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

法相宗(更新时间:2004-1-28 15:58:00 本章字数: 2290)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糅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

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对该宗典籍竞作注疏,在理论上各有发挥。

特别是窥基,直绍玄奘所传,融会贯通,加以发扬,有“百部疏主”之称。

窥基之后,慧沼、智周传承两代,各有阐扬。

自智周弟子如理支后,即逐渐衰微。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此宗的判教,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

第一时有教。

为破异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是为初时我空之说。

第二时空教。

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

第三时中道教。

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即心外法无,破初有执;

内识非无,遣执皆空;

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是为第三时识外境空之说。

此三时教的说法,有依释迦说法年月先后来区分的,称年月次第;

有依了义与不了义来区分的,称义类次第;

还有兼年月次第与义类次第来区分的。

  理论:1、三性说。

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

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

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妄想);

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

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

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该宗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据以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

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

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

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

从而说明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姓”与三乘也不得入的“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

这与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是该宗中心思想之一。

  2、五重观法。

为与唯识说相适应,主张用唯识观。

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特别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

五重观是:(a)遣虚存实识。

此观有情的遍计所执性法,纯属妄情臆造,毫无事实体用,故应遣除;

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缘依他而有事实体用,是“后得智”之境,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为“根本智”之境,均不离识而应留存。

是为唯识观的初步。

(b)舍滥留纯识。

虽观事理皆不离识,而此内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

相分为内境,见分心仗以起,摄境从心,并简别有滥于外境,所以只观唯识,为第二步。

(c)摄末归本识。

摄见相二分之末,归结到自心体分之本。

因见相分皆识体所起,识体即为其本。

今但观识体,为第三步。

(d)隐劣显胜识。

隐劣心所,显胜心王。

心王起时必隐劣心所,为第四步。

(e)遣相证性识。

心王犹属识相,今遣相而证唯识性,得圆成实之真,为唯识观最究竟之阶段,即第五步。

  3、因明学说。

因明原为瑜伽行派所创。

世亲门人陈那有更大发展。

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到处参问因明,造诣极高。

临回国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立了一个“真唯识量”,书写在金牌上,经过18天,无一人能驳倒它,创造了因明光辉的典范。

回国后,先后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

门人竞作注疏。

其中以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最为流行。

窥基对因明作法,多有发展,主要有:区别论题为“宗体”与“宗依”;

为照顾立论发挥自由思想,打破顾虑,提出“寄言简别”的办法;

立论者的“生因”与论敌的“了因”,各分出言、智、义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

每一“过类”都分为全分的、一分的,又将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他、俱;

推究了有体与无体。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戒体)。

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络索》一书,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颇精。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明三支比量。

谭嗣同在所著《仁学》一书中,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并有《齐物论唯识释》之作。

近代欧阳竟无、韩清净和太虚等也曾对法相唯识之学竞相研习,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传。

唐永徽四年(653)日僧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

开元四年(716),日僧玄昉从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

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

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流传不绝。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72178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