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有何奥秘?

八阵图有何奥秘?

当年,唐代大诗人杜甫由四川前往湖北,路经白帝城时,曾以饱含惋惜之情的笔墨,临江凭吊孔明用兵如神的功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从这首唐诗中可以看出,八阵图作为诸葛亮的用兵一绝,传说之久远。

在《三国演义》中,八阵图被描绘得十分神奇奥妙。

早在亭之战时,当诸葛亮在西川看了马良绘制的蜀军七百里扎营的地图之后,便料定蜀军必败无疑。

他对马良说道:刘备若败,可速往白帝城中躲避,我已“伏下十万兵在鱼腹浦矣。

”马良听后大惊,他曾数次往来鱼腹浦”未尝见一卒,怎么突然来得十万伏兵?

孔明却答:“后来必见,不劳多问”。

后来,陆逊火烧连营 ,率军乘势追袭刘备。

当行至夔关附近时,陆逊突然发现“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

”他疑有伏兵,立即领兵倒退十余里”,于地势空阔处,排成阵势,以御敌军。

”可是,派出的探马回来报告说,前面并无敌军。

陆逊心中十分疑惑,下马登高观望,突然“杀气复起”。

他几次派探马侦察,结果都说“前面并无一人一骑。

”这时,“日将西沉,杀气越加。

”陆逊又“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却见江边只有“乱石八九十堆”。

陆逊找来土人询问,土人说:“此处地名鱼腹浦。

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上。

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

”陆逊听罢,心中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于是亲自率领数十骑前往观看。

谁知一进石阵之中,“忽然狂风大作,霎时,飞沙走石,铺天盖地。

”只见“怪石嵯峨,槎牙似剑;

横沙立土,重叠如山;

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

”陆逊惊慌失措,急欲回去,却无路可出了。

古代阵法,在历史小说家的笔下从来都被描写得神乎其神,如《封神演义》中的“万仙阵”,《杨家将演义》里穆桂英大破的“天门阵”,都是神化了的阵法。

其实,阵法是古代作战中用兵的一种常法。

“八阵”,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孙膑兵法》,是各种阵法的统称,在当时属于一种经常用的作战方法和训练手段。

“八阵”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方阵(用于截断敌人);

二、圆阵(用于聚结队伍);

三、疏阵(用于扩大阵地);

四、数阵(密集队伍不被分割);

五、锥行之阵(如利锥用于突破敌阵);

六、雁行之阵(如雁翼展开用于发挥弩箭的威力);

七、钩行之阵(左右翼弯曲如钩,用于改变队形,迂回包抄);

八、玄襄之阵(多置旌旗,用于疑敌)。

八阵法历经秦、汉,传到三国。

从正史记载看,八阵图是诸葛亮当时操演军士的训练方式。

演义中的江边那些石堆,只不过是诸葛亮创造的一种“模拟训练”方法,类似现在的沙盘作用,是用石头来标志操演、阵法时兵士所应处的位置。

一个空无一人的“模似训练场”,哪里会杀气冲天,“可比十万精兵”?

这样过头的夸张,自然大家不会相信了。

但它却从侧面告诉我们,取胜之道在于迷敌,仍值得今天借鉴。

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宝库博大精深,值得同学们探讨的问题很多,在此只能挂一漏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77561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