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阳关 (更新时间:2004-9-25 1:18:00 本章字数: 1386)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渭城曲》,历称千古绝句。
经配曲吟温暖,如泣如诉,名《阳关三叠》更为千古绝唱,流芳百世。
诗中提到的阳关,就在敦煌的南湖。
由市区乘车驶向美丽富饶的南湖时,沿途四周景色瞬息万变。
极目天涯,云山浩渺,大漠苍茫,轻风薄雾,缭绕飘指。
那巍峨挺拔的阳关烽燧犹如瀚海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呈现出一派峥嵘奇殊、光怪陆离的大漠风光。
阳关,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阳而得名。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抗南昌匈奴,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
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
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过关;
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南湖置龙勒县,阳关为都尉治所。
晋魏时,设置阳关县。
唐代设寿昌县。
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边塞诗人岑参曾写下“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的诗句。
可见他们入阳关的次数不少。
宋以后,来自白龙堆的流沙狼吞虎咽,逼着人们东撤,阳关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堞早已荡然无存,仅有的耳目——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着。
山下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
经考古队挖掘,沙滩上有大片版筑遗址,房基排列整齐而清晰,面积约上万平方米。
附近还有一段高不过0.6米的断断续续的城堡墙基,这就是阳关遗址。
当地人称之为古董滩。
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
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
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砖块,千万莫要小瞧它。
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铁砖磨制的。
因为它曾是阳关城墙上的砖块,便称之为阳关砖。
用它做的砚台便叫“阳关砚”。
用阳关砚磨墨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其特点是冬不结冰,夏不缩水。
如果你运气好,只要能找到古董滩,就会拣到金、银、玛瑙、五铢钱、陶器、箭头、铁刀片……当地人说:“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
” 沙滩上的古董为啥这样多呢?
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
皇帝下嫁公主,自然送了好多嫁妆。
金银珠宝,钱币绸缎,应有尽有。
送亲队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
当时这里是绿树掩映的城镇、村庄、田园。
因为出了阳关便是无际沙漠,路途艰难,送亲队伍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
不料,一天晚上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
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
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
从此,这里便荒芜了。
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拣。
;
当地人曾在这里拣到过金马驹和一把精致的将军剑。
敦煌市博物馆对阳关遗址进行了保护,并发掘了不少珍贵文物。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
然而,今天的阳关、南湖,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
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
游人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74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