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老子
第五十八章 仙侠修真十三 三、小说中的老子 小说中牵扯描写老子的书,影响最大的就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和许仲琳的《封神演义》。
先说《西游记》的太上老君,《西游记》也说到了三清,说到了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的地位并不高。
只是一般的炼丹神仙。
为什么《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不是备受尊崇的呢?
因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就是“敬佛谤道”,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文章,研究者们都认为与吴承恩的身世有关,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但乡试不第,父亲竟怀着遗憾去世,让他备受打击。
后三年内,他专心致志地下了一番苦功,但仍然没有考中。
吴承恩羞恨交加,竟为此病倒了。
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
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的遗产。
科考的失利,生活的贫困,使他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对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而当时的明朝皇帝信奉道教的“长命百岁,白日飞升”之术,沉迷于丹鼎之术,不理朝政。
常招道士入宫。
炼制所谓的仙丹,干预朝政。
所以道士就成了吴承恩在书中的抨击对像,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现。
当然,他不能直接抨击朝政,只能用借古讽今的做法。
尽管这样,吴承恩并没有对道教来个全盘否定。
在对老子的描写中,虽然没让老子备受尊崇,但是他还是承认了一些通行的说法。
他是认同“老子过函谷关化胡”之说的,在《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里,有这样一段话: 话表大力鬼王既调了真君与六兄弟提兵擒魔去后,却上界回奏。
玉帝与观音菩萨、王母并众仙卿,正在灵霄殿讲话,道:“既是二郎已去赴战,这一日还不见回报。
”观音合掌道:“贫僧请陛下同道祖出南天门外,亲去看看虚实如何?
”玉帝道:“言之有理。
”即摆驾,同道祖、观音、王母与众仙卿至南天门。
,早有些天丁、力士接着。
开门遥观,只见众天丁布罗网,围住四面;
李天王与哪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
真君把大圣围绕中间,纷纷赌斗哩。
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
果有神通,已把那大圣围困,只是未得擒拿。
我如今助他一功,决拿住他也。
”老君道:“菩萨将甚兵器?
怎么助他?
”菩萨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
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
”老君道:“你这瓶是个磁器,准打着他便好,如打不着他的头,或撞着他的铁棒,却不打碎了?
你且莫动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
”菩萨道:“你有什么兵器?
”老君道:“有,有,有。
”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
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
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
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
”话毕,自天门上往下一掼,滴流流,径落花果山营盘里,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
在这一段话里,他称老君为道祖,并且对佛门的观音菩萨点明了他“过函谷关化胡为佛”的说法,而且观音菩萨听了也是认可的。
不仅如此,还有个化胡为佛的法器金钢琢,而且这个金钢琢佛祖如来看到也是非常害怕的。
在《西游记》第五十回―第五十二回里,写到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偷了金钢琢下界为妖,擒了唐僧师徒三人,孙悟空百般施救未见功果,只好上西天找如来求救。
在第五十二回里,这样写道: 如来问道:“悟空,前闻得观音尊者解脱汝身,皈依释教,保唐僧来此求经,你怎么独自到此?
有何事故?
”行者顿首道:“上告我佛,弟子自秉迦持,与唐朝师父西来,行至金兜山金兜洞,遇着一个恶魔头,名唤兕大王,神通广大,把师父与师弟等摄入洞中。
弟子向伊求取,没好意,两家比迸,被他将一个白森森的一个圈子,抢了我的铁棒。
我恐他是天将思凡,急上界查勘不出。
蒙玉帝差遣李天王父子助援,又被他抢了太子的六般兵器。
及请火德星君放火烧他,又被他将火具抢去。
又请水德星君放水淹他,一毫又淹他不着,弟子费若干精神气力,将那铁棒等物偷出,复去索战,又被他将前物依然套去,无法收降,因此特告我佛,望垂慈与弟子看看,果然是何物出身,我好去拿他家属四邻,擒此魔头,救我师父,合拱虔诚,拜求正果。
”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
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
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
”行者再拜称谢道:“如来助我什么法力?
”如来即令十八尊罗汉开宝库取十八粒“金丹砂”与悟空助力。
行者道:“金丹砂却如何?
”如来道:“你去洞外,叫那妖魔比试。
演他出来,却教罗汉放砂,陷住他,使他动不得身,拔不得脚,凭你揪打便了。
”行者笑道:“妙,妙,妙!
趁早去来!
”那罗汉不敢迟延,即取金丹砂出门,行者又谢了如来。
一路查看,止有十六尊罗汉。
行者嚷道:“这是那个去处,却卖放人!
”众罗汉道:“那个卖放?
”行者道:“原差十八尊,今怎么只得十六尊?
”说不了,里边走出降龙、伏虎二尊,上前道:“悟空,怎么就这等放刁?
我两个在后听如来吩咐话的。
”行者道:“忒卖法,忒卖法!
才自若嚷迟了些儿,你敢就不出来了。
”众罗汉笑呵呵驾起祥云。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西游记》中能普阅周天之事,遍识周天之物,广会周天之种类的佛祖如来,也惧怕手执金钢琢的青牛嚷上灵山,遗祸于他。
以致孙悟空也不平地说:“可恨,可恨!
如来却也闪赚老孙!
” 所以,《西游记》虽然“敬佛谤道”,也没把太上老君的地位尊崇得很高,但是也在不经意间。
流露出千百年来对老子的尊崇地位。
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中出场的老子,对老子可以说是敬重有加,尽管从晋朝后期,老子的神位在道教中已降至第三,但在《封神演义》中,老子仍是鸿钧道人以外的第一大神明。
八景大老爷,玄都大法师等等,尊崇有加。
但《封神演义》中对老子的来历没有多做介绍,但是却用几首充满溢美之词的对联和诗详细地概括了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和事迹。
《第四十四回子牙魂游昆仑山》的对联: 道判混元,曾见太极两仪生四象。
鸿蒙传法,又将胡人西渡出函关。
对联里说,他生于混元起始,目睹了太极两仪生四象。
鸿蒙初沌的时候就得道了,并且西出函关点化胡人(指释迦牟尼)成佛。
《第五十回叁姑计摆天河阵》的诗: 鸿蒙剖破玄黄景, 又在人间治五行;
度得轩辕升白画, 函关施法道常明。
这里是说他曾变成五色玄黄,入玄妙圣女口中,蝉蜕度世,传经送典。
在人间让人们识得五行之奥妙,因为轩辕黄帝杀伐太重,他也曾度轩辕黄帝清心悟道。
过函谷关的时侯,留下了《道德经》 《第十回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诗: 第一首 不二门中法更玄,汞铅相见结胎仙;
未离母腹头先白,才到神霄气已全。
室内炼丹搀戊己,炉中有药夺先天;
生成八景宫中客,不记人间几万年。
第二首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仙音隔陇闻;
辟地开天为教主, 炉中炼出锦乾坤。
这里是说他法力无边,还精通丹鼎之术,天生的大仙,年龄大的无法估算。
只要度世,就有很多神奇。
骑的是青牛,“未离母腹头先白”,等等仙迹。
顺便简要解释一下太极、两仪、四象。
太极图像形式就是阴阳图。
涵指天地运行的规律。
就是“道”。
无上。
宇宙。
两仪: 一、阴阳;
二、天地;
三、奇偶;
四、刚柔;
五、玄黄;
六、乾坤;
、春秋。
四象: 一、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二、、九、六、八。
三、春、夏、秋、冬。
四、金、木、水、火。
五、东、西、南、北。
总之,老子无论是人、是神,都是令世人尊崇的先辈大贤。
是中华民族值得为之骄傲的大师级哲人 道教的初创、发展、正一道教 一、张道陵初创道教 东汉汉明帝年间,张道陵初创道教,从此,中华大地上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就诞生了。
张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有传说他还精通医道),汉明帝时,当过巴郡江州(今重庆)令。
后来听说蜀地人易教化,便入鹤鸣山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早期道教。
凡入道者要交米五斗,故又称“五斗米道” 张道陵创立道教之时,因为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比道教的创立早了十多年(有一说是早了一百多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张道陵就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并尊之为太上老君。
《道德经》从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经典。
张道陵抬出老子做为教祖,是有所考虑的,如果张道陵自命为祖师的话,在与佛教的抗衡之中,则会处于劣势,名气不够大,辈份也会比释迦牟尼低很多,为了抬高道教的身价,张道陵用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圣贤做为教门祖师。
就选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气非常大,是道家创始人,修养高,儒家的创始人孔圣人也曾向老子请教礼法。
并且事后还极端佩服。
第二、老子的辈份也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
在论资排辈上,决不会输与佛祖如来。
第三、老子传记中的含糊说法,他的高寿,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终。
都是穿凿附会,发挥想像力的极好材料。
第四、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和养生之道,这种道家理论和宗旨,会成为道教信徒们极好的精神装饰。
第五、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观念,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
道教徒们利用和解释起来,也十分得心应手。
而且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他的一书《庄子》里则进一步发挥了道,他在书里大谈一些传说人物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位列星宿。
这些都给张道陵创立道教带来现成的理论基础。
张道陵选中老子做为教庭宗师,是有其客观和内在原因的。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
太上老君以外,还有两个弟子,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另一位则是请老子著书的函谷关关令尹喜,被奉为无上真人。
除此之外,还尊崇三官,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
太上老君是至尊无上、的最高神明。
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阶段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这三官的功能是为人赐福、赦罪、解厄。
也称三元大帝。
早期的道教教人悔过奉道,以用符水咒法治病为传道手段,《三国志?张鲁传》记载了道教为病人的请祷之法: 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
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
其一埋之地;
其一沉于水。
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百姓对张道陵敬若神明,争相事之,拜他为师的人成千上万,张道陵遂建二十四治(道教组织),立祭酒(道教教职)以领道民。
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详细地述说了关于张道陵的传说: 话说张天师的始祖,讳道陵,字辅汉,沛国人氏,乃是张子房第八世孙。
汉光武皇帝建武十年降生。
其母梦见北斗第星从天坠下,化为一人,身长丈余,手中托一九仙药,如鸡卵大,香气袭人。
其母取而吞之,醒来便觉满腹火热,异香满室,经月不散,从此怀孕。
到十月满足,忽然夜半屋中光明如昼,遂生道陵。
岁时,便能解说《道德经》,及河图谶纬之书,无不通晓。
年十六,博通五经。
身长九尺二寸;
庞眉广颡,朱项绿睛,隆准方颐,伏犀赁顶;
垂手过膝,龙蹲虎步,望之使人可畏。
举贤良方正,入太学。
一旦,喟然叹曰:“流光如电,百年瞬息耳;
纵位极人臣,何益于年命之数乎?
”遂专心修炼,欲求长生不死之术。
同学有一人,姓王,名长,闻道陵之言,深以为然,即拜道陵为师。
愿相随名山访道。
行至豫章郡,遇一绣衣童子。
问曰:“日暮道远,二公将何之?
”道陵大惊,知其非常人,乃自述访道之急。
童子曰:“世人论道,皆如捕风捉影,必得‘黄帝九鼎丹法’,修炼成就,方可升天。
”于是师徒二人,拜求指示。
童子口授二语,道是:左龙并右虎,其中有天府。
说罢,忽然不见。
道陵记此二语,但未解其意。
一日,行至龙虎山中,不觉心动,谓王长曰:“左龙右虎,莫非此地乎?
‘府’者,藏也,或有秘书藏于此地。
”乃登其绝顶,见一石洞,名曰壁鲁洞。
洞中或明或暗,委曲异常。
走到尽处,有生成石门两扇。
道陵想道:“此必神仙之府。
”乃与弟子王长端坐石门之外。
凡日,忽然石门洞开,其中石桌、石凳惧备;
桌上无物,只有文书一卷。
取而观之,题曰《黄帝九鼎太清丹经》。
道陵举手加额,叫声:“惭愧”。
师徒二人,欢喜无限!
取出丹经,昼夜观览,具知其法。
但修炼合用药物、炉火之费甚广,无从措办。
道陵先年曾学得有治病符水,闻得蜀中风俗醇厚,乃同王长入蜀,结庐于鹤鸣山中;
自称真人,专用符水救人疾病。
投之辄验,来者渐广,又多有人拜于门下,求为弟子,学他符水之法。
真人见人心信服,乃立为条例:所居门前有水池,凡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为不善之事,不许隐瞒;
真人自书忏文,投池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再犯,若复犯,身当即死。
设誓毕,方以符水饮之。
病愈后,出米五斗为谢。
弟子辈分路行法,所得米绢数目,悉开报于神明,一毫不敢私用。
由是百姓有小疾病,便以为神明谴责,自来首过。
病愈后,皆羞惭改行,不敢为非。
张道陵初创的道教就是以劝人行善,为人治病,降妖除魔的形式来招揽信徒的。
但是由于道教初创时期,就面临着先期传入中土的佛教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佛教争夺信徒斗争,道教的神?系统也逐渐庞大,从最初的几个神仙发展到后来的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经典也从过去的几本小册子,发展到案牍如山,汗牛充栋的地步。
张道陵也被信徒们拥戴为“天师”,并且其后人世代承袭“天师”称号,历代嗣位的天师也就理所当然的道教领袖。
晋朝初年,张道陵的第四代孙张盛天师将传道中心由蜀中鹤鸣山,迁还至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上清宫。
如今,道教的天师已传到六十四代。
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于1949年建国前夕,随着国民党的溃退,碾转去了台湾,于1969年12月在台北羽化。
其堂侄张源先接任为第六十四代天师。
二、道教和佛教的斗争 道教创立时,就面临着一个对手,佛教。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比道教的创立早了十多年(有一说是早了一百多年),为了争夺信徒,两教各吹嘘其教神通无比,相互斗争。
佛道两教的斗争,颇具中国特色。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着同一本宗教圣典,但因为地域、人文环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歧义,从而形成了很多教派,这些教派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打打杀杀,残酷的流血冲突。
但是,佛道两教,尽管抱着的不是同一本宗教圣典,其争夺信徒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以和平方式来进行的。
他们争夺信徒的斗争的方式一般有这几种形式: 第一、树立崇拜偶像。
初期的道教和佛教供奉的神明并不是很多,但在佛道两教争夺信徒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完善,所以,佛道两教的神仙是越来越多,可以说多得是不可胜数。
本人会在以后写出《神、仙、神仙、造神运动》专文来论述,这里就不多说。
第二、建寺盖庙行动。
建国前,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寺、庵、庙、观无数,而且还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体上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在数量上是不相上下的,这也说明,佛道两教千百年来,争夺信徒的斗争,都是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
第三、阐明教义,编写经书。
由于这项活动的开展,使佛道两教在历史沿革的过程中,聚集起了大量的宗教理论家,就是所为的高僧、高道,而这些高僧、高道后来大都成了两教的神?。
而且佛道两教的宗教理论家们,在阐明教义,编写经书的活动中大量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互相借鉴或模仿。
不仅如此,连神仙也拉来互为通用。
所以,佛道两教的经典当中,经常有似曾相识的地方。
而且佛道两教的经典也都从过去的几本小册子,发展到案牍如山,汗牛充栋的地步。
道教的宗教理论家编出的影响比较大的经书,就是《老子化胡经》,这本《老子化胡经》,把佛祖如来硬说成是老子的弟子,因而在中国古代的宗教界、文化界、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从此也就有了天下“三教出一门”理论。
并行成了共识。
本人会在以后写出专文《天下“三教出一门”之说》,将详说“三教出一门”。
当然,也有一些经典编得也是漏洞百出,矛盾重重。
不能服众,所以也得不到大众的认可。
有些经典甚至于仅限于某些门派,影响力极小,有的影响力甚至为零。
所以,若有兴趣喜欢阅读宗教典籍的朋友,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才不会产生谬误。
切不可看到某一本典籍或书里说什么,就认为是什么,这种主观的认知方式是不可取的。
第四、斗法。
大家都不会陌生,就跟现在的大学生辩论会的形式相似。
但内容不同。
这种斗法会,常常有官府或士绅组织主办,也有佛道两家自行协商主办,在民间影响很大。
明清小说多有描述,《西游记》第四十五回至第四十回里,就是活脱脱的僧、道斗法的写照,只是这里的道士是妖怪。
虽然对道教多有贬谤,但描写得很精彩。
三、道教的修行方式 道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其修行方式,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符?。
主要是用来镇宅避邪,驱魔降妖,呼风唤雨(至于能不能呼来风,唤来雨,天知道)。
第二、内丹术。
也称“调息法”,现在也称道教气功,在《庄子》一书里,已经有不少气功、静功的记载。
从现在医学观点来看,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健身方法。
第三、丹鼎术。
张道陵初创道教时,炼制大量草药,制成丸剂,主要是以为人祛病健身的一个手段。
后来道教门徒发展成为“丹鼎术”,古人叫“抟汞炼铅”。
用这些东西,当然还用其他一些“仙药”做配料,制成“仙丹”,而且功效也不仅限于“祛病健身”,而是宣扬人吃了能“白日飞升,成仙得道”。
现代医学证明,食物中若含有少量汞铅这些东西,人吃了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用这些东西炼成的“仙丹”,人吃了了后果可想而知。
可以说吃了“仙丹”,白日飞升的人没有,死于非命的却不少。
历史上屡有记载。
第四、玉房术。
也被称做做“阴阳双修”、“捉坎填离”、“纳阳采阴”等等。
有的教派也把“玉房术”纳入“丹鼎术”系列中。
就是通过男女性交做为修行手段。
研究一些诸如“九浅一深”、“三浅一深”、“含精不吐”等性交技巧,这里就不详述。
这种修行之术限于一些没有“色戒”的道教教派。
其知名度很高。
但是,因为有悖与我国的民俗传统,争议也是不少的。
明朝作家凌?初的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甄监生浪吞秘药春花婢误泄风情》就讽刺了山东曹州的一个甄监生信奉神仙之术,服食春药后和一个新买的丫头春花,深夜坐在禅椅上性交。
最后,没有解药,脱阳而死的故事。
四、正一教 道教在历史沿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宗教理论家,并产生了许多门派,但这些门派实际上都脱不出原始道教的窠臼,所以,不能自成体系。
也威胁不到世代沿袭“天师”之职的张氏道教在全国的领袖地位,但是,道教在基本教义上的缺陷,也成了道教兴盛的瓶颈。
和佛教相比,道教在基本教义上的缺陷就更为明显。
因为佛教宣称的是精神不死,因果轮回。
所以劝人多做善事,修桥补路。
与人方便。
苦修今生,普渡来世。
劝人今生忍受苦难,来世成人成佛。
让人容易得到心灵的慰籍,修行方式也简单易懂。
所以在民众中能引起很大的回应。
而道教宣传的是白日飞升,成仙得道。
其实上是种追求,而这种追求就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十分奢侈的。
其修行方式“符?”(做“符?”是要摆供桌的)、丹鼎术、玉房术,都是一些很昂贵的消费。
所以,道教长期以来,只在统治阶层,富商绅士阶层,受到追捧。
一直是贵族宗教。
民众基础一直很差。
金元时期,“全真道教”做为一个后起之秀,彻底打破了这种发展的瓶颈。
在信徒、声势上已势如破竹,如日中天。
远远超过了张氏道教,张氏道教的影响空间被挤压并萎缩。
有道教开山之称的张氏道教从此就沦为道教的一个流派“正一教”。
当然,张道陵创立的道教毕竟年代久远,历史悠长,有固定的受众和信徒。
张氏后人还世袭“天师”之职。
所以,为了和全真教有所区别,张氏道教就称为“正一教”,张氏道教称为“正一教”,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张氏道教典籍里有个《正一经》;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以示和“全真教”的区别,取名“正一教”是表示该教是正宗、一脉单传的宗教。
也有将两种说法合用的。
关于“全真教”,本人将会在以后写出专文《全真道教的兴起》来论述。
道教做为一个宗教,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荒诞、怪异之处。
但是道教是主生的。
它的主旨就是希望人人活得轻松自在,健康长寿。
是以人为本的。
所以,道教的一些理念,也有很多的积极意义。
道教尊奉的人物,如老子、张道陵、丘处机等等,都是一些伟大的人物,他们或有睿智的思想;
或有聪慧的哲理;
或有济世救民的良苦用心。
在性格上,他们更是有博大的胸怀,超然物外的情愫,篾视权贵金钱的洒脱,追求淡泊的清雅,心灵宁静的飘逸。
在处世上,他们的一生都是一贫如洗,漂泊四方,无私无畏。
乐善好施。
扶弱济贫,救苦救难。
他们受到后人的敬仰,不仅是宗教的力量,更是他们人格魅力的体现。
道教中的各种气功功法 道教继承传统诸家气功功法,予以发展丰富,开辟了多种多样的气功入静法门。
道教文献中所见的气功方法,多达百数十种,既有静功,又有动功、动静功,而以静功为主。
道教气功静功入静法,大略可分为炼神、炼气、存思、守窍、内丹五大类。
??一、炼神类。
??此类方法源出老庄,从调心入手,以空虚心念、令契合于虚无之道为修习之要,有守道、守神、守一、心斋、定观、澄心、观心、坐忘、炼神还虚、炼神合道等名目。
??大概出于魏晋意的《西升经》,承老庄之说,贵养神而赋养形,阐述了以清静自心、收心离境、冥思绝虚为要的“养神”、“守一”、“思道”、“守神”之道。
该经《身心章》云:“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者同谓之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
“守神”原出《庄子?刻意》、《斋戒?》等道书中还以《庄子》中的“心斋”为道教徒所修的斋法之一。
“心斋”以除嗜欲、绝思虑为要,符?道派把这种功夫作为祈神、斋醮之前的必要准备工作。
??炼神一类功夫,本与佛教止观多所相通。
南北朝以来,道教在源于老庄的守道、守神说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天台止观及禅宗禅法,形成一类佛、道融合的炼神之道。
《洞玄灵宝定观经》所说“定观”,实即佛教“止观”的改头换面,泠虚子注云:“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
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
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
”修习方法,以静坐冥思为要,若觉念起,即时用内观觉照之法遣除,“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摄念持心,须掌握法度,勿令太急而致报狂颠,心达寂定时,又须放任,宽急得所,方能渐入静亦定、动亦定,“处喧无恶,涉事无恼”的“真定”,帽定而生智慧。
唐代名道士司马承祯的《坐忘论》所述“坐忘”之道,本出《庄子》,修习以“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为要,以达“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的静定之境为成就。
入门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步,调心防断、任、放、纵四种偏执,既不可住有,又不可住空,“但心不着物,又得不动,此为真正定基”。
这类“坐忘”法,可谓佛教止观与老庄坐忘之道融合的产物。
被全真道奉为重要经典的《清静经》,则以“澄心遣欲”为宗,以内观“心无其心”、外观“形无其形”、远观“物无其物”为遣欲的诀要,以达“寂无所寂”的“重玄”境界为究竟,佛教止观的气味更浓。
??大盖唐代所出的《三论元旨》,依“重玄”哲学,分炼神入定的了阶次为“摄心归一”(安定)、“灰心忘一”(灭定)、“悟心真一”(泰定)三阶。
初以一念摄万念,“内静观心,澄彼纷葩,归乎寂泊”,若心念浮燥难收,用“放心远观”之法,纵心远观四方无极世界,至无可观处,然后摄归,从头至足,观身体虚假无常。
又可心依气息而观,或“怡神而已,精照一源”,由此达寂定不动。
次“忘心遣观”,连寂定的心念也泯灭,使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境智双忘,谓之“灰心忘一”。
次由忘一而达真一,心与道合,因忘而明,因明而达,“悟心真一”,达《庄子》所云“宇泰定则发天光”的最高境界。
《坐忘论》等还把修习者心身随功夫渐进而生的效应,总结为“五时七候”,五时,指心由动多静少、静少动多、动静相半、静多动少,渐次达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的“真定”。
由此升入七候,身体渐生变化,由宿疾皆消、身轻心畅,进而返老还童、心悦神安,乃至“延寿千岁”,成为仙人、神人、至人。
??宋代以来,道教炼神之道进一步与禅宗之禅融合,提倡明心见性,被称为内丹中的“上品丹法”、“最上一乘顿法”。
??二、炼气类。
??此类方法源出先秦的吐纳食气、行气,以调制呼吸为主,有行气、闭气、胎息、吐纳、服气、食气等名目。
修习大体分闭息、多入少出、服咽内元气、服食外气等法。
??闭息,在《抱朴子?释滞》称“行?”,法为从鼻中吸气,然后闭而不呼,逐渐延长闭息时间,于闭息时默数数,从一数至一百二十,渐增至千。
不可闭抑时,从口中微微吐气出。
气之出入,皆须深细绵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党龄充入多出少,以鸿毛著口鼻之上,吐?而鸿毛不动为侯也。
”《养性延命录》亦述此法,谓行气须于夜半子时至午时天地之?生时行之,强调“欲学行?,皆当以渐”,不可勉强闭噎口鼻,急于求成,而致疮疖等疾。
这种行气法练起来易生弊端,故隋唐以来颇有人反对,如《王说山人服气新诀》说:“大都不得闭气,若闭气则疾生。
”《胎息精微论》等亦反对强行闭气。
??多少入出的服气法,以调息令多入少出为要。
如《太清调气经》云:“鼻长引气,口满即咽,然后一吐,须少,每引须多。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方法为入五吐一。
《太清五老口传服气法》为息入后闭停少时,呼时三分气中出二分,留一分,亦住少时,又有“三五七九气法”等,皆属此类。
??存服外气,为存思与服气的结合,有服五芽、六气、雾、三气、紫气等多种方法。
五芽,指五方所生的五色气,道教认为外五气与内五脏五气相应,面向五方,存服五气,有补益脏气、健身延年之效。
存服之法,据《太上养生胎息气经》等所说,先面东平坐握固,闭目叩齿三通,存想东方青气(青芽)入于我口,纳气服咽九次,以舌舐唇漱津咽下三次,存想青气入己肝脏中,氤氲盘旋,循行诸脉。
次存服南方赤气(丹芽)、中央黄气(黄芽)、西方白气(素芽)、北方黑气(黑芽)。
服三气法,是于日初出时,面向日,存想日下有青白赤三色气,直下入我口中,服咽其气九十度,服雾法,为存想有五色云气郁郁然,口纳其气服咽五十度。
服紫气法为存想自己泥丸宫中有紫气出,勃勃冲天,采服此气。
??存服内元气法之内元气,指吐气时从自己气海丹田中上升的气,当此气升入口中时,闭口连连鼓咽,想其声汩汩,直入气海。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等分其法为进取、淘气、调气、咽气、行气、炼气、委气、闭气、布气等十余诀,其中咽气指服咽内元气,行气指内元气咽下后,以意领气,从下丹田后穿夹脊,循脊柱上升至头顶,然后降下,遍行于毛发、头面、颈项、手臂、十指、五脏、两腿、足心,最后想周身病气瘀血被正气荡涤,从手足端散出,谓之“散气”。
这种服气法再发展一步,便走向了内丹。
??三、存思类。
??存思,略同佛教所谓“观想”,为持续想象某种形相之意,是符?派道教主要的修炼方法,源出纬书。
道教徒修炼时存思的对象,大体可分为具宗教内容与不具宗教内容者两类。
具宗教内容者,如身内外的神祗、仙境、天宫等,存思的神祗,有《太平经》所述五脏神、身中二十四神,《大洞真经》所言三十九神真,及日月、五星、北斗等神,而以存思身内三丹田中神真为主,《抱朴子》等名曰“守真一”。
另有“三一九宫法”、“默朝上帝”等,以上丹田中被认为居主宰地位的太一帝君等神为存思对象。
这类存思法渗透了有神论及飞升出世的宗教内容,但其修炼的过程,从客观上来看,无疑有气功的内核。
??不具宗教内容的存思法,有内视法、存服日月光华法、服三色气法、服元气法、酥沐法、服紫霄法等。
如《丹书紫字三五顺行经》述内视法为:端坐内视,存想自身中脏腑肠胃,了了分明,久行之能真内见脏腑。
《紫度炎光经》所述内视法,为令耳目遥注于百里、千里之外。
谓久行之能见闻远方之事,得遥视遥听之能。
又如《云笈七签》卷四五“服日月芒法”:常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铜钱,赤色九芒,从心中出喉,至口中,复反还于胃。
存思良久,吐气咽津若干次。
服月华法为存思脑中有月象,放白光,下照入喉,服咽其光。
服元气法,乃存想空中元和之气郁然而下,如云如雨,流润自身,透皮肉,入骨髓,四肢五脏皆受其浸润,有如流水渗入地中。
酥沐法:想象头顶有酥团融化,流注入脑,下溉心间,周行四肢。
以上二法有补益虚损之特效。
服三气、服云气、服紫霄等法,为存服赤白黑紫等各色气、光,有通过想象吸收外界生命能量的意味。
??四、守窍类。
??此类方法以意守丹田为门径,有“守一”、“胎息”、“存神炼气”等名目。
如唐代孙思邈《存神炼气铭》云:“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
幻真先生《胎息经注》释“胎从伏气中结”云:“修道者常伏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
”此类方法,入手门径与内丹基本相同。
??五、内丹。
??晚唐以来,内丹一般指了自身先天精气神为药物,在身中炼“丹”的系统方法。
道教炼养诸法中,内丹的理论最称精称,方法最为周密,堪称道教气功的代表、精髓。
内丹方法先后多达十余家,皆以性命二字为纲宗,就修习的次第而言,可分为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先修性后修命及先修命后修性三类。
??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称“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炼神之道与禅宗之禅的融合,入手既迳直炼神还虚,绝情忘念,明心见性。
如《修真十书?谢张紫阳书》云:“人但能心中无心,念中无念,纯清绝点,谓之纯阳。
”但能保持此心,动静不乱,则自然与道合真。
清代黄元吉《乐育堂语录》说:“上品丹法,以神入于虚无中,不着色,不着空,空色两忘,久之浑然融化,连虚无二字亦用不着,此即《庄子》所谓‘上神乘光’者也。
” ??先修性后修命,为全真道北守宗所倡。
此法从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见性入手,以一切时中念念清净心地、不被欲尘妄念迷乱为要。
至念住心息,再依次炼化精气,了彻命功。
明末伍守阳将这种丹法的修习分为四个阶段:一筑基,以炼己还虚、做对境无心的功夫为主。
二炼精化?,称初关、百日关。
三炼?化神,称中关、十月关。
四炼神还虚。
称九年关。
??先修命后修性,为南宗所倡。
其法从钟吕派内丹的传统方法入手,守窍调息,循序炼精化?、炼?化神、炼神还虚,至炼神阶段,参究禅宗性理,以“打破虚空为了当”。
??从修炼方式讲,内丹又分为清修、双修二派。
清修派主张阴**足于自身,只可自己清修,这是内丹的主流。
双修派认为阴阳分具于异性之身,主张男女合修,取药于“同类彼体”。
这类方法实属秦汉以来房中术的进一步发展。
道教还认为男女生理不同,故炼丹的方法应有所区别。
宋元以来,出现了不少“女丹”著述,一般都认为女命在Ru房,从意守膻中而“炼体”入手。
??除静功外,道教还继承发展先秦秦汉的导引、按摩术,辅以叩齿、咽津、鸣天鼓等,作为治病健身、益寿延年乃至成仙得道的重要方法。
导引、按摩,以动摇肢体为法,最初相当简单,多摹仿动物的姿势,如《抱朴子》所言“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亻免}地仰”等,五禽戏、八段锦等,皆属此类。
这类锻炼方法,多与调息、闭气、冥思、存想结合,成为气功动功、动静功。
其动作姿势,愈演愈繁,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所述导引法多达数十式,与印度瑜伽体位法颇多相类。
服气、叩齿、鸣天鼓相配合,动静相兼,成为道教气功功法的一大特色。
??道教气功炼养,还往往与辟谷、服饵、房中术相配合。
辟谷以进入气功态为基础,又被认为是气功功夫深湛的表现,或被作为进入气功态的手段。
辟谷大多服药,服气、内丹等气功,也多服用药物以为辅助。
道教的各种炼养之道,对房中术皆十分重视,房中术既包含有性生活方面的卫生知识,又有气功的内容,或被当作气功的修炼途径。
??道教从养生健身、延寿成仙的宗旨出发,全面继承发展中华传统诸家的各种炼养方法,吸收外来佛教、印度教炼养学的精华,形成了自家多渠道、多层次的气功养生体系。
较之以精神解脱为根本宗旨的佛教及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立场的儒家,道教显然更长于养生,独具佛、儒二家所缺的动功、辟谷、服饵、房中等术,具动静兼备、内外结合的特点。
较之以治病为根本宗旨的医家以及技击为根本宗旨的武术气功,道教气功更富高层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统的理论。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儒释道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最擅长于养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信条。
??道教气功的功法,除具宗教性内容的存思神真一类外,其它方法,从客观方面看来,都很少或不具宗教内容,只要修习者不带有长生成仙的信仰,完全可以视之为气功。
即存思神真、仙境一类方法,也可以发行为不具宗教内容的气功功法。
-------------------- 制作工具:读书巴士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386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