲   提即提上拔高之意,亦即太极拳中沾之一字。

其效用在于拔敌之根,使其重心倾斜,敌重心既歪,其势必败。

只是提时,本身体重大的人提体重轻的人较易,反之较难,不用巧法难以凑效。

  提的巧法即乘人不知不觉时,往前进步,用腰腿劲向上沾提,使人在不知不觉间重心倾斜。

提时要用腰腿,非用手提,手提则重而笨,易被人发觉。

所以提的时候足部当取稳实,丹田气松,虚领顶颈,气贴脊背,尾闾中正,敛气凝神,眼神注视对方,大有拔山提岭之势。

此外对于方向、距离、身法及步法,应该根据对方的情况而变化,得机得势而提之,否则也是无效的。

运用者如能做到随机应变,一旦提之得势,并加以后引,则无论何劲都可发击,敌没有不被发出的,此即打手歌中所谓:"引进时落空合即出。

"   提劲难度较大,非艺高者不要使用,否则反会被人乘虚而入,弄巧成拙,学者不可不注意。

  十四、沉劲   沉与重,人们都以为是同义,实际上并非如此。

重为有形,沉为无形,重为呆而滞,沉劲活而有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之形,与重绝不相同。

人们在学习推手时,对于沉、重、轻、浮大都不能分辨清楚,所以易入歧途。

有鉴于此,特将"沉重轻浮"四字含意详析如下,供学习者参考。

  运用中双重为病,其因在于填实,填实则气闭力呆;

双沉不为病,因为它能活泼变化;

双浮为病,由于飘渺;

双轻不为病,因其自然轻灵,但轻浮则不同,亦为病;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才为病,因半者,半有着落,偏者,偏无着落,偏无着落则失方圆,半有着落不出方圆;

半沉半浮为病,它失于不及;

偏浮偏沉为病,它失于太过;

半重偏重为病,它滞而不进;

半轻偏轻为病,它灵而不圆;

半沉偏沉为病,它虚而不实;

半浮偏浮为病,它芒而不圆。

那么怎样才算适度呢?   双轻不进于浮,是乃轻灵;

双沉不进于重,是乃离虚。

这两者才算最佳境界。

总之,内须轻灵不昧,而外气清明,能留于肢体,才算正法。

发劲能沉,则发人更有威力,发出也更猛,因丹田之气,由背而臂而手,达于敌身,使敌腾空跃出,犹如拍球,拍得愈急,球升得愈高。

此劲颇猛,为发劲中的重要劲力之一。

太极拳论中所云:"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其根自断,乃壤之速而无疑。

"即上述大意,学习者应详加揣磨。

十五、掤劲   掤劲在推手中非常重要。

推手时如果没有掤劲,一搭手后就会被对手压制而无以相抗。

但掤敌不仅用手臂,须用腰腿,再加以意气,使敌不易攻入,此为防守之法。

如果想发敌,则在未掤之先,应往后向下用引劲诱敌,使其劲出而显露焦点,然后再借其劲而掤之,无不获胜。

否则,对方势必空虚,无处借劲,也不能掤劲。

  掤的位置以人的关节或拗处为佳,这些部位一旦掤住,对方不易化脱。

掤上手后,掤至适当时机就须发击,不然难以制住对手,也达不到制敌的目的。

掤发人时要凝气敛神,眼神注视对方,如果掤东视西,则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十六、捋劲   捋即一手(掌缘近腕处)沾人腕部,一手(肱部)粘人臂,将其捋至己身后。

捋劲可以补其它发劲的不足,因为其它发劲,敌多往后跌出,如果对方已注意这一弱点,故意将重心前倾,不使身体后仰,这时就应用捋劲,乘其前倾,即引捋之,使敌前倒而跌至己身后方。

  然而,功夫浅没有沾粘劲者,不宜用此劲,如用易被对方乘隙而直入。

即使有沾粘劲者,如果捋之不得其法,也多不能克敌。

其原因有二:一是不能引敌。

在未捋之前须故意先用掤劲,掤则对方必起抵抗,有此抵抗力,借力引之方可捋;

二是不明捋的方向。

初学者捋的方向多用直线,这对于艺高者,可借助身法、步法而捋之,如果是技艺不精者,不如用30度左右的斜角线,因直线捋的劲易被滑脱,斜线捋可借人之劲。

  捋的关键动力在于腰腿与意气,而非手臂。

在捋之初,己身腰腿应略上升,掤至胸口前,人背己顺时,坐腿松胯,转腰而捋发之。

这里时机很重要,捋得太过不能发,未到亦然。

因为太过则势尽,发亦无能,未到难以得势。

以捋发劲时,须全身精神贯注,眼神更须注视对方,即使对方跌倒,亦须注视不怠,此即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谓:"劲断意不断。

"   捋劲在推手中甚为重要,不能捋就不能使对方前俯,更不能移动其重心,重心不动,取胜难矣。

  十七、挤劲   挤,即用小臂挤击人身,为推手中的主要动作之一。

挤时不可过高或过低。

挤生于敌捋己之后,所以要想挤之势足,先要故意让对方捋足,然后迅速变势挤之。

挤也可用于对方靠之后,但挤不能用手臂之力,而要用腰腿劲,再加以意气。

其姿势应圆满,不要生棱角,顶悬身正,沉肩含胸,尾闾收住。

上体勿向前俯,以免重心倾斜。

如果用力挤,则己臂反易为敌借劲。

所以艺高者能将气贯于对方的足部,使人处于背势,身体不得自由,其发可用长劲、沉劲、截劲等。

  通常初学推手时,在四手中多缺挤一手,使推手盘圈不甚圆满,学练时应加以注意。

  十八、按 劲   按是指用单手或双手按人身体。

按以顺步为得势,否则不易成功。

按中有开合之意,并含有由前往后的纵向圆弧动作。

如果只是直按,既不会有太大的效用,也易为人所制。

  按的开合须手足相应,前进后退有升降之势。

艺高者用按法以起步为虚,落步为实,虚则为引,实则为发。

按需用腰腿劲,并加以意气,眼神注视对方,虚领顶劲。

按时速度要适中,不可太快,太快反易被对方借劲。

如果按时能借腰腿的前伸,手臂蠕蠕按出,人必觉累而受制。

按时需顶悬身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坐腰松胯,收住尾闾。

上身不要前俯,俯则重心向前,易被捋出,所以要谨慎。

艺高者按人,大都在其真劲未发之前,即可让对方势背,自动倾仰跳跌。

按的发劲也有长劲、截劲、沉劲之分,运用者应当随机选择,灵活运用。

  十九、采 劲   采,即以手抓对方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其效用与捋相似,可在敌重心前倾时,乘机施以采劲使其更向前倾。

采时发劲并非在手,如只用手劲采功效小,采时应用腰腿劲,并加以意气。

采的得势,能使对方头昏眼眩,重心上浮,身体抬起。

当对方被采得重心上浮,脚下无根时,即可施以发劲,将其发出。

  应当注意,采人不可采两边,因为只一边,可使对方重心偏于一方,易被采倒。

如采两边,对方重心不偏,可顺势借劲稳定重心,化解采劲。

采时也不能用劲太轻,轻则易被对方借劲,所以不采则已,采则必须采足,令其无法借劲,猝不及防。

  采时自己要保持身体中正,沉腰坐腿,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气沉丹田,眼神下视,太极拳论中所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就是这个意思。

十三势拳架中海底针一势,就是采的运用。

海底针后连以扇通背,是采后随发之意。

二十、挒劲   挒劲在太极拳中运用不多,所以知之者甚少,与掤、捋、挤、按、采、靠等劲相比,更不为人所熟悉。

但此劲很重要,习者不可不知。

比如,自己处在倾仰势背之际,想转顺争取主动,就要运用此劲,其它劲做不到这一步。

  挒劲用在捋或采之后,其方法是一手按住对方的臂,另一手即用手背反挒人之领际,使对方后仰倾跌。

如果自己被对方用野马分鬃制于势背后仰时,就可用挒法转为顺势,并反借其势,使对方后仰。

这正是艺高者所谓:"吃什么样还什么样,彼欲使我仰跌,我即以仰跌还彼也。

"   挒又分横挒、采挒等法,都须用腰腿之劲,而不用手劲。

用时应注意与对方的距离不可过远,远则无效,所以要用步法、身法,以调整距离,才更为有效。

此外用时还要防己内门,否则弄巧成拙,反被人乘隙而入。

  廿一、肘劲   用手击人(包括指掌拳腕)应有相当距离,太远易犯手未到而劲已断之病,过近则势闭而不能发。

所以要弥补此缺点,在距离过近而不得势时,只有用肘劲相助。

  肘为人的二门,较手短,发之得势,也较手猛,可直攻人的心窝,可谓毒手。

发肘劲时,应肘膝相合,用腰腿劲,再加以意气。

身体保持正直,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收住。

眼神注视对方,也是主要条件之一。

  大捋中的肘,含于人捋己时,用肘还击。

推手中的肘,含于分开人手之时,一手抓住对方手,另一手用肘击其胸部。

  应当注意,此劲虽然凶猛,但用不得法,反会被对方借势。

所以用时应多加注意。

  廿二、靠劲靠,指用肩靠对手胸部,其势比肘更为凌厉。

靠劲一般用于己身与敌距离极近,肘被闭而不能发劲时。

靠时自己身法要中正,肩与胯合,不能用肩硬撞敌身,而是在己身与敌皮肤稍有接触之际,用腰腿劲,再加上意气靠之,靠时或上或下,要随机而行。

此外,自己的身法、步法也应注意。

顺步须插入裆内,成丁字形,否则不能得势。

  靠,在大捋中运用得较多,学练者极易明了。

靠时应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眼神注视对方,就是对方已跌倒亦须注视不怠。

同时更要注意防护自己的面部,及所靠的手臂,否则一有疏忽,易被对方击己面部,或被对方抓拿手臂,所以靠时另一手要护于靠敌的手臂肘弯处,以防不测。

能自如地运用靠者,即使身瘦劲小者,也可以攻击力大之人,因为肩比手劲、肘劲更大,所以威力也更大。

  廿三、长劲   长劲即柔慢而伸长之劲,可用于手臂、肘、肩、腰、胯、膝、腿、足,或全身各个部位。

在推手中,在引拿人之后,将己劲渐渐伸长发于敌身焦点之上,如果对方向后化我之劲,当其化至不能再化时,势必腾出。

如果发劲时遇到对方阻挠,则己劲应绕曲线前进,随其势,勿丢勿顶,有隙则进,仿佛一线穿九曲珠,劲大线折不能进,劲小遇阻也不能进,非随其曲弯之势,以巧劲穿之不可。

十三势行功心解内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正是此意。

  发劲时应沉肩垂肘,尾闾中正,用腰腿劲,并配合意气而发。

艺高者用长劲,通常先用截劲再参以长劲,或先用长劲,至敌将出未出时补以截劲。

先截后长则对方先倒退,退至长劲完时即腾出;

先长后截则对方先腾出,后倒退。

因为先后所发之劲都蓄于敌身,先入后出,后入先出,譬如弹簧,施加的劲越大,反弹的劲也越大,施加的劲越小,反弹的劲也越小,非反弹至尽处不止。

太极拳的奥妙也在于此。

所以,练习太极拳者,对于长劲不可不知。

  廿四、截劲   截劲又名刚劲,可用于手、臂、肘、肩、腰、胯、膝、腿、足或全身各处,其作用全在引人落空,在对方已知受力,但不能变化之际,随即对其中心发劲,所以其势快而短促,被击之人跌势甚猛。

  发劲之时应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敛气凝神,用腰腿劲,并加以意气,眼神注视对方,就是对方被击倒仍要注视。

  此劲发出有弧线及直线两种形式,要随势应用。

初学者要运用自如实不容易,应多加揣磨、研练。

  廿五、钻劲   钻劲即入劲,在与敌皮肤相触时,以指或拳出击,如钻之入木,旋转而入。

此劲非常勇猛,可以击伤人的内部。

  发钻劲时应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全以意气发出。

此劲还可以破人内功,如气功闭口功之类,确系太极拳中的专长劲。

钻劲运用的位置极易伤人,所以初练者可不必探究,以免伤人。

这里也从简叙述。

  钻劲的练法及发人的位置和穴道,要经名师口授心传,否则难以掌握。

(注:关于此劲的用法,由于年代久远,现无从细究,故不能详述。

整理者。

) 廿六、凌空劲   凌空劲奥妙无穷,近于神秘,非亲眼目睹难以置信,实乃一种精神上的作用。

艺高者发此劲时,仅须口中一哈,对方即双足离地而后退,大概是因为被发者精神已被发者所吸引,无法抵抗。

对此被发者如果已先知沾、粘等劲,在对方一哈之后,即由感觉而后退,发者也不会产生效果。

对于此劲,学习者可不必深求,仅做游戏看待即可。

  相传建侯、少侯父子,能吸引烛火近尺,一手隔之,火光遂熄,这是凌空劲中的一种。

据悉此种功夫今天已经失传。

  以上为太极拳中的主要劲力,或粘或走或引或化或拿或发,均为常用的劲力。

此外还有拨劲、搓劲、撅劲、卷劲、寸劲、分劲、抖擞劲、折叠劲及擦皮虚临劲等,种类甚多,因非必需,故从略。

  总之,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紧凑得法,再研究尺寸分毫,由尺而寸、而毫,达乎缜密,才能不动而变。

至于用法,能懂、能化、能拿、能发后,则太极拳中任何一势一式,或另一种散手法,以至少林拳中的一着,均可参入应用。

只须分清外门、内门,上中下三部,得机得势,随机运用,不必拘于一式或一法中。

学习者如欲彻底了解各种劲,非由艺高名师口授心传不可,本章所述仅是概要。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576565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