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辽阳 (更新时间:2004-2-13 10:38:00 本章字数: 4661)   王守春   辽阳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它是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只是在清朝以后,它的地位才被沈阳取代。

  辽阳位于沈阳南面约六十公里处,辽河平原东缘的山前平原上。

太子河从山地中流入平原,形成一个弧形弯曲,环绕着辽阳的东、北、西三面,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太子河古称为大梁水、梁水。

现在所知,太子河一名最早出现在辽代的文献中。

  在古代,沿辽何平原的东缘,存在着一系列聚落,呈串珠状南北方向分布。

辽阳正是这些聚落间交通的必经之地。

另一方面,从辽阳沿太子河谷地向东南,可以到达朝鲜西部沿海平原地区。

这里一直就是朝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显然,在古代从中原地区到辽东半岛,经过辽阳的这条路线是最方便的捷径。

而且,辽阳位于太子河的出山口处,扼制这条交通线的咽喉。

辽阳城就是在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考古发现的大量石器时代遗物表明,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存在着人类聚居的聚落了。

辽阳东部的辽东山地,古代森林繁茂,多山林之饶。

辽阳西部为辽河下游冲积平原,河湖纵横,多渔泽之利。

占据有利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的辽阳古代聚落,后来终于脱颖而出,跃居于周围的其它古代聚落之上。

在辽阳发现的有铭文的周代青铜器,不仅表明周朝与这里的关系,而且也表明此时辽阳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了。

  根据文字记载,辽阳的最早名称为襄平。

战国时代,北方的大国燕的势力达到辽河以东,设置了辽东郡。

辽东郡的郡治,就设在襄平。

燕国修筑长城,东到襄平。

《史记·匈奴传》中写道:“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距胡。

”根据这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得知,燕国将长城修筑到襄平,是为了分隔开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

襄平以南,为从事农业的民族,他们是从中原地区迁移来的。

襄平以北,为游牧民族,即胡人。

辽东郡首府襄平显然具有双重职能,一是对居住在辽东地区的农业居民实行行政管理,一是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监督和防御。

  实际上,早在战国以前,中原地区的农业民族就不断向辽东地区迁移。

在周灭商后,殷商的遗民大批迁移到朝鲜半岛,辽阳地区是他们从陆路到朝鲜的必经之地。

在迁侈过程中,有的在沿途定居下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近代在辽阳、熊岳、海城等地发现战国时代的货币。

根据钱币上的文字,有的出于赵国,有的出于燕国,有的出于齐国。

在辽阳的太子河附近,也掘得赵国的货币。

这些事实说明,战国时期,不仅燕国的人民大批迁移到辽东地区,其它国家的人民也大批向这里迁移。

  战国时代六雄争夺。

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夫遂。

秦始皇大怒,派大兵征伐燕国。

太子丹逃到大梁水附近,后被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有远见卓识的爱国太子,将大梁水改名为太子河。

  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仍设辽东郡,首府在襄平。

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派大将蒙恬筑长城,东到辽东。

  两汉时期,仍沿袭这一建置。

在今辽阳火车站附近,曾发现汉代瓦当以及大量汉代陶器,在辽阳附近地区,曾发现汉魏时代的墓群,表明这一时期的襄平仍位于现在的辽阳。

  东汉末年以后,统治辽阳的政权象走马灯似的不断更迭。

先是公孙度于东汉末年割据辽东,自立为辽东侯,称平州牧,仍以襄平为首府。

到他的孙子公孙渊时,为曹魏所灭,平州随之而废。

晋朝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又置平州。

此时平州的最高官员称平州刺史,又兼东夷校尉,居襄平。

这时的平州刺史,不仅管辖东北地区的汉族,还管辖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实际上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官员和军事长官。

后鲜卑慕容氏取代晋朝而据有辽东。

随着慕容氏政治重心逐步移向关内,高句丽则逐渐扩展势力,占有辽东,将襄平改名为辽东城。

直到隋代仍将襄平城称为辽东城。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征伐高句丽,攻陷辽东城,以其城辽州,但翌年又罢辽州都督府。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灭高丽,置安东都护府。

辽阳一度为安东都护府的首府。

  辽阳在历史上曾是兵家柏争之地,在这里曾进付过多次大规模的攻守战。

  根据文献记载,这里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是三国时期司马懿攻打公孙渊的战争。

公孙渊为东汉末年割据辽东的公孙度的孙子。

公孙渊对曹魏政权阳奉阴违,表面上臣属曹魏政权,暗里却又和东吴孙权通好,最后终于和曹魏政权公开对立。

于是曹魏政权派司马懿讨伐他。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马懿大军到达辽东。

公孙渊派步兵和骑兵数万,在今辽阳市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太子河西岸高坨子附近掘壕以拒敌。

当时该地称辽隧。

司马懿虚张声势,摆出一副要从辽隧经过的样子,但命大军不声不响地从辽隧的北面渡河,绕过公孙渊的主力,直奔守备空虚的辽阳城。

公孙渊急忙把军队撤到辽阳西南约七公里处的首山以拒敌,被司马懿打得大败。

当时正值阴历七月,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辽河水暴涨,平地水深数尺,对包围辽阳城造成了困难。

当时军心动摇,司马懿下令,凡军中有谈论撤退者予以斩首。

雨停天晴,完成对辽阳的合围。

于是,挖地道,堆土山,昼夜强攻,投射的箭和石头如下雨一般。

最后辽阳城内粮尽人相食,公孙渊成为孤家寡人,和他的儿子带数百骑向东南突围,被司马懿大军追杀于梁水之上。

  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发生了又一次争夺辽阳城的大规模战役。

此年,隋场帝下令发二十四军征讨高丽。

该年三月,隋炀帝亲率大军围攻辽东城。

当时隋朝大军会集于辽河西岸,高丽兵凭河险以拒守,隋兵不能渡河。

隋炀帝命架浮桥三座。

经过两天激烈战斗,隋军进到东岸,又乘胜围打辽东城,久攻不下。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又亲率大军征讨高丽。

四月,隋炀帝渡过辽河,命诸将攻辽东城,云梯、地道等各种办法都使用了,从四面进攻,昼夜不息,而高丽都有办法对付。

经过二十余天的苦战,仍攻不下,双方都伤亡甚多。

  争夺辽阳城的第三次大规模战役是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此年二月,唐太宗亲自统帅六军从洛阳出发。

四月,誓师于幽州城南。

然后,派李统帅陆路之师,先渡辽河,攻打辽阳周围的几个城,打退高丽的援军。

接着唐太宗亲自率领大军越过泥淖的辽泽,过辽河。

唐军将辽东城围困数百重,攻打了十二天,攻势很猛,鼓噪声震天,最后利用狂急的南风进行火攻,终于攻破。

于是,唐将辽东城改为辽州。

  唐朝末年以后,契丹族兴起于辽河流域。

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为辽太祖。

阿保机在统一东北地区的过程中,首先攻占了辽东地区。

他对辽阳城的经营给以极大的重视。

据《辽史》记载,辽太祖宗神册三年(公元918年),亲自到辽阳城。

在第二年。

下令修筑辽阳城,并迁渤海国的民众充实辽阳,将辽阳称为东平郡,设防御使,大大加强了辽阳城的地位。

  在辽太宗天显三年(公元929年),将东丹国的都城迁到辽阳,连其民众也一起迁来。

原来,在唐朝时期,在今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东部直到东海之滨,兴起渤海国,向唐朝称臣纳贡。

它的首府称上京龙原府,位于今黑龙江省的镜泊湖附近。

契丹兴起,辽太祖将渤海国灭掉,派他的儿子到那里做最高统治者,称为东丹国。

辽太宗天显三年(公元928年),东丹国的都城从渤海国的故都上京龙原府迁到辽阳。

此时,辽阳被称为南京。

当时的辽阳城规模很大,“高三丈,周三十里”,有八门。

城的东北角为宫城,南面有三门,四角有角楼。

当时的南京,有南北二市,早晨人们汇集于南市,傍晚汇集于北市。

辽代崇信佛教,在辽阳兴建了许多寺庙,有金德寺、大悲寺、驸马寺等。

当时的辽阳城,美丽而壮观。

  以后,在辽太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将南京改为东京,同时又设置辽阳府,通常又称东京辽阳府。

这是历史上最早使用“辽阳”一名。

虽然,“辽阳”更早见于唐人诗文中,然而,那是泛指辽东地区,并没有专指辽阳城。

  太子河一名也是在辽代开始出现的。

辽代还以东梁河和大梁水相称。

  金代,因金世宗的母亲贞懿皇后李氏出生于辽阳,以及金世宗登基于辽阳,辽阳城处于非常荣耀的地位。

根据《金史》的《贞懿皇后传》和《世宗纪》记载,贞懿皇后,世宗之母,出自辽阳李氏家族。

天铺年间,被选入辽的都城上京,入睿宗宅第,生下世宗。

后睿宗死,按照契丹族的风俗,女子若守寡,其亡夫的兄弟可续娶之,贞懿皇后不从此俗,于是出家为尼姑,号通慧圆明大师,并回到辽阳,营建清安寺。

请安寺的规模很大,根据辽阳出土的《东京大清安禅寺英公禅师塔铭》所记,“贞懿太后以内府金钱三十余万,即东都建清安寺……有资巨百万……金帛山积。

”该寺庙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贞懿皇后不仅建清安寺,后来于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又建佛塔。

佛塔所在的寺为垂庆寺。

她在临终时,因对故乡辽阳的感情,要金世宗将她葬于佛塔之中,不必与睿宗合葬。

金世宗遵从母命,于清安寺内又建神御殿,并将贞懿皇后所建佛塔增大,又于塔前建奉慈殿。

  金世宗时所建的佛塔,后来虽又经过多次修茸,基本上还保持初建时的面貌,是辽阳现存的最著名的古建筑,俗称辽阳白塔。

塔高七十一米,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塔。

塔顶有刹杆,各层悬有风铃、铜镜。

塔的下部八面都有坐佛、胁寺、飞天等砖雕像。

整个建筑的造形和雕像,艺术水平都很高。

  金世宗在辽阳登基做皇帝,是辽阳城在金代的又一重要事件,也是辽阳城在金代居于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元代初期,称辽阳为东京。

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东京为辽阳路。

明代设辽东都指挥使司,也以辽阳为首府。

虽然历史文献中关于元代辽阳城的情况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明代的辽阳城是在元代的旧基上修筑的这一情况,可以推知元明两代辽阳城的规模大致相同。

  明代的辽阳城,从洪武五年(1372年)起,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筑,最后一次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完成。

明代辽阳城“周长二十二里三百九十五丈,高三丈三尺”,有九个城门。

角楼有四座:东南为筹边、东北为镇远、西北为平胡、西南为望京。

其中望京楼规模雄伟壮丽,为所有角楼之冠。

从四座角楼的名称,可以看出当时辽阳城在东北地区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辽阳在明代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这和辽阳城肩负的使命有密切关系。

明代在东北地区设有两个行政区划单位或两个都司,一是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另一个是奴尔干都司,管辖东北的北部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

奴尔干都司管辖的主要是从事游牧和渔猎的少数民族地区,辽东都司管辖的主要是农业地区。

显然,从经济上来看,辽东都司是最富庶的,作为辽东都司首府的辽阳,其繁荣和发展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另外,明朝在辽阳驻有重兵,负有对整个东北地区进行军事监督的使命。

  明代是辽阳居于东北首位城市的最后一个朝代。

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破辽阳,把辽阳作为都城只有短暂的几年。

随着努尔哈赤迁都到沈阳,沈阳就取代了辽阳的地位,跃居为东北的最大城市。

在整个清代时期,辽阳退居为设在沈阳的奉天府营辖的一个县,它的地位大大衰落了。

  新中国的成立给古老衰落的辽阳带来了新生。

三十多年来,在老城西面,建起了许多工厂和学校。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辽河油田的开发,在辽阳建起规模巨大的石油化工厂,给辽阳市带来蓬勃兴旺的景象。

  由于辽阳的地理位置优越,南面和东南面是鞍山和本溪,西面是辽河油田,北临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南面有大连、营口为出海口,沿太子河两岸,有阡陌连片的稻田,可以预见,随着地区性的开发,辽阳的经济将会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重点,作为沈阳的姊妹城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6395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