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的丧葬仪礼
汉人的丧葬仪礼 台湾汉人的丧葬仪礼,沿袭古代中国大陆的传统,以周朝的礼仪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阴阳家、风水先生等种种说法,自成一体,别具风格。
丧礼的全过程是相当繁琐的。
搬铺。
病人病重临危之际,须将病人移到正厅临时搭起的板床上,俗称“搬铺”,若死在卧室,据说“冥魂”会吊在床上不能“超度”。
而台湾人相信正厅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谓光荣、幸福。
男人要移到正厅的正旁(右侧),女人移到正厅的侧旁(左侧)。
烧银纸。
银纸是供亡魂在阴间的旅费,称为“脚尾钱”;
还要放一香炉,烧香点烛,为死者照亮赴阴间的路。
人死后,有所谓“哭路头”之俗,即父母亡故,女儿闻讯需立即返家,一边大哭一边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给她喝或拿毛巾给她擦脸才能停止。
但家属哭嚎,忌泪水滴在尸身上,否则据说此人会发疯。
而族中人来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东边,女 人在床位的西边,一律去掉身上的饰品,着素服,集体号哭。
开魂路。
请道士(俗称“乌头司公”)或僧侣来念经。
为亡魂超度,开路,引导至阴间。
乞水沐浴。
亲族穿上丧服以后,就到河边排队取水,称之为“乞水”。
回来后请“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为逝者擦拭身体的模样,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你现在已经变成神明了,已能和祖先见面”等,这就是“沐浴”。
套衫。
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
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称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抽寿。
“套衫”后,亲人们都要吃用面线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为面线很长,象征长寿,所以称为“抽寿”。
“抽寿”完后,要把笠帽和箍丢到屋顶上,表示已将死者的年龄加进了子孙寿命里,以延长子孙寿命的意思。
张穿。
孝男“套衫”之后,请“好命人”为死者穿上寿衣。
寿衣是于老人生前就准备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时由别人送的,有的是做61岁大寿时别人送的生日礼物,俗称“张老衫仔裤”。
另外,女子出嫁时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后的寿衣用。
辞生。
尸体纳棺前,死者还要在阳间吃最后一餐,代表与世人告别。
与“食酒婚桌”一样,有12种菜肴,依旧由“好命人”做出夹菜的动作,口中还要说些吉利的话。
入殓(纳棺)。
入殓是整个葬礼的重要时刻,必须请算命先生来选择良辰吉日。
之后的顺序也是非常严格的:棺材的底部放草丝;
草丝上面放烧过的灰;
灰上放银钱;
银钱上又放库钱;
放上写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极;
放上桃技,用以驱逐阴间恶狗;
放一块石头、一个煮熟的鸡蛋、一碗酱油曲,表示人死后不能复活;
放“过山裤”;
放上用红布和白布缝成的枕头,还有银纸,称为“鸡枕”;
在尸体旁放上金器和宝石,为的是鼓励子孙日后能为死者拾骨再葬;
放“水被”,盖在尸体上;
放“掩身幡”,这是由道士做成的白布,长度和棺材一样,死者有几个子女就撕成几条,把剩下的部分放在棺材中;
最后放些银钱。
这些仪式统称“收乌”。
纳棺之后,还没有嫁娶的子孙要轮流在棺材旁睡觉,称之为“困棺脚”,一直到出葬为止。
出山(出葬)。
出葬通常由和尚和道士来主持,日期则由择日士来决定。
送葬的队伍也很壮观。
送葬时,由亲人们护送棺材前往山上安葬,并按传统习俗列队,行列中有整只猪、羊、开路神、放银钱纸、铭旗、孝灯、吉灯、吹鼓团队、五彩旗、风水先生、凉伞、花圈、歌仔戏团、二十四孝花车、掌柩旌官、道士、和尚、金童玉女、纸幡、灵柩、男性遗族队、女性遗族队、送葬亲友等,共约50种。
丧服也是非常讲究的。
遗族中的亲属都要穿丧服。
男子穿草鞋,女子的鞋上要缝丧布,跟随送丧行列边走边哭。
一般前来送葬的亲友来宾,跟随一段路后,找个恰当的地方停下来。
棺材也停下来,由丧主跪地答礼,恳辞送葬的亲友,并表示感谢,故为“谢步”。
于是,送葬的亲友们便与灵柩告别,而子孙及近亲一直送到下葬为止。
台湾民间至今仍盛行土葬(大城市除外),选择墓地十分讲究“风水’”,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先生觅寻“吉地”。
台湾多雨水,墓的形状与闽粤地区相仿,多用砖石砌成“椅子形”,外包水泥或石灰。
下葬(落葬)。
这是最后一关。
墓地的坟墓是事先委托“土公”(从事埋葬洗骨的人)掘好的,待棺木到达时,将棺上的覆盖物取掉,男性跪在棺的左边,女性跪在棺的右边,大声哭号,以示诀别。
和尚和道士念完经后,就开始“放栓”,也就是在棺材的某一部位打孔,然后打进水栓。
用意是让棺材里面能通空气,以便早日物化。
最后同土公等人把棺材放进墓穴,由丧主先往棺材上埋上,以示尽孝。
最后对土地公烧金纸,对坟墓烧银纸,并收回全部的牲礼,至此葬礼便告完成。
葬礼结束后,由长孙将牌位放在“魂轿”中带回家中供奉,称为“返主”。
送葬本为丧事,但返主则为吉事,所以长孙要脱掉丧服,换上浅黄色的长衣。
回家后,以预先准备好的菜肴款待帮助送葬者。
同时,把神主牌位奉在正厅,僧道烧香、烧纸、读经,家人亦烧香、祭拜、号哭,称为“安灵”。
葬仪三至七天后,孝男及近亲要备牲礼到墓地祭拜,叫做“巡山”域“收灰”、“谢土”。
以后还要选一吉日举行完坟仪式。
之后,还有许多仪式,如“做旬”、“做功德”等祭礼。
做旬,就是在死者死后的每七天所做的供奉。
在这些日子里,早晚要做“孝饭”供在灵桌上,遗族上香烧银纸,妇女则跪地哭嚎。
如果是富人家,则请和尚和道士来“做功德”。
最后一个做旬叫做“尾旬”,这要根据丧礼时的“套衫”所穿衣服的多少而定。
如果是穿了7层,就做“七旬”,七七四十九天;
如果是穿11层,就做“十一旬”,长达77天。
此后还要做百日,也就是人死后百天的祭祀。
有钱人家要请和尚或道士到家中,举行盛大的供养法会。
而一般人家只需在灵桌上供奉,子孙们祭拜一番就可以了。
死者去世一年后,要“做对年”。
这时死者出嫁的女儿,都必须回来供奉牲礼祭祀。
这一天的仪式完成后,女儿及远亲就可以“脱孝”了。
之后,就是选个吉日撤掉“魂帛”和香炉,这叫“推灵”。
合炉。
就是在死者的丧期届满时,把香炉灰的一部分,放进祖先牌位的香炉中,到这时死者的牌位才能和祖先牌位供在一起。
也有人把死者的新牌位火化,仅在历代祖先的大牌上写进死者的名字。
新忌。
合炉后的第一次忌日叫“做新忌”,从此以后每年都在这一日祭祖。
扫墓。
也叫培墓、上墓,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十天内。
扫墓时要 铲除坟上的杂草,把墓碑上的字洗涮清晰,然后在墓前供上红龟稞、发糕、牲醴祭拜。
祭拜后要在坟头及坟墓四周放上称为“墓纸”的长方形五彩纸。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946105.html