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更新时间:2004-2-6 19:17:00 本章字数: 1729)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著名代表书家及作品介绍 1、钟繇(151-230) 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因为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
他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
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
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
他的书法历代为人所重视。
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摹本。
其主要作品有:宣示表:小楷,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2、王羲之 (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其主要作品有: 1)乐毅论 :王羲之书,小揩字体。
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
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3)兰亭序 :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3、王献之(344-386) 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他的字。
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草书名《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笔划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
4、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
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
官至尚书令。
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
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
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489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