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派
噶举派 (更新时间:2004-1-28 16:20:00 本章字数: 954) 藏语“噶举”意为“口授传承”,因为此派的密法修行,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故称“噶举派”,又因为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故俗称“白教”。
此派传承复杂,流派众多,但均源于玛尔巴和米拉日巴,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系统便始于该派的噶玛噶举,此派在西藏历史上影响巨大,现在仍在藏传佛教中占一席之地。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纪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
开始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穹布朗觉巴(990- 1140),一是玛巴罗咱瓦(玛巴译师)(1012-1197)。
他们两人曾多次到过尼婆罗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师,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语旨教授》。
《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承,血脉不断遂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
后来香巴在后藏发展形成为一个传承系统,称为香巴噶举,玛巴在前藏发展也形成一个传承系统,称为达布噶举。
虽然门户不同,但由于他们两人的大法均出自一个来源,又都亲领语旨传授,所以都称噶举巴。
噶举派的经典和教法都是来源于印度,合称为四大语旨。
玛巴派语旨的教授有《大手印》和《那若六法》。
香巴噶举亦系语旨传承,故其续经与玛巴噶举均相同。
其教授类则有《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大手印盒》等等灌顶教敕。
关于因的理论。
噶举派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现在不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
要修证成佛,须要从粗身心逐步转变到最微细的身心始能成佛。
根据身心的粗细,修证方法亦有大小等级之不同。
关于道。
总分为前行与正行。
正行中又分解脱道与方便道。
解脱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一样,是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生、圆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
关于果。
证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则可出现深道已达究竟之十果相、八功德、八成就、四事业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四身五智等之殊胜道悉地,尤其能现证空乐空双运不变,离障如幻之虹体身,得现空自现各各了别之妙智和法身大界之妙智,成就具五决定之报身,并能无碍履行大空等等,皆为己得六法究竟之果也。
色心二法是缘起相对而有,虽有如幻。
缘起是承认两点,成佛两点则统于一点,二合为一,消除差别,达到平等圆融境地。
这就是《大手印》的双运之义,也是噶举派的中心教义。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708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