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城及烽燧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汉长城及烽燧 (更新时间:2004-9-25 1:10:00 本章字数: 1537)   放眼敦煌正北,远山一抹,起伏连绵,横亘天际,这就是马鬃山的支脉——白山。

  白山南麓,便是从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下游。

这里戈壁灰褐平坦,湖泊碧水汪汪,清泉澄澈甘甜,绿草如茵,胡杨苍翠,红柳似火,骆驼饮水,牛羊吃草,黄羊奔跑,野鸟飞旋……一条婉蜒如游龙的汉代长城自东向西逶迤而去。

长城的亲密伙伴——烽隧隐约可见。

看着蓝天白云下如此醉人的景色,谁能想到,古代这里曾是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战场,车马萧萧、驼铃叮咚的丝绸古道。

  宏伟、壮丽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

西汉时,中原王朝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加强边塞建设,对内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以加强同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由令居(今永登)开始,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土建起了长城。

并将“亭”(烽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故国。

这便是汉长城。

  敦煌境内北端现存除碱墩子至马迷土的汉长城干线外,还有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弯腰墩的汉长城支线。

随着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保存下来。

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段。

  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

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

以此分段修筑,相连为墙。

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观察脚印之用,是一种防御措施。

  长城沿线,每隔十华里许筑有烽隧一座。

这就是古籍中所写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

每座烽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所燃烟火远在三十华里外都能看到。

敦煌境内现存烽隧八十多座,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

汉代烽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

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

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而成;

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

烽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

有的残高10米左右。

烽隧顶部,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间小屋。

有的顶部现在还可以见到屋顶塌陷的遗迹和残木柱等。

  烽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以防备敌兵的骚扰和人侵,同时也为丝路上往来的使者、商队补充给养。

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苣,燃积薪”。

玉门关一带芦苇遍布。

即用芦苇捆扎成束者名叫“苣”,堆成方形或圆形的芦苇叫“积薪”。

“苣”的长短不一,长的达2.4米,短的为60厘米。

还发现了8厘米长的“引火苣”。

敦煌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存的“积薪”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为全国之最。

有一座烽隧周围存放的积薪多达十五堆,排列十分整齐,天长日久,凝结在一起,坚如化石。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长城、烽隧遗址中,保存着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如“玉门千秋隧”出土的西汉纸,经考证,早于东汉蔡伦造纸170多年。

著名的“敦煌汉简”就是从长城沿线的烽隧遗址中出土的。

它为研究我国汉代河西地区乃至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夕阳下,伫立在汉长城旁的烽隧上,极目远望,满目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莽景象,使人产生一股思古幽情,古往今来,多少爱国将士为镇守长城边关征战殒躯,长卧沙场,又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歌赋诗!

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一座叫“苜蓿烽”的烽隧下,给家人寄书道: 苜蓿烽边逢立春, 葫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 不见沙场愁杀人。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1211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