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灿烂的故宫建筑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辉煌灿烂的故宫建筑 (更新时间:2004-2-9 19:56:00 本章字数: 3485)   故宫博物院 单士元     在我国首都北京,有一座辉煌壮丽的古建筑群,它原是历史上最后两个王朝明代和清代的皇宫,现在叫它“故宫”。

它始建于明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

全部宫殿和庭院共占地七十二万多平方米,合一千零八十七市亩。

当时劳动人民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建了这座集中体现中国建筑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的建筑群。

从总的布局来说,分前后两大部分,俗称外朝和内廷。

前部主要宫殿,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这部分宫殿是封建皇帝行使专制政权的主要场所。

后部以乾清宫、坤宁宫和东西六宫组成,是封建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区域,在清代也作皇帝进行日常统治活动的地方。

前后两部宫殿,按中国建筑以四根柱子当中的空间为一间计算,全部宫殿共约九千多间。

宫殿群的外围,用十米高的紫禁城和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环绕起来。

  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戌一个整体。

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而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像是一幅千门万户的绘画长卷。

紫禁城的正门叫“牛门”,在十米高的城墙墩台上,有一组建筑。

正中是九间页宽的大殿,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

这组城上的建筑,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

在午门以内,有广阔的大庭院,当中有弧形的内金水河横亘东西,北面就是外朝宫殿大门——太和门,左右备有朝房廊庞。

金水河上有五座桥梁,装有白色汉白玉栏杆,随河宛转,形似玉带,这种布局,给人以极大的吸引力。

登上太和门,在三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中,一座大殿堂——太和殿出现在眼前。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前后排列在一个八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

这就是外朝的三大殿。

基台三层重叠,每层周围都用汉白玉雕刻的各种构件垒砌,造型优美。

下层基台最大,通过龙墀走道上达中层,再通过中层龙墀到达上层台面。

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雕“御路”,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权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

在两万五千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一千四百十四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一千四百六十个,龙头一千一百三十八个。

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玲珑秀丽,重叠起伏,像是白玉砌的山峦。

这是我国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

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两万五千平方米台面的排水管道。

在栏板地袱石下,刻有小洞口;

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唇间,也刻出小洞口。

每到雨季,三台雨水逐层由备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大雨如白练,小雨如冰柱,千龙喷水,蔚为大观。

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

  太和殿高三五·○五米,用七十二根大木柱支承梁架构成四大坡的屋面。

我国古代建筑屋面呈现坡度,这跟建筑技术有关。

这种构架习惯上称抬梁式。

先在柱础上立木柱,在柱上架大梁,又在粱上立小矮柱(瓜柱),然后再架上一层比较短的梁。

自大梁而上可以通过小柱重叠几层梁,逐层加高,而每层的梁却逐层缩短。

在最上层立脊瓜柱,在两组构架之间,横搭檩枯。

在檩上铺木椽,椽上铺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瓦。

由于梁架逐层加高,而小梁逐层缩短,就构成具有坡度的屋面。

太和殿的四大坡顶就是这样构成的。

  太和殿殿座南北纵深三七·二○米,东西横广六三·九六米。

  由南北纵深计算,木柱是六根为一组;

东西横阔计算,是十二根为一组。

殿内支承梁架的柱子名金柱,高一四·四米,柱径一·○六米,都是整块巨材。

以每四柱的空间作为一间计算,太和殿是由五十五间组成的大殿堂。

殿里的“天花”、“藻井”,殿外檐下的“斗拱”,都加彩绘,宫丽堂皇。

“斗拱”是我国建筑中的一种特殊构件。

斗的形状像一个小方木斗;

弓形又像船形的木块叫做拱。

斗在下面,拱安放在斗的上面槽里,总称斗拱。

这种构件,装在柱头上的叫柱头科,分组装在外檐两柱之间额枋上的平板枋(又名坐斗枋)上的叫平身科,装在角柱上的叫角科。

像太和殿这样出檐深远的大殿堂,各组斗栱可以重叠挑出多层,术语叫做几跴。

檐下斗栱,在建筑上具有两重作用:主要在结构上起到支撑作用,支托屋檐重量通过斗拱过渡到立柱上;

另外,由于在檐下重叠挑出,并加彩绘,远望如重峦叠翠,具有装饰作用。

  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它是封建皇帝向全国发布号令和举行大典礼的场所,建筑形体要求庄严雄伟,富丽堂皇。

  这个建筑是达到了所要求的效果的。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十种以上。

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

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

大约从十四世纪明代起,垂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

太和殿就是这种造型的大殿。

中和殿高二十七米,是屋顶有四条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

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

保和殿高二十九米,是屋顶有丸条脊的殿堂。

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二条垂脊,在备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九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

这三座大殿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它们高矮造型不同,屋顶形式也不同,显得丰富多样而不呆板。

  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

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

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

其他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

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

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在三大殿之后,有一片广场,正北是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前金狮金缸相对排列。

门里是后三宫。

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

坤宁宫在后,是皇后的寝宫。

在两宫之间夹立着一座方殿,名叫交泰殿,是内廷的小礼堂。

皇后每年过生日的庆典和所谓亲蚕典礼①都在这里举行。

清代的“宝玺”(印章)也收藏在这里。

在后三宫东西庑,还有为皇帝存储冠、袍、带、履的端凝殿,放置图书翰墨的懋勤殿。

南庑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有翰林学士承值的南书房,以及管理宫廷日常生活的处所。

此外还有左右对称的日精门、月华门、龙光门、凤彩门、基化门、端则门、隆福门、景和门,通妃子居住的东西六宫。

这种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天上。

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

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

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有秀石叠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紫禁城角楼   上述这些宫殿建筑,都在紫禁城围绕之内。

紫禁城有四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在紫禁城四隅还各有角楼一座,角楼高二七·五○米,十字屋脊,三重檐叠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错,是结构奇丽的建筑。

面对紫禁城北门,有高耸的景山,是用土、石筑成,满山松柏成林。

山分五峰,每峰各建一亭,巍峨矗立。

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的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初建时被奴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

紫禁城里每一块砖瓦,每一座殿宇,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血汗。

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同时,为了修建故宫,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丛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

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

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二百五十吨。

不知又有多少采石和运石民工在采运过程中就此伤残和丧生。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

当时劳动人民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地方都算犯罪。

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解放前的三十八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坏,有好多处宫殿群成片倒坍,垃圾成山,高和紫禁城齐。

  1949年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把故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从此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6295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