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展
中国古代漆器展 前言 中国历来以“丝国”。
“瓷国”著称于世,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中国也是“漆器之国”。
她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也是出土古代漆器最多的国家。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用漆树的汁液涂在木器和陶器的表面使它们美观耐用。
天然漆持有的防潮防腐性能,使这些涂层保存至今还光彩夺目。
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几千年来从不间断地在发展漆工艺。
无论是在黄河、长江、珠江三条“母亲河”流域,还是在东北、西北和岭南,都有古代漆器出土。
其数量之多、系谱之全,连考古学家都惊叹不已 。
它们造型各异、纹饰华美,使人目不暇接。
彩绘漆虎座立马(战国〕 连座高103厘米。
湖北江陵李家台四号楚墓出土。
现藏荆州博物馆。
虎座立风是楚墓特有的随葬品,木质雕刻为胎,各部分可以拆装。
底座为蹲踞状虎形,风以虚为底座昂首立于虎_上,背上插有表示龙角的鹿角。
全器需黑漆为地,并以朱红。
黄。
金。
银等色绘出风的羽毛、虎的斑纹以及风和虎的眼、喙、鼻等细部。
这些花纹很有装饰性,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
鹿角也髹黑漆并在技尖加彩。
凤颈夸张如振翅鸣叫,鹿角动势很大。
如双翼展开。
但尾短,称“短尾凤”。
底座卧虎抬头翘尾与风的动态相呼应。
全器造型动静结合,凤欲飞不飞。
虎欲动不动,其艺术价值早已超出一般的陪葬品,更像是一座纪念碑。
彩绘龙凤纹内棺(战国晚期) 长184厘米,宽46厘米,高46厘米。
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楚墓出土。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此棺木胎,形状为规则的长方体,内髹红漆,外熏黑漆,棺外用红、黄守三色彩绘龙凤纹。
盖面及两侧相板绘写实龙凤纹,以四龙四风为一单位作四方连续,结构对称严谨。
其小凤的形态尤为生动,昂首振翅、长尾舒展,使用鲜艳的黄色,并压在龙身之上,是地位显要的主纹样。
龙一首双身,以黑色描绘,并以金色绘羽鳞纹于龙身,色彩深重以衬托凤纹。
整个盖面和棺板纹样用线流畅,色彩对比强烈,装饰性强,是楚墓彩绘漆棺中难得的珍品。
头档和足档的纹样为简化变形龙凤纹,除保留龙凤的一些主要特征外,均已几何化,与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彩绘漆棺板画法相似。
以龙凤和变形龙凤纹样装饰棺木可能是楚国的一种习俗,漆棺彩绘的风气在西汉得到继承和发展。
彩绘透雕漆座屏(战国中期) 长51.8厘米,上3厘米,下宽 12厘米,通高匕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出土。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此座屏为木质,周身髹黑漆,用朱红、灰绿、金、银等色漆彩绘。
外框长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只动物,包括大蟒二十条,小蛇十七条,蛙二只,鹿、凤、雀各四只。
透雕部分由两约对称的图形组成,两组图形完全相同,构图十分稳定。
每组图形都以双凤。
双鹿围绕着一个中心——鸷鸟搏蛇。
底部浮雕以纠结的蛇、蟒和蛇吞蛙为主要内容。
除边框为直线外,鹿。
凤和蛇的轮廓均为曲线,形成有动感的韵律。
各种鸟。
兽、蛇、蛙都以写实方法表现,但它们的动态和身上的羽毛、斑纹毕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规律,也更美。
如左右两只鸷鸟各衔蛇两条,我们可以想像在乌嘴下挣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这两条蛇都盘成对称的花结,委婉自由、玲珑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
彩绘漆镇墓兽(战国) 通高170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天星观一号墓出土。
现藏荆州博物馆。
此镇墓兽有实心方木底座,底座四面装铜铺首。
兽身呈相背的双弓形,以神卯插入底座。
兽首分向左右,兽脸开在两侧面,瞪目。
阔鼻,口吐长舌直抵胸部。
头插两对成年雄鹿的角,也可卸下。
此角向两翼张开,苍劲有力、气势雄伟,增加了镇墓兽的神秘感。
全器髹黑漆,用红、金二色开脸,并在兽身和底座上绘行龙纹、雷纹和几何纹,色彩十分富丽。
这种双头镇墓兽多形体高大,人殓时拆开放入棺倍的头箱中,是楚国大型墓的随葬重器,其他地区的墓中均不见。
彩绘漆镇墓兽(战国早期) 高128厘米。
河南省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
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此兽木雕彩绘,作蹲坐状,头插两支彩绘鹿角,但已残,仅存15厘米。
两耳尖而上翘;
双目圆而大,如兽目;
口大,吐长舌,直垂到腹部;
胸部绘出双乳、背部雕有四个对称的卷云纹;
前股上举,持蛇作吞食状。
两前肢由样卯与兽身相接。
此兽的眼、舌髹红漆,耳、爪髹黄漆,其余各部分皆髹褐漆,然后绘红、黄相间的鳞。
双尾外卷。
全兽各部分雕刻精巧,色彩也很艳丽。
它与天星观、雨台山出土的单头和双头镇墓兽皆不相同,以较写实的方法表现。
除歧爪齐全外,耳、目。
眼、舌和鳞片均作具体描写,由于眼大舌长,又操蛇噬吞,所以气势很不一般。
它不但反映了战国楚墓具有独特的葬仪,也反映当时有很高的木雕水平。
彩绘兽首凤形漆勺(秦代) 高13.3厘米。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九号秦墓出土。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此勺木胎,造型新颖。
它以兽首、鸟颈为把、鸟身为勺,后有平面展开的三叉鸟尾。
内髹朱漆、外髹黑漆,然后用朱色。
褐色漆彩绘鸟的羽毛和兽首的细部。
兽首乌身可能是一种龙首凤身的神物。
龙首凤和凤首龙在中国古代装饰中并不鲜见。
龙和凤抽象化为几何形再组合为一种纹样的现象在楚漆器中尤为多见。
这是使龙、凤神性合一的现象。
秦人有把奉雉神的习俗,云梦睡虎地漆器中雉的形象经常出现,勺中的鸟身也有可能是雉。
彩绘双耳长漆盒(秦代) 长27.8厘米,宽13.3厘米,通高11.8厘米。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九号秦墓出土。
现藏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
双耳长盒是在秦代漆器中首次发现的。
它由形状相同的器身和器盖扣合而成,椭圆形,两头有双耳,盖上与器底均有假足。
如果打开器盒翻过来,就会成为两件相同的盛器。
此盒内髹朱漆。
外熏黑漆,并用朱漆在黑漆地上彩绘纹样。
在器盖和器身的假足内,以X形结构画有逆对称的变形鸟纹,红黑关系正负互衬十分巧妙,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处理得也很和谐,从中可以看出秦楚文化交流之一斑。
有人根据鸟头的形状认为是鹦鹉纹。
在盒的肩部给有成双的兽眼,双耳则像鼻子,联系起来看像一只双头卧兽,不但造型别致,而且生动有趣。
彩绘黑地漆棺(西汉早期) 长256厘米,宽118厘米,通高114厘米。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此棺是四层套棺的第二层,长方形,木胎。
内髹朱漆,外髹黑漆。
盖板及四侧边缘饰带状卷云纹。
盖板、两侧棺板和头档、足档都绘有气势宏大的云气神兽纹。
云气纹用沥粉勾边,施以朱、白、黄、绿、赭等色色漆,即所谓“五色云”。
它既不像秦代的云龙纹有龙的局部隐约可见,也不似后代的团云,而流动的长线条以“气”为主,周围还有流动而奔放的线条表小“风”,助长了云气的动势。
这些云气回旋缭绕像“回”字形,时而水平流动,忽而 直线上升,凝重而庄严。
云气之间用堆漆法画有神兽、仙人、鸟、鹤、豹、牛、羊、鹿、马、兔、蛇等,其中还有骑马、乐舞、格斗、操琴、觅蛇等情节,主角是有角蹄足的怪兽,有人认为它与楚墓出土的镇墓兽同类。
所画云气、神兽都在一个平面中展开,无前后重叠,与汉代画像五处理方法相同。
但黑漆地色显得深远和神秘,弥补了层次不多的缺陷。
全棺像宇宙天体包裹着墓主,似乎在迎接她的灵魂有朝一日走出棺停升向天际。
彩绘神八怪兽纹龟甲形漆盾(西汉早期) 长32厘米,宽20.1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八号汉墓出土。
现藏荆州博物馆。
此漆盾角甲形,称为“龟盾”。
背面曾去有木柄。
两面髹黑漆,用朱漆彩绘。
背面在桐的两测绘相向站立的人物各一。
右侧一人持杖,应为主人;
左侧一人戴豹尾冠,似为待从。
这是墓主人生前的写照。
后上向下部绘一悍兽,前后各有一云团、可能是龙作腾云状。
龙之上有一神人,上身为人、双腿像鸟。
根据《中国美术全集·漆器》中彭浩的解释,“神人应是墓主人的化身,正骑龙升天。
”从盾的尺寸看,并非实用品,可能是陪葬用的明器,其中的漆画表现墓主人死后升天的愿望是很自然的。
此画用笔简洁,是一种写意的漆画,十分难得。
彩绘七豹纹扁漆壶(西汉早期) 高48.5厘米,宽65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一六八号 墓出土,现藏荆州博物馆。
此壶木胎。
分两半铣斫制后胶合,为贮酒器,扁平腹,矮圈足,两肩有一对铜质铺首街环。
壶身近似委角矩形,边 线方中有圆,造型洗练古朴。
壶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并加彩绘。
侧边用朱漆绘变形鸟纹,其形式与楚漆器变形鸟纹基本相同。
可见西汉时楚地漆器仍受战国楚文化的影响。
顶盖四边为云纹,中间有一立豹昂首长啸。
腹部正面用朱漆绘三只豹作正三角形排列;
背面用朱漆绘三只豹作倒三角排列。
豹身斑纹用蓝灰漆绘,其中三只豹长有上翘的羽翼。
七只豹均用线勾,线条准确有力,富有顿挫变化。
七豹形态皆不相同,个个形神兼备。
动感很强。
其中正面右下角的捕猎神豹是最优秀者。
两面的云气纹都作对称结构,中间一菱形,空隙中穿插S形流云。
云气纹皆用蓝灰漆绘,与黑地者较接近,使朱色豹纹十分突出醒目。
这些云气纹用平涂画法,形式已与战国和秦代五龙纹有所区别,更加抽象化。
七豹中有三只长翼,又都活动于云气之中,应为天上神物。
根据《楚辞》可以确定是守天帝九重关(即天门)的虎豹之属。
彩绘鸭嘴形柄漆盒(西汉晚期) 盒口径17.5厘米,高11.5厘米,通长30厘米。
安徽省天长县安乐乡汉墓出土。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此盒木胎,平口留底矮圈足,分盖和底两部分。
鸭嘴形柄的上下橡分别联结在盒盖和盒底上,然后用轴联结起来。
用手压上喙盒盖自然开启,手松盖即闭合,设计十分巧妙。
盒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后用朱漆绘云气神兽纹,有龙、凤、神仙等。
鸭嘴形柄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并用红漆画出头、眼、嘴等细部,使之传神。
全器则像变形的鸭或鸭嘴的兽。
它是集实用。
便利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设计,是汉代“趣味性设计”作品之一。
贴金银箔嵌玛瑙珠漆七子奁(西汉晚期) 高14.5厘米,口直径22.5厘米。
江苏省邢江县甘泉乡姚庄一○一号墓出土。
现藏扬州博物馆。
此奁木胎,有盖,内装七个子奁。
奁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加彩绘、贴金银箔花纹。
查项正中贴银箔六出柿蒂纹,柿蒂中心嵌一颗直径约1.8厘米的红玛瑙。
周围每瓣各嵌一颗鸡心形红玛瑙(多已脱落)。
玛瑙之间饰鸡心形朱绘旋状纹。
外圈为贴金银箔装饰带,纹样已模糊,只有几组贴金箔的画面清晰,内容是羽人操琴、羽人骑狼等。
奁盖外壁三道银扣形成两条饰带,内容为云气缭绕的山峰,以及云、山之间的羽人祝寿、车马出行、狩猎、斗牛、六博、听琴等。
外底有一圈云气纹,中间是五个圆环相套,中间环内绘飞燕一只,其余四环内各绘一龙纹。
以上装饰是汉 代常用的云气神兽、神人纹样,表现仙山上的仙人生活,与人世间的贵族生活相仿。
羽人的体形、面相均如常人,头后流高髻,肩背部长羽翼。
奁内七个子奁均极小巧,造型也很别致,有长方形二件、圆形二件、马蹄形一件、方形一件、椭圆形一件,都是薄木胎。
奁顶均贴银箔柿蒂纹、嵌黄色玛瑙。
各奁装饰风格与母奁相似,主纹样是金银箔贴云气神兽、神人纹。
这套漆备用料高贵。
制作精美,并把贴金银箔、嵌宝石、银扣工艺和彩绘结合起来,是一件华丽贵重的漆器。
当时的扬州(广陵郡)使用漆器比较普遍,应是汉代漆器主要产地之一。
彩绘三鱼纹漆耳杯(西汉早期) 长21.3厘米,高5.9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出土。
现藏荆州博物馆。
此杯木胎,器口椭圆形,双耳新月形,平底。
内外均髹黑漆。
内底用黄、朱二色绘莲花一朵,花形已图案化。
莲花周围有三条游鱼,充满内底。
鱼身以黄色大笔写画,头尾填红色块,十分熟练。
花与鱼多用红、黄色,与黑地对比强烈。
所显风貌有别于用红。
黑二色的漆器,与民间艺术善于用原色作画的特点相似。
以上的鱼纹对元代以后民间青花瓷鱼盘的画法可能有一定影响。
此杯外间缘和双耳内外测绘波折纹,内口缘绘变形鸟纹,这都是楚漆器中常见的纹样。
嵌银箔漆砂砚(西汉晚期) 长19厘米,前宽9.8厘米,后宽8.2厘米,高6.6厘米 。
江苏省邢江县甘泉乡姚庄一○一号汉墓出土。
现藏扬州博物馆。
此砚木胎,平面呈凤尾形,共有砚池和砚盒两部分。
砚盒半椭圆顶形,砚盒和砚池间有孔相通,并配有木雕羊首形栓,可将余墨存入砚盒,用羊首形木栓封闭。
用时取出木柱,余墨即可流出。
砚池表面用手触摸有砂粒感,此即漆砂砚的主要特征,它使出墨流畅,被认为与澄泥砚特点相似。
此砚外部髹黑漆,外表装饰华丽。
以云气神兽纹为主,并贴有银箔动物。
砚盒顶上饰四出银箔柿蒂纹,正面盒壁有飞雁,左侧饰虎,右侧饰豹,后部饰一小鹿。
砚池外侧正面饰一跪坐高髻羽人,对面有一展翅的孔雀;
左侧饰猛虎和牛羊;
右侧饰武士斗猛兽。
砚底髹朱漆,用黑漆绘腾龙云气纹,龙脊突起有立体感。
另外,砚底垂直立面空隙上用黑漆绘一只舞风。
有人认为这里的龙凤纹样表示“龙飞凤舞”。
彩绘童子对棍图漆盘(三国·吴) 直径14厘米,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出土。
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盘旋制水舱,浅腹。
内地由同心圆分为三层。
中心朱漆地,绘两童子在山前空地上相对舞棒,为“近镜头”特写画法,注重人物的神态描写。
除面、目、手等重要处勾黑线外,其余用“没骨”画法。
远山近地干线处渐虚,使画面有深远的空间感。
童子图外线一圈黑地彩绘游鱼。
水草、莲蓬纹样,鱼背鱼胜晕染深浅,画法写实,甚至不难辨认鱼的种类,远远超出西汉耳杯鱼纹图案化、概念化的手法,极为生动自然。
外线是朱地彩绘云龙纹,显然是秦汉以来的传统纹样。
盘背面髹黑漆,边饰一周云龙纹,中央朱书“蜀郡作牢”四字。
彩绘宫闹宴乐图漆案(三国·吴) 长82厘米,宽56.6厘米。
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出土。
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案是有足的盘;
用以盛举食物。
此案为木胎,案面长方 形,四线略高于案面,缘上镶嵌鎏金铜皮,背面安装四个矮蹄足。
案内髹红漆,四缘有数层装饰纹样,内容为云气纹、禽兽纹。
背面髹黑漆,正中朱书一“官”字。
案面中间是装饰主体,即“宫闱宴乐图”。
宫闱指后妃所居之内宫,此图应写内宫室外庭院内的宴乐场面。
上列一排建筑,窗内有人。
左上角设帐,为帝王席。
右列一平列为官吏、贵妇席。
前景主要是百戏艺人的表演场面,中间所演是“舞轮”。
此图以众多的人物组成热闹而不紊乱的场面,以三横列为主要结构,百戏艺人的活动又很自然地突破横列的刻板。
所有人物皆不重叠,仅以高低区别远近。
此画的题材内容和构图方法都与东汉画像石相同。
彩绘季扎挂剑图漆盘(三国·吴) 直径24 8厘米。
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出土。
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盘为木胎,浅腹,原口沿有鎏金铜扣。
髹漆工艺为木胎上贴麻布,再涂漆腻,然后髹红、黑色漆。
盘内底共有彩绘三层,包括两圈装饰纹样和盘中心的季扎挂剑图。
季扎挂剑图为黑地彩绘,表现春秋时吴国的季扎赠剑给死后的徐君的故事。
此画主要用油彩绘制,人物用“没骨法”,仅在头客、脸面、手等部分用黑线勾画,寥寥数笔表情已很生动。
远山画出虚实变化。
人物和景物虽仍用平列构图,但远景的山和近景的兔使画面有了三层景,突出了纵深的空间感。
外圈的鱼、莲蓬、童子、白鹭摆脱了平 涂勾线画法的约束,以生动的笔触画出明暗变化。
说明三国对漆画的水平在汉代基础卜有了很大提高。
盘背面髹黑漆,有朱漆篆书“蜀郡造作牢”款。
彩绘鸟兽鱼纹漆鬲(三国·吴) 长25.4厘米,宽16.3厘米,高4.8厘米。
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出土。
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鬲底为木胎,长方形。
壁为竹胎,用竹针联结并用麻布加固。
有壶门足。
鬲内分七格,朱漆地,每格绘一种吉祥灵物,有天鹿、凤鸟、神鱼、麒麟、飞廉、双鱼。
白虎等。
彩绘用油彩,并用黑线勾出轮廓和细部。
线条奔放自然,又很准确。
用独立分散的多种纹样装饰一件器物而不加云气和蔓草,是汉代所不见的装饰方法。
福的侧面绘蔓草纹和放鹰图。
彩绘漆鬲的出土至今仅见一件,所以更为珍贵。
锥刻戗金黑漆盒盖(三国·吴) 边长22.5厘米,高 11.5厘米。
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出土。
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盒盖为薄木胎,胎上贴麻布,然后涂漆腻再髹漆。
内髹红漆外髹黑漆。
盒盖平面呈正方形,盖顶突起,四面转角圆缓。
器外黑漆地上满布锥刻戗金的花纹,只有各立面交界处的边缘留有一段黑地,使花纹形成与器形适合的正方面或矩形面。
花纹为细密的云纹地,云纹中有神兽六十五个,包括龙、虎、鸟、麒麟、天禄等,实为一种“瑞应图”。
另有三个人物:佩剑者、拥旗者和持节者。
此器在黑漆地上铺排大量金线,金色的光泽十分突出,效果极为华丽,是迄今出土年代较早、工艺精湛的戗金漆器珍品。
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三国·吴) 每件长9.6厘米,宽5.6厘米,高2.4厘米。
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出土。
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共两件,均为皮胎,椭圆口,平底。
耳边及口沿镶铜扣,铜扣銮金。
器身犀皮漆的花纹由黑、红、黄三色漆组成,黑面、红中、黄地,如行云流水十分自然。
这两件犀皮漆器的发现在中国漆器史上有重要意义。
过去根据文献,有关犀皮漆的记载出现于晚唐,因此认为这种漆工艺的出现不会早于唐代。
朱然墓发现的这对耳杯,使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近六百年。
彩绘人物故事画漆屏风(部分)(北魏) 每块长约 80厘米,宽约 20厘米,厚约2.5厘米。
漆屏风用木板制成,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遍读朱漆然后作画,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
屏风两面原皆有画,向下一面因潮湿剥落严重,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
图中所示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块向上的一面。
第一、二块屏风画用栏界分为四层。
第一层六个人物,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
第二层三个人物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
第三层两个人物,为鲁师春姜及春姜女像;
第四层六个人物,为班捷仔辞成帝同乘辇故事。
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帝舜事迹见《史记·五帝本纪》。
所画内容与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相承袭所画人物用黑线作铁线描,脸、手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画风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则已见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
而以漆或油彩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更为不易,可见漆工技艺高超。
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
与屏风同出的还有四个石雕屏趺,当初是插立屏风用的,每件边长约 32厘米,高6.5厘米。
屏趺雕刻极精,但内容与屏风画没有联系,均与佛教有关,说明当时北魏佛教十分兴盛。
人物花鸟纹嵌螺钿漆背铜镜(唐代) 直径25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十六工区六七号唐墓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镜圆形、圆钮,镜背纹样完全由螺钿在褐漆地上镶嵌而成。
主要人物为一左一右席地而坐的留项男子,均衣袍宽大,头戴巾。
左一人弹阮咸,在一人持杯盏饮酒。
右侧后部有一唐装低髻侍女、人物之前有鹤舞、凫游。
后部中央有一棵花树,树下一时鹦鹉和一只似犬的兽,树上一对飞鸟。
一对立乌。
空隙处有山石和花叶。
全图布局对称,结构严谨。
人物、景物动静结合,颇有诗意。
构图明确分前景。
中景和背景三部分,已突破汉代常见的平列式,因此有显著的景深和空间感。
螺钿上所刻线条精细准确,人物的衣褶和面目皆如白描,比较写实,花树和鸟纹则有较强的装饰性,两者的结合比较自然。
地部残留部分螺钿碎片镶嵌的痕迹,可见原镜背地部应全部用碎螺钿嵌出有“肌理”效果的地纹,与正仓院所藏府螺钢铜镜相同。
此镜是唐代嵌螺钿漆器人物中水平最高的一件,。
所出墓墓主卒于唐代至德二年(757年),此镜当是盛唐所制。
“九霄环佩”紫漆琴(唐代) 通长124厘米,最宽21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琴为伏羲式,桐木为面,杉木为底。
灰胎为焙烧鹿角调制,称“鹿角胎”。
髹深栗亮色漆,用朱漆补过。
通身发小蛇腹断纹。
十三微用蚌片镶嵌。
琴面半圆形隆起。
据考证,其特征与记载的唐代开元款雷氏琴相符。
琴背龙池上方有“九霄环佩”四字方篆,他下方有“包含”细边大印,都是制琴时刻就。
其余腹款、题识等,均系后刻。
紫檀木填漆护轸(琴下转弦的钮)为清代重修时所装。
此琴形制古朴,肩弧而腰曲,典雅优美。
而琴音纯粹温劲,为传世后琴所罕见。
郑氓中在《中国美术全集·漆器》中 说:“清代末年此琴即享有盛名,被誉为‘鼎鼎唐物’和‘仙品’。
《琴学丛书》《今虞琴刊》均有记述。
已故音乐史家杨荫浏把这张琴作为唐代雷琴的典型器附于所著《中国音乐史稿》之中。
” 花鸟纹嵌螺钿黑漆经箱(五代) 长35厘米,宽12厘米,高12.5厘米。
江苏省苏州市瑞光塔 出土。
现藏苏州博物馆。
此箱为木胎,长方形,下有须弥座,四面平列壶门, 内施金平脱花纹。
通体髹黑漆,镶嵌螺钿花纹。
盖面有三组并 列的团花,周围散花,中嵌半圆形水晶和彩色宝石。
盒身壁面是 石榴、牡丹等花卉和飞鸟峡蝶。
花叶相接排列,枝干多被掩盖, 缠枝的特征已不明显。
其中的石榴纹样,是唐代新兴的纹样,初 用时多作花芯,现已比较写实。
以上两点表现出此箱纹样沿袭 了唐风,但已有变化,稍失唐代的气韵和生动。
这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纹样所共有的特点。
花瓣形圈足黑漆碗(北宋早期) 口直径22.5厘米,底直径11厘米,通高7.7厘米。
湖北省监 利县福田寺宋墓出土。
现藏荆州博物馆。
此碗木胎,口沿是花瓣形,敞口外侈,矮圈足。
胎体用圈叠 法制成,胎上婊一层麻布,再上灰髹漆,所以轻薄而坚实。
器外 髹黑褐色漆,器内髹朱漆,与传统漆器相同,但全器不加纹饰,以 造型和一色漆的色泽和光泽取胜。
一色漆器在三国(吴)未然墓 中已有黑漆凭几出土,但木多见。
宋代一色漆器则有大量出土, 百多为实用器皿,可见当时这种漆器十分流行,其造型深受宋瓷 的影响,具有古朴典雅的独特风格。
紫褐色漆盒(南宋早期)) 高25.3厘米、江苏省宜兴县和桥宋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
此盒为本胎,有盖,子母口扣合。
盒外髹紫褐色漆,内内髹 黑漆,造型为圆柱体的变体,无纹饰,古雅质朴。
盒体较大,但胎薄体轻。
出土时,盒内装有小件漆器三十余件。
紫褐色漆渣斗(南宋早期) 高6.2厘米,口直径10.5厘米。
江苏省宜兴县和桥宋墓出土。
现藏南京博物院。
此渣斗为木胎,外需紫褐色漆,内擦黑漆,口沿有一道黑漆 边,而且胎薄体轻。
渣斗是一种药具,唐代金银器中也有渣斗, 但造型颇不相同。
这件漆渣斗不但造型别致,而且比例和谐优 美。
它的高和口径的比例与“黄金比”(1:1618)极其相近。
我 们不能说宋代匠人已经掌握了黄金比,这仅是一种巧合。
但黄 金比本来就是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宋代匠人的成熟设计 与黄金比相合,又是必然的。
婴戏图剔黑漆盘(南宋晚期) 高4.5厘米,直径31.2厘米。
现藏日本文化厅。
此盘外圈刻茂密的折枝桂花纹。
内圈刻三重楼阁,楼阁前广阔的庭院里有十个儿童在嬉戏,庭院有曲栏,栏外水中有双鱼、庭院地向刻锦地。
楼门后桂花树影婆娑,树影中一轮圆月,中有桂花、玉兔。
应是中秋夜景,其中儿童形态最为生动,十人动态皆不相同,而且神态生动。
全图构图完整、严谨、有远、中、近三层景,有明显的空间感、反映了宋代绘画的水平,此盘雕刻技法尚属早期风格。
即在一个平面上减地平刻,镂刻较浅。
因此,所表现物体的主体感不强,全靠块面大小、线条虚实来区别主次、强弱,与单色木刻或雕版印刷的刻法相近,而与元代浅浮雕式的雕漆技法差异较大。
园林佳女图使金莲瓣形朱漆奁(南宋中期) 直径19.2厘米,通高21.3厘米。
江苏武进县村的乡南宋五号墓出土。
现藏常州市博物馆。
此奁木胎,断面如六出变形莲花,分盖、盘、中、底四层,口沿均有银扣,通体髹朱漆,戗刻金纹装饰。
盖自斜刹有戗金折枝花卉十二枝、中间平面部分戗刻园林仕女图,此图描写二贵妇在园林的石板小径上挽臂而行、切切私语,右侧一侍女持长颈瓶,周围有假山、花树,后方不远处有一藤墩。
宋代造园艺术发展迅速、南方园林尤善叠石造山,并置太湖石以供赏玩。
图中有假山和藤器,应为南方私家园林景色,这与产地温州地处南人相符。
其中仕女和婢女的服饰装束是典型的南宋样式,而人物形象已与唐代仕女大异其趣,她们双肩低削、身材柔弱、裙裾下收。
裙下隐约可见弓鞋的翘头。
此奁全身侧举均刻写生折枝花卉,结构准确。
线条挺拔秀丽。
充满了生机。
以写实花齐为主的装饰风格,与唐代以变形花卉为主的装饰风格也有很大区别。
奁盖内侧有朱书“温州新河金念二郎上牢”款。
“张成造”栀子纹剔红盘(元代) 口直径17.8厘米,高2.8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盘圆形,圈足。
黄漆地上髹朱漆约百道,漆层十分肥厚。
全盘以雕漆为饰。
盘内正面雕刻栀子花一簇,以写实的自由形态适合于盘形。
位于盘心的栀子花是这簇花的主体,面积约有全盘的一半。
这朵花正在盛开,花瓣已经怒放。
三层花瓣由内向外逐圈加大,又逐层重叠,成功地表现了正面朵花的深度感体积感,花瓣卷曲目如,极为生动。
主花旁的花蕾和枝叶向四周蔓延,挤满了盘面的空间,几不露地,显得生机盎然十分茂盛。
盘背雕阴文蔓革纹,并有针刻“张成造”行款。
张成是元代嘉兴西塘杨汇著名的漆工,以剔红著称。
“张成造”云纹副犀盒(元代) 直径14.8厘米,高6.2厘米。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此盒圆形,木胎,用来黑色漆相间髹约百道,漆层十分肥厚,盖面和盒身均雕如意云纹。
纹样依圆心三分,各有一组云纹,三级相同,极富韵律,构图也很严谨,此盒刀法深峻,磨工圆润,漆色光亮温莹,纹样曲线流畅,有流动感、不同色漆层的纹理又加强了这一感觉。
这是张成传世剔犀作品中最优秀的一件,也整个元代剔犀作品中最优秀的一件, “杨茂造”花卉纹剔红尊(元代) “杨茂造”花卉纹剔红尊(元代) 口直径12.8厘米,高9.4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尊木胎,短颈圆腹,造型稳健,颇有宋代钧瓷的特点。
尊外及颈内在黄漆地上髹红漆多道形成厚漆层。
足内髹褐色漆。
肩部刻弦纹一周,将颈和腹划分为两个装饰区。
口内、颈部和腹部雕满花卉纹。
品种有秋葵、山茶、桃花、梅花、振子、菊花。
百合花等,花间露出黄漆硬地。
此尊纹样与刀法和“张成造”栀子纹剔红盘十分相似,系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作品。
从足内外划“杨茂造”行款可知,作者是与张成齐名的浙江嘉兴西塘杨汇人杨茂。
所不同的是此尊采用了百花齐放式的组合构图,花纹密布,各花之间衔接自然成为一个整体。
如果将纹样展开即成为三条首尾相联的带状纹样。
自宋代大量采用写实花卉作为装饰主题以来,以盛开的各种花卉反映自然之美、表示吉祥之意已成为程式,至今还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纹样设计,可以说是一种中国民 族传统装饰纹样的重要样式。
林擒双鹏图剔彩捧盒(明代宣德) 口直径44厘米,高19.8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盒圆形,色漆有红、黄、黑、绿四种,自上而下为红、黄、绿、 红、黑、黄。
绿、黑、黄、红、黄、绿、红逐层髹成,共有十三层之多。
纹样困雕刻的深浅而形成不同的色彩,丰富华丽。
这需要周密 的设计和高超的雕刻技巧,所以同类同水平的作品并不多见。
画面以一株枝叶舒展、果实累累的沙果(即林搞)为主要结构,均 匀分布在圆形盖面上。
沙果枝头有两只相顾而啼的黄鹏,叶间有一蝶、一蜻蜓。
此图的风格介于装饰纹样和花鸟画之间,既有元末花鸟雕漆作品的遗韵,又有工笔花鸟画的影响。
所以,沙果枝叶分布像装饰纹样一样均匀,但双鸟已改变在花丛上对飞的程式,而立于枝头对唱,使鸟和花木的关系更加协调。
此盒盖面四周及足上部雕缠枝花果一周,有桃、石榴、樱桃、葡萄等。
上下口边刻花卉两周,有牡丹、茶花、桅子、菊花等。
其作风与张成、杨茂相似。
孔雀牡丹纹皮胎剔红盘(明代中期至晚期) 口径35厘米,高5 2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盘圆形,皮胎灰漆地,髹红漆。
盘心中间是以牡丹、孔雀为题的主纹样。
五大一小六朵牡丹花均匀分布在圆形内,两枝主干则从假山石后穿出。
一只孔雀在山石后,一只孔雀飞于空中。
这种构图与元末张成的作品尚有相类之处,但刀法已有较大变化。
它已不用有透视关系的体块来表现花鸟,较多地借助 白描式的线来勾勒,而且雕工粗犷,不藏锋,这是明代中晚期出现的一种雕漆风格。
盘心周围锦地开光,开光中刻瓜果纹样,也用线条表现,与盘心相呼应。
龙凤纹方胜形雕填漆盒(明代嘉靖) 长28.5原来,宽15.3厘米、高1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 院 此盒造型别致.为同心方胜形,取其“同心”的吉祥之意。
六角的圆珠做成圆戟形,有方胜形足。
通体髹紫色漆地,以红、绿、黄、黑四色漆雕填,十分绚丽。
所谓雕填,即是雕刻出花纹的轮廓和纹理,再填金或彩漆的工艺,在明清时期盛行。
此盒盖面一边雕填云凤纹,一边雕填云龙纹。
盒壁饰花卉、灵芝、杂宝、云鹤、水纹等,均按器形呈带状装饰。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845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