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更新时间:2004-2-9 18:15:00 本章字数: 5197)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主要文化成就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五经三传 五经   “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也叫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三○五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六○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篇。

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

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

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诗》的内容很丰富。

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雅和颂主要是领主贵族用于宗庙、朝廷上的诗歌。

国风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领主贵族们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劳动人民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

雅和颂虽为贵族乐章,但有些是叙事诗,记录了不少史事和制度等。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不过现存本《尚书》有今文和古文的区别。

《今文尚书》是西汉初年由老儒口头传授,弟子们用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

现存二十九篇,其中大部分是商、周的遗文;

但有少部分为战国时期的托古之作,旧时谓之伪作,如《尧典》、《皋陶(y醥摇)谟》、《禹贡》、《洪范》等皆是。

这几篇作为战国时的著作,其史料价值仍是很高的。

如《禹贡》记述了战国以前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山脉、河流、土壤、物产等情况,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地理志。

西汉时曾在民间收集到先秦本《尚书》,因用战国文字书写,被称为《古文尚书》,今已失传。

现存本《古文尚书》经清代学者考订,认为是晋朝文人伪造的,因之称为《伪古文尚书》。

  《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

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可能出现于商、周之际,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

其对自然或社会变化的论述,富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礼》也叫做《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十七篇。

旧说周公制作或经孔子修定。

据近人的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

  《春秋》也叫做《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棗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

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

在此书中,还记录了我国当时观察到的日蚀三十次,地震七次,这些资料都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

三传   “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

《左传》也叫做《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

《左传》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叙事明晰,繁简得宜,保存了较丰富的历史资料。

  《公羊传》也叫做《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

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

《穀梁传》也叫做《春秋穀梁传》或《穀梁春秋》,旧题战国时穀梁赤撰。

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时才成书。

后两书的体裁相近。

都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二、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为“诸子百家”。

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

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孔子和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棗前479年),春秋后期鲁国人,曾在鲁国任下级和中级官吏。

后自办学校,以教书为业。

为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先后游访了卫、宋、陈、蔡、楚等国,但均不被采用,后回鲁国病逝。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上尊崇尧、舜、文、武、周公,赞扬西周的制度,认为那时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他的这一思想并不是要历史倒退,而是反映了他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希望当政者有所兴革。

他认为大至国家,小至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以一定的伦理来维系。

因此,人们都要加强个人的修养,各守其位,各司其事,各尽其职。

他把这些行为规范概括为八个字,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再进一步升华为一个字,那就是“仁”。

“仁”是孔子的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

孔子主张行“仁政”,“使民以时”;

反对“暴政”,反对残酷剥削,反对“非礼”,都是他的思想观点的体现。

孔子有关“仁”和“礼”的学说把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伦理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学说是我国封建时代政治和社会理论的精华。

  孔子是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

他以六科教育学生。

六科亦称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他的教育思想进步,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他熟悉古代经典,相传他曾删定“六经”,以为教材。

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

《乐》今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

孔子的主要言论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前390棗前305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一生以教书为业。

他曾游访宋、滕、魏(梁)、齐等国,向有关国君或卿大夫阐述政见。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而有所发展,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他主张行“仁政”,主张“保民”,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所抨击。

他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孟子》一书中。

  荀子(前313棗前238年)名况,赵国人,为儒家,但有较浓厚的法家思想,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曾游访齐、楚、秦、赵等国,当过齐国稷下学官和楚的兰陵县令。

他主张以“礼”治国,他所说的“礼”,就是“制度、政策”,和“法”无甚区别。

他很赞扬各国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尤其是称赞秦国的政治和军事。

他对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

他说:“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一理论观点对后代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成为有作为的帝王的座右铭。

他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荀子》一书中。

老子和道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丹),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是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道德经》一书约成于战国时期。

学术界认为此书的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

但有些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约前369棗前286年),宋人,著有《庄子》一书。

他的世界观和老子相同,方法论是相对论。

  道家在政治上消极,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和韩非   法家是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

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韩非(约前280棗前232年)出身于韩国贵族,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

著有《韩非子》一书,阐明他的思想和主张。

他反对儒家的说教,也反对民间的游侠的横行。

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他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就是主张“罢黜百家”,崇尚法治。

  韩非的主张很为秦王政所重视。

后韩非自韩至秦,李斯嫉妒他的才能,把他谋害致死。

三、文 学   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

屈原的著作又是《楚辞》的代表。

屈原和楚辞   屈原(约前340棗约前278年)名平,楚国贵族,曾任楚的三闾大夫。

他对楚国的命运很关心,想改善政治状况,还想联合齐国以抵抗强秦。

可是,由于楚王昏庸,不听他的主张。

他被楚怀王和顷襄王两次放逐到江南,后投汨。

  屈原的作品是采用楚国民间诗歌的形式,用楚国的方言,又吸收了《诗经》中的某些成果写成的。

其中有不少篇章是借用美丽的神话形式,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腐朽反动的贵族统治的愤怒;

使诗歌的思想性和语言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楚辞的主要作者还有宋玉、景差等。

散文   散文也相当发展,《左传》、《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许多篇章说理透彻,语汇丰富,都是优秀的散文集。

《左传》叙事生动,《孟子》长于论辩,《荀子》的个别篇章还采用了民歌形式,对后来的赋有一定影响。

《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寓言,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庄子》一书,文辞多彩,想象宽广。

第一篇《逍遥游》叙述了一个能展翘九万里的大鹏和腾跃不过丈尺的小雀等的对话,用这个故事来阐述一种超然物外、无往而不适的理想。

这种铺张的文学手法对我国古代的浪漫主义派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科学技术 天文   西周时期,天文学有相当进步。

《诗经》中有火、箕、斗、牛、室、昴(mǎo卯)、毕等星宿名称。

到战国时期,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名称和方位明确。

二十八宿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坐标图,日、月、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的运行,彗星、新星、流星的出现,都可以在这个坐标图上标定出方位来。

根据恒星的方位,又可以比较准确地推算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的到来。

二十八宿的划分和应用,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就。

  战国时期,已有许多专门观测星宿运行的占星家。

齐人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魏人石申著《天文》八卷,较精密地记录了黄道附近的一百二十个恒星的方位和这些恒星距北极的度数,用来观测木、火、土、金、水五个行星的运行,并发现了这五个行星运行的规律。

他们测定的关于恒星的记录,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后人将他们两人的著作合编为《甘石星经》。

历法   西周的历法,亦有进一步的发展。

至春秋时,已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八个节气,并能准确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

《左传》记载,公元前655年(鲁僖公五年)春“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冬至日的记录。

  春秋时期,各国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历法。

以冬至月为正月的,叫做“周正”;

以冬至后一月为正月的,叫做“殷正”;

以冬至后二月为正月的,叫做“夏正”。

“夏正”也叫做“夏历”,比较符合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最便于农业生产。

到战国时期,“夏历”被普遍采用。

医学   西周时期,医学尚与巫术结合在一起,唯心主义成分很大。

到春秋时期,医学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摆脱了巫术而独立。

  春秋后期的扁鹊是一位杰出的民间医生,姓秦,名越人,齐人。

自幼学医,几十年间,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他曾周游列国,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名闻天下”。

他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诊病,兼通内、妇、五官、小儿等科。

治病的方法有汤(汤药)、熨(用药物熨贴、按摩)、针石(针灸)、酒醪(l醥劳,服药酒)等。

《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九卷,可能是他的医疗经验的总结,今已亡佚。

  战国时期,著名的医书有《黄帝内经》十八篇,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各九篇。

《秦问》主要论述脉理和病因,《灵枢》主要论述经络和针刺。

全书记载了我国两千数百年前的有关人体解剖的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概念。

这对世界古代医学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扁鹊《难经》八十一篇是后人托他之名的著作。

以答问形式阐明《内经》的本旨。

这些名著总结了我国几千年的医学实践的丰富经验,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复习题:   *1.试述“五经”的名称及各经的性质。

   2.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3.应当怎样评价孔子?

   4.屈原有哪些主要著作?

   5.略述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学名著。

重要名词:   *五经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墨子 *韩非 *屈原   *扁鹊 《黄帝内经》 参考书:   1.翦伯赞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三、第三节五。

  2.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贰〕七、第二册〔叁〕四。

(选读)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44860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