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

律 宗 (更新时间:2004-1-28 15:59:00 本章字数: 2293)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

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

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律也有所不同。

据僧史记载,中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魏嘉平(249-254)中。

时中印度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

又请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规则)创行受戒。

正元(254~256)中,安息国沙门昙谛来洛阳,译出法藏部羯磨,从此中国僧从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

东晋时又把《摩诃僧祗律》、《十诵律》等广律译出,用作行事的依据,以致受戒与随行不相一致。

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在平城讲《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6卷,内容只是大段科文。

因此法聪被认为是四分律师。

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并口授删定羯磨,始奠定该宗基础。

慧光弟子道云传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叹当时五产律互相混杂,即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影响很大。

智首的弟子道宣,专研律学。

继入终南山潜心述作,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后被称为五大部。

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

与此同时弘扬《四分律》的有相州(今河北临漳境内)日光寺法砺,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羯磨疏》等,开创了相部宗。

又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曾入玄奘门下,撰《四分律开宗记》,采用新译的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论的解释,批语法砺《四分律疏》的错误而被称为新疏。

后又撰《新疏拾遗钞》、《四分僧尼羯磨文》等,开创东塔宗。

南山宗、相部宗和东塔宗后被称为律宗三家。

其间互有争论,尤以相部示和东塔宗争论最烈。

嗣后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

按照四分律宗自己的承传,道宣是第九祖,前面还有昙无德、昙柯迦罗、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八人。

道宣以后,以次传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等,至宋代允堪、元照而再盛。

允堪据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作《会正记》,其再传弟子元照著《行事钞资持记》,对《会正记》持异议,因之南山宗在宋时又分为会正、资持两派。

元明之际,衰微几至无闻。

明末清初有如馨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灵谷寺传戒说律,南山宗又得重兴。

如馨弟子寂光金陵宝华山建律宗道场。

再传读体、戒润。

读体继承寂光法席,以十誓励众,共同遵行,以律受戒,结戒安居,著作甚多。

弟子最著名的有德基、书玉,两人均有许多著作。

德基下有真义、常松、实咏、福聚次第相承。

其中福聚于雍正十二年(1734)奉诏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宏律宗,著有《南山宗统》等。

其下有性言、圆先、明如、定静、慧皓、昌苍、海然、印宗、发圆次第相承。

另外戒润曾弘律于常州天宁寺,法流不详。

民国时著名律师有弘一等。

  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

将释迦一代教法判为化、制两教。

化教为佛教化众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经论之所诠,如四部阿含,《发智论》和“六足论”等。

制教为佛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诠,如《四分律》、《十诵律》等。

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

性空教摄一切小乘,相空教摄一切大乘般若,唯识圆教摄大乘《华严经》、《楞伽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

制教又可分为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

实法宗即立一切法实有的说一切有部等,以色法为戒体。

假名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假名的经量部等,以非色非心法为戒体。

圆教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识的唯识圆教等,以心法种子为戒体。

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属唯识圆教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

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

戒行是戒律的实践;

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

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

或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

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

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戒体,旧译“无作”,新译称“无表”。

三家对此有所分歧。

古师多依《成实论》,以无作戒体为非色非心的“不相应行法”,相部宗法砺即依此说倡非色非心戒体论。

东塔宗怀素则依《俱舍论》,以“无表业”为色法,倡色法戒体论。

南山宗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依《楞伽经》、《摄大乘论》所说,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

它和前二说相对,称为心法戒体。

    《四分律》分通大乘之说,起于慧光,道宣在《羯磨疏》里更从律文中搜寻出五种理由来证明其说。

一曰“沓婆回心”,二曰“施生成佛”,三曰“相召佛子”,四曰“舍财用轻”,五曰“识了尘境”。

由“四分”通向大乘,更进一步建立三学圆融无碍说。

一戒一行,圆融观解,就具足一切行,这就成为大乘妙行。

  该宗又将佛所制诸戒归纳为“止持”、“作持”两类。

“止持”即“诸恶莫作”之意,指比丘、比丘尼二众罅止身口不作诸恶的“别解脱或”;

“作持”即“众善奉行”之意,包括安居、说戒、悔过以及衣食坐卧等种种行持规则。

《四分律》前半部解释僧尼二众别解脱戒为止持门;

后半部解释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意译为“聚”)为作持门。

南山宗五大部内容不出此两类。

  该宗由道宣三传弟子鉴真传至日本。

唐天宝十三载(754),鉴真在日本当时的都城奈良东大地佛殿前筑坛传戒,弘扬戒律,是为日本有律宗之始。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71579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