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江陵 (更新时间:2004-2-13 10:51:00 本章字数: 4869)   施和金   江陵又称荆州,位于今湖北省江汉平原西部,素称“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沮漳水由此入江。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文化发达。

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也说:“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

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

”正因为江陵是处于这样一个水陆交通要冲的地理位置上,所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了楚国的国都,而后又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即使在和平统一的时期内,它也往往是封王置府的重镇,不失为一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江陵是《禹贡》九州中的荆州之地,春秋战国时为楚所有。

至楚文王时,楚国的国都由丹阳(今湖北枝江,一说秭归)迁至江陵,当时称为郢都。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于此设郢县,又分置江陵县,并隶南郡,而江陵为郡治。

项羽改南郡为临江国,汉初复为南郡。

至东汉,郢县省入江陵。

三国时,江陵先属蜀,后属吴,吴荆州治江陵。

晋代州、郡仍治江陵。

梁元帝时曾以江陵为都城,西魏又以江陵封后梁主萧为蕃国,也以此为都。

隋代江陵仍为南郡治。

唐初改南郡为荆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荆州为江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荆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荆州为江陵郡,并置南都于此。

五代属南平国,江陵为国都。

宋属荆湖北路,元为中兴路治,明清时为荆州府治。

辛亥革命后,属湖北荆南道,不久道废,县属湖北省领导。

建国以后,一直是江陵县和荆州地区领导机关所在地。

  江陵的历史悠久,城垣也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之前,楚文王都郢之后,郢城就有土筑的城垣,至今它的遗迹犹如巨龙一般盘桓在江陵城北的大地上。

秦将白起破郢之后,繁华一时的楚郢都遭到了大规模的毁坏。

奉汉时的江陵县和南郡治所,只得南移到楚郢都以南的楚渚宫(楚王别居之宫)原址上建立。

《水经注》就有记载说:“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官矣。

”因这里“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称江陵。

”最初在江陵构筑城墙的是三国时蜀国守将关羽。

晋代的桓温又加拓建。

不过,这时期的城墙不是砖城,而是土墙。

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平王高季兴出于割据称雄的目的,驱使劳动人民挖掘周围几十公里内的墓砖构筑砖城。

《旧五代史·高季兴传》就说:“荆南旧无外垒,季兴始城之。

”南北宋之交,江陵城墙经“靖康之乱”的战火焚烧而逐渐废坏。

据《宋史·赵雄传》记载,宋孝宗时,荆州安抚使赵雄又修建砖城。

元兵攻占荆州后,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拆除城墙。

明朝建立后,再建江陵城墙,设东门、公安门、南纪门、西门、小北门、大北门六个城门。

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攻城时又将城墙拆除。

现在的江陵城墙,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依明代城墙旧址重新建造起来的。

城周长八公里,高八点八三米,六个城门上都建有城楼,其中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大北门城楼,高敞轩朗,气势雄伟,居六城楼之冠。

古代出大北门就是通往京都的驿道,官员迁宫调职,大都出此门北行,送行的亲朋好友则于此折柳道别。

因此,此门又称“柳门”。

据史书记载,江陵城在建造过程中,城址均用条石垒砌,城砖也用石灰糯米浆灌缝,因而十分坚固,向有“铁打荆州府”之称。

今天的江陵城墙虽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古貌依旧,雄姿犹在,是当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墙,已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江陵是故郢都,它西通四川,东有富饶的云梦泽,是一个大城市。

《史记》所说的“故郢都”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郢,也就是位于现在江陵城北约五公里处的纪南城。

《水经注》说:“江陵西北有纪南诚,楚文王自丹阳徙此。

”至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又在旧郢城东南筑新郢城,而旧城因在纪山之南,故名为纪南城。

作为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的纪南城。

其规模是相当大的,城东西长四点五公里,南北宽三点五公里,面积为十六平方公里,约为今江陵城的三倍。

由于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郢都又位于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要冲,其繁华在当时只有少数城市可以相比。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当时齐国都城临十分繁华,那里“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后汉的桓谭在《新论》里描述楚都郢城的繁华时也说:“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弊。

”人们早晨穿着新衣服出门,晚上回来新衣就挤破了。

这种描绘虽不免夸张,但楚都郢城的繁华由此也就可见一斑了。

那时候,繁华的纪南城不但是楚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而且还是文化中心。

根据有关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名人学者,例如孔子、墨子、庄子等,都到过纪南城,著名法家吴起还在这里主持过变法,荀子曾作过楚国的兰陵县令,而道家的老子、农家的许行、天文学家唐昧等就是楚国人。

另外,古代的楚国还是音乐、舞蹈之乡,大戏剧家优孟、大音乐家钟子期、大歌舞家莫愁都在楚都舞台上有过出色的表演。

近年在纪南城四周出土的大批钟、磐、鼓、瑟等各种乐器,有力地再现了古代楚国艺术繁荣的盛况。

在文学方面,更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以他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内容之丰富。

想象之神奇,造诣之高超,在古代所有长篇抒情诗中是无与伦比的。

  楚都的繁华,由于文字记载的缺乏,我们今天已不大可能作详尽的描述,但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当时的盛况。

据1975年考古工作发现,纪南城周长十五点五公里,共八个城门。

城内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夯土台基,最高的可达六米。

有的是王室宫殿遗址,有的是手工作坊遗址,其间散布着四百多个水井及许多窑址。

从已发掘的西城垣北段城门来看,它有三个门道,中门道的车轮痕迹至今还依稀可辨。

南北城垣的古河道出口处,又各有水门一座,也有三个门道。

从这些考古发现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当时的郢都城确实是住房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而且还可以发现,当时郢城与各地的交通往来十分密切,所谓“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每天由水陆两路进出城门的人真有成千上万呢!

  秦统一六国之后,楚都郢城虽然遭到毁坏,政治地位有所降低,但由于它地理位置的重要,经济文化的发达,这里仍然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从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家激烈争夺荆州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无不将江陵作为重镇来防守,向有“江山自古重荆州”之说。

  据《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以后,刘备虽然名义上为荆州牧,但实际上只有长沙等三郡之地,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南郡却为孙权所有。

为了立足荆州,进取益州(今四川),他请求孙权暂借荆州数郡以安民。

孙权从联刘抗曹的策略考虑,同意了刘备的要求。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刘备借荆州”的故事。

这一举动,不但说明了荆州在战略位置上的重要性,而且对后来终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国志》里说:“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由此可见孙权借荆州给刘备这件事在曹操心里引起了多大的震动。

刘备得了益州之后,奠定了立国的基础。

孙权多次派入向刘备索取荆州,刘备则以种种借口拖宕不还,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当时蜀国镇守江陵的大将关羽,虽是智勇双全的名将,但因骄傲轻敌,不将吴军放在眼里,错误地发兵北攻襄樊,结果后方空虚,为吴将陆逊所算,先失江陵,再败麦城,终于在突围途中为吴军所杀。

这就是历史上又一有名的“关公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关羽被杀后,刘备一心要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但因策略错误,终于未能如愿。

几年之后,曹魏又派大军袭击江陵,他们在城外“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

”由于吴军沉着应战,坚守不屈,魏军连续围攻六十月,而江陵仍在吴军手中。

公元250年,曹魏再派大军直指江陵,也没有能够破城。

后来又过了三十年,直到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国大将杜预经过长期准备,先破江陵,而后沿江东下,终于灭掉了吴国。

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成起,到公元280年杜预破江陵止,短短的七十多年中,为争夺江陵,各国之间就发生了六七次大战。

魏晋之后,南北朝时期的梁元帝萧绎、后梁主萧,都在江陵建都。

唐中叶以后,也列江陵为南都,与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城市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五代十国时期,南平王高季兴又建都于江陵。

宋元时期,江陵或为府治,或为路治,都是一方重镇,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更将江陵封给他的儿子湘献王朱柏,在这里建立藩镇。

到了清代,不但在顺治三年就修筑了江陵城墙,而且在城东半部专门驻有满洲将士。

雍正六年(1728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嘉庆八年(1803年)等又多次重修江陵城墙。

所有这些,也都说明了清政府对江陵城是十分重视的。

  江陵名胜古迹众多,是人们非常向往的游览胜地。

除了著名的纪南城遗址和巍巍古城墙以外,江陵的名胜古迹工有息壤、开元观、玄妙观、太晖观,以及掷甲山、点将台、落帽台、画扇峰等。

  息壤是江陵传说最为久远的一处古迹,在江陵城南门外墙脚下。

《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借为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这是将史实与神话杂糅在一起的一种传说。

说的是古代洪水泛滥,黄帝命令鲧治理洪水,鲧却盗窃了天帝的息壤(传说是一种可以无限生长的土壤)来堵塞洪水,因而被杀。

鲧死后三年不腐,而其腹生禹,于是黄帝又命大禹治水,终于获得成功。

以前在息壤四周有石短墙,立有石碑,建有禹王庙。

这虽然是个无稽的传说,但却反映了人们对大禹父子治水功绩的追念。

  开元观,位于江陵城西门内,始建于唐开元年间,今天的建筑物是明万历时重建的。

观为南向,由山门、雷神殿、三清殿、祖师殿四部分组成,现为荆州博物馆馆址。

馆内陈列的文物数以千计,仅国家一级的文物就达一百多件,其中尤以勾践青铜剑、战国丝绸、西汉男尸等最为著名。

  玄妙观,位于江陵城小北门内西侧,亦建于唐开元年间。

元顺帝时曾奉玄妙观主持为第九仙(即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后),并赐题玄妙观为“九老仙都宫”。

此观原有六座殿阁,现存四角尖顶三层的玉皇阁,重檐飞举,翠瓦丹墙,体态稳健,古朴庄重。

玉皇阁前有一块元至正三年(1343年)的《中兴路创建九老仙都宫记》石碑,是不可多得的道教史料。

碑文为元代学者欧阳玄所作,大书法家危素所书,也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太晖观,位于江陵城西门外的太晖山上,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湘献王朱柏所建。

作为建筑主体的大殿,巨顶覆盖着片片铜瓦,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向有“小金顶”、“赛武当”之称。

大殿四周立有十二根石柱,石柱上的浮雕云绕龙蟠,十分精致。

  掷甲山在城内西北部,相传是三国时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自襄阳还救不及,听说守将糜芳已经投降,愤而掷甲于此而得名。

点将台在城外西北方向,据说关羽曾于此点将。

落帽台本为城西北龙山南端高地,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原为荆州刺史桓温参军,重九这天参加桓温的宴会,帽子被风吹落而佯为不知,桓温使人作文嘲讽他,他随即作文以答。

据说其文甚美,四座叹服,后人遂将此地取名为落帽台。

画扇峰在江陵城东,盛宏之的《荆州记》说:“修竹亭西,一峰屹然,西映落月,远望之如画扇然。

”因而名为画扇峰。

  今日的荆州城不但名胜古迹众多,风景优美迷人,而且城内城外新式楼房鳞次栉比,经济建设也是日新月异,特别是南门外,林立的厂房直连沙市,已逐渐形成新兴的工业区。

旧荆州城仅有几家手工作坊,现已发展有机械、汽车、轮胎、化肥、农药、塑料、食品、丝绸、棉织等六七十家工厂,能生产二百多种产品,工业总产值比建国初期增加了五十多倍。

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建国以来,这里兴办了农校、卫校、财校、石油地质学院、师专、华中农学院分院等大中学校三十多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近年来,城内又兴建起影剧院、文化宫、图书馆等许多文化设施,高高的电视塔将许多精彩节目传送到千家万户。

繁华的古都焕发了青春,荆州城里生机勃勃。

这真是:往昔荆州战事多,今日荆州风光美。

古城风貌今胜昔,笑迎游人八方来!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1310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