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更新时间:2004-2-6 19:28:00 本章字数: 1612)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

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

赵孟俯,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稍后于赵孟俯的康里夔夔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主要代表书家 1、赵孟俯(1254-1322)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其代表作品有:仇锷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2、康里夔夔(1295-1345) 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恕叟,蒙古族人。

《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

"他的正书师法虞世南,行草书由怀素上追钟繇,王羲之,并吸取 了米芾的奔放,在当时趋赵孟俯妩媚书风的情况下,能创自己的艺术道路。

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

"康里夔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特立于书坛,留下的墨迹不多,有行草书《唐元缜行宫诗》,转折圆劲。

其《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确有唐晋风度。

所写的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诗,字体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笔法。

3、鲜于枢(1254-1322)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俯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

"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

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

"(《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

胆!

胆!

"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

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

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其代表作品有:唐诗草书卷、临神仙起居帖。

4、耶律楚材(1190-1244) 字晋卿,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

《元史》本传记载他三岁而孤,母亲杨氏抚养教育他,"及长,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数术及释老、医卜之术,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他的书法继承了唐宋颜真卿,黄庭坚书风,以端严刚劲著称。

明人宋濂说:"耶律文正晚年所作字画尤劲健,如铸铁所成,刚毅之气,至老不衰。

"(《宋学士集》)起代表作品是:自书诗翰:耶律楚材作,行楷书。

笔力遒劲,气宇轩昂,不拘于一点一画的繁缛,呈现漠北泼辣雄劲之气。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49047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